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大明在‘休兵’一年後,眼看著就要開始準備再次征戰四方了,他們要再次展現出兵鋒了。

徐輝祖自然知道自己應該要做些什麼,其實對于這些事情,他一點都不意外。

說到底就是東瀛的銀礦實在太重要了,朝廷不可能一直都是這樣‘得過且過’。甚至不少人也都覺得,要不是前燕王已經在東瀛開國, 朝廷的大軍早就在東瀛出現了。

只是那樣還不夠,很多人也是擔心燕王勢大後會有不該有的心思。單純的就是財帛動人心,更何況那還是一座銀山呢,這要是沒有半點動心那才是怪事。

畢竟大明王朝‘天高皇帝遠’,這也是隔著海,說不定就有人會有什麼心思。

釜山參衛看似是一個保障,只是釜山參衛本身就是孤懸在外, 也有一些不確定性。所以這也就意味著朝鮮那邊是必須要拿下的, 單純的為了銀山也是值得拿下來的。

什麼有文臣喊著不可窮兵黷武之類的,那只是極少數迂腐到了極點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在當初知道了東瀛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銀山,朝野上下基本上都是磨刀霍霍的,這座銀山絕對是要掌控在大明朝廷的手里。

現如今要動兵,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是多大的規模,或者是不是所謂的滅國之戰。

其實朱允煐也明白,一旦對朝鮮發動大戰,朝廷上肯定也會有著一定的反對聲音。不少人會覺得保持現狀就好,沒必要想著什麼以後的事情。

只是那些聲音,顯然是不可能動搖朱允煐的決心。這一場大戰是必須要開始的,必須要提前剪除一些隱患,這些實際上也是為了更好的讓朱允煐的一些計劃可以執行。

畢竟大明朝的親王越來越多了,雖然一些人更喜歡當一個安樂的富貴閑王。可是也有人覺得同樣是老朱的血脈,他們的骨子里還是有著一些熱血的, 也是想要建功立業,有著自己的基業。

如果打下來了朝鮮,那邊最少可以成為兩個親王的藩屬國,大明朝的周邊要‘安全’起來。

朱允煐的心情不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一些計劃在有序的推進著, 這是好事情。

在考慮著軍伍的時候,少不了的也需要考慮文治,這也是無比重要的。

茹在朝堂上‘唇槍舌戰’,因為春闈就要開始了。對于他連續成為兩科的主考官,不少文臣心里是有些不舒服的,覺得皇帝對于茹