簡體版

洪武皇帝無疑是尚武的,根本不需要什麼猶豫,這從他結束了亂世、建立了大明就可以看出來。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基本上就沒有不尚武的,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不能帶兵的。

被一些人認為是流氓皇帝的劉邦,他的優點可不只是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他也沒少帶兵、親上戰陣,頂多也就是這方面的天賦和能力不是最強。

而作為外戚的隋朝文帝楊堅,很多人說他篡了北周的皇位,他也平定了尉遲迥之亂、平司馬消難之亂。北宋的趙匡胤就不用說了,出身行伍的他成為後周大將,才能有機會篡位。

洪武皇帝尚武,英示皇帝實際上也是尚武的,頂多也就是沒有什麼天賦而已。

這兩代帝王培養的接班人,此刻一身金甲金胃,雖然看起來稍微的袖珍了一點,這是童裝版的甲胃。但是根本不要緊,小小朱此刻就是威風凜凜的坐在馬背上。

小小朱看著校場,嚴肅問道,「曹國公,那銀袍小將是誰?」

曹國公李景隆看過去,立刻回答,「啟奏殿下,此人乃俞通源之孫俞宗。」

小小朱仔細想了想,問道,「可是那河間郡公之後?」

李景隆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回答說道,「回殿下,正是。」

河間郡公俞廷玉,這是老朱早期極其重要的力量。當年老朱準備奪取江南地區時,苦無舟船天塹難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俞廷玉帶領水軍來投,並攻取太平等地,協助老朱建立了根基。可惜他戰死沙場,被追封為河間郡公。

而他的兩個兒子俞通海和俞通源也是很出息。俞通海官至相當于宰相的中書省平章政事,不過同樣戰死沙場,時年只有三十八歲,而且還沒有子嗣。

所以俞通海的俞通源弟弟承襲官位,老朱當年追封俞通海為虢國公,封俞通源為南安侯。俞廷玉的幼子俞通淵,為越巂侯。

感念俞家當年的功績,老朱在位期間對俞氏封賜五十四次,除俞通源封為南安侯之外,俞氏還有另外二人封侯,俞家也有一將二相三侯的說法。

不過大約十年前,俞通源早年卷入胡惟庸桉,雖然他已經身死,不過還是爵除。而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俞通淵被老朱以率師討建昌叛賊,在越巂築城為功勞封侯。

不過這俞通淵也是小錯不斷,所以失去了侯爵,現在在高麗打熬想要復爵。

徐膺緒這個時候則說道,「殿下,越巂侯坐累失侯,其長子俞翊壯年而亡,次子俞靖重病,尚余幼子俞端在錦衣衛為蔭官,臣听聞其人身子骨也不康健。」

小小朱看了看徐膺緒,說道,「傳本宮教令,令俞端遷詹事府左中允。雙全,記下且報與父皇。」

徐膺緒有些激動,俞家算得上老朱班底的早期山頭之一,但是俞家在俞廷玉戰死後,也有些靠向徐系。當年俞通源、俞通淵,都曾經是徐達的部將。

想了想,小小朱說道,「咱記得****夸耀俞家皆為左運之良臣。令太醫院去俞府,務必要醫治好俞靖,不吝醫藥。」

小太子平時頑劣,那也是在老朱和小朱跟前,也是在自家人跟前。在外人眼里,皇太子還是很有威嚴的,皇太子還是很寬厚的,據說比早年間的英示皇帝還要寬仁。

都說早年間的英示皇帝在宮里寬待宮人,輕易不會懲罰,但是和武勛幾乎沒有太多來往。但是小太子呢,對于武勛還是非常不錯的,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小小朱這個時候則說道,「俞信到底是河間郡公之後,不墜先祖威名。弓馬嫻熟、若是好好歷練報效朝廷,說不定可以復爵。」

小小朱這也是有意說的,就是為了讓一些人听到這些。

俞家曾經一將二相三侯,但是現在俞通源卷入了胡惟庸桉,他的子孫想要復爵就要加倍努力了。而俞通淵還在高麗拼命,為自己前些年的行為不端、枉顧國法付出代價。

對于俞家子弟來說,復爵就是他們極大的追求,他們也確實需要努力了。

小小朱雖然看似給了俞家子孫一些待遇,給了他們一些機會和優待,但是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給了他們機會,就要看俞家子孫爭不爭氣了,就要看他們能不能把握住機會了。

畢竟俞通源也好,俞通淵也罷,這兩位被除爵都是老朱做出的決定,小小朱現在可不好給他們更多的機會。更何況調一個俞端去東宮效力沒問題,小小朱隨口的一件事情,令太醫們去俞家,這也沒有問題,老朱和小朱肯定支持。

說到底,這就是惠而不費的事情,可以幫助小小朱收買人心,可以讓小小朱得到勛貴更多支持。

但是真的要是涉及到爵位的事情,小小朱現在可沒有什麼發言權。要不然以這小子的跳月兌,說不定他的一些個堂兄弟、表弟,不是親王就是國公了,侯爵他都看不上。

坐在武英殿的老朱和小朱一邊看著奏折,一邊時不時的听著一些太監、侍衛送回來的關于校場的一些情報,兩個人都是滿臉笑容,還是比較驕傲的。

老朱看著朱允煐,笑著說道,「這到底是標兒的孫子,這收買人心的手段就是高絕。要咱來說,這小東西比你還會收買人心。」

朱允煐就不樂意了,不太高興的反駁說道,「皇爺爺,咱早年間是不去朝堂,不和武勛打交道,要不然咱肯定也有這手段。皇爺爺你自個說說,咱早年間在宮里,不管是宮里人還是宗室,哪個不說咱寬仁,和皇祖母一樣?!」

老朱一听更是眉開眼笑,說道,「這倒也是,你倒是給你皇祖母教得好,有她愛民如子、寬待宮人的樣子。就是這當了皇帝,越看越像咱了。」

「誰讓咱是老朱家的血脈,和咱爹一個樣,就是不了解咱的人才說咱寬厚。」朱允煐笑著開口,自黑說道,「不過咱和咱爹一樣,狠辣果決的時候肯定不會心軟,不過對待子民咱可是好的。」

老朱更加開心了,對待勛貴、文武百官,老朱很多的時候是苛刻的。但是對待黎民百姓,老朱一直都是很好的,這也是真正的愛民如子。

看了看老朱,朱允煐說道,「既然這樣,那垠兒的東宮教令,咱這邊就給準了?」

老朱點頭,隨即調侃說道,「現在知道咱當年多難了吧?有些事情咱不樂意,你爹和你非要應了。那咱能怎麼辦,咱要護著你們,就算是不樂意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朱允煐不這麼認為,他知根知底,「皇爺爺,咱爹早年間也沒少和皇爺爺起爭執,好些時候皇爺爺也是不準的。皇爺爺準的事情,都是好事。」

「好事?」老朱不樂意了,吹胡子瞪眼說道,「你自個說說,那遷都的事情,要不是你攛掇能辦成?」

朱允煐不背這個鍋,他底氣十足的說道,「這事真的不是咱攛掇,也就是皇爺爺和咱爹喜歡說咱,不知道的還以為這事就是咱做的。就算咱不說,皇爺爺和爹都是要遷都的。」

這是絕對的事實,別看朱允煐在遷都這件事情上上躥下跳的,好像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頂多也就算推進一下,因為老朱和大朱很早前就有遷都的心思,朱允煐頂多也就是順水推舟,稍微有點發揮。

這麼些年外頭都在傳遷都的事情幾乎就是英示皇帝一力主導,這就有老朱推波助瀾的原因。說到底就是增加朱允煐的威望,好像十來歲的朱允煐就要承擔起來治理天下的大任一般。

老朱這就不好多說什麼了,有些事情外人不知道,但是小朱知道啊,小朱這開始較真,老朱實際上也沒有太多的辦法。

不過轉瞬之間,老朱就找到了理由,「那說說削藩,這個事情咱肯定是不樂意。要不是你一個勁的在鬧,要不是你胡攪蠻纏的,咱能認這個事?要不是咱疼你,咱早就給你收拾了!」

這一下朱允煐就要沉默了,因為這件事情朱允煐確實沒有什麼反駁的底氣,這件事情確確實實就算朱允煐一力主導的。就算是當年的大朱看似有點心動,可是也不好意思在老朱面前提。

在朱允煐看來分封藩王,那就算開歷史的倒車。也別說什麼明朝的藩王和西漢早期的藩王不一樣,沒有太大的實權。

可是實際上明朝的藩王手里也是有兵權的,也別說只有什麼藩王三衛。歷史上的朱棣在奇兵後就是朝著寧王借兵,當時的寧王朱權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朱權就藩才十年左右啊!

看到朱允煐似乎氣短,老朱繼續說道,「你提削藩是什麼年歲?咱記得那時候那些人討咱歡心叫你太孫,你那時候可還沒被咱冊封成皇太孫!不到十歲的小東西,也敢提這些個國家大事!」

裝孫子的本事,朱允煐那叫爐火純青了,「那也是咱的家事、家事,咱當然要上心一些,咱遲早是要接班的。再者說了,咱這個當孫兒的不貼心,給你送了個貼心的重孫,皇爺爺也不虧。」

老朱一下子就樂了,對于晚年的老朱來說,情感上的缺失是最大的,也就是在孫兒、重孫跟前,老朱才可以快活一點。

只要朱允煐鬧起來,只要小小朱鬧起來,現在的老朱絕對可以發瘋,這兩位也是老朱認為這個世間他唯一在乎的了。

兩個人在閑聊著,也是在關注著校場那邊的一些事情。實際上現在不只是武英殿這邊在關心著,在東宮的徐妙清抱著胖都都的小兒子,也是時不時的讓人去打探小小朱的表現。

至于在宮外,無數武勛在踮著腳啊。雖然現在也有不少武勛在高麗,不過在應天府他們的家卷可都是在這里。皇太子現在親自主持武勛考評,這比往常的武勛考評就值得重視太多了。

以前也就是五軍都督府、兵部主持,很多的時候就算走個過場而已,畢竟五軍都督府也就是武勛的自留地,多多少少的也是有著一些關系。

兵部,從大明開國到現在,兵部雖然可以稍微的制約一下五軍都督府。可是實際上大家也都明白,兵部經常被五軍都督府欺負的話都不敢大聲說。

這一趟就不一樣了,皇太子在那主持武勛的考評呢,這要是表現出色一點,說不定就要被皇太子看在眼里。

武勛也是有追求的,武勛也有一些富貴閑人,或者位高權重的。好些武勛,也不是世襲罔替的爵位,還是會不斷的降等,他們也是希望能夠建功立業、簡在帝心。

在小小朱跟前留下好印象,這是很多武勛家庭的心思。尤其是現在大明朝開國到現在,勛二代已經全面上台,勛三代都有不少人嶄露頭角了。勛四代,有些人都要開始慢慢發力了。

這一次出現在小小朱跟前的,基本上都是勛三代、勛四代,這些人也都覺得自己要是被皇太子看中,機會也就要多起來了。

畢竟大家都不是傻子,這麼些年下來,誰不知道皇太子地位特殊。英示皇帝早年間不按老朱家的規矩起名字,現在的這一位皇太子是英示皇帝剛剛登基立刻就被冊封,根本不按十歲才冊封的‘祖訓’來。

英示皇帝父子兩個,基本上就是為了讓老朱自己破壞自己制定規矩而來的,這樣的事情也確實不是一件兩件了。

有人歡喜有人愁,因為皇太子看起來根本就沒有打算隱瞞自己的一些看法。最重要的是皇宮里不時的傳出一些太子教令或者皇帝聖旨,表現的好賴自然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大家其實也都很清楚,大明朝雖然現在偶爾還有戰事,可是現如今也確實有不少的武勛失去了血性,一些武勛家庭也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別人表現優秀,那只能羨慕了。自家這邊的兒孫表現不爭氣,那才只能想其他的辦法了,或者是繼續混吃等死、安享富貴,就不要有什麼其他的心思了。

這樣的事情很正常,全都是自己選的,怪不了別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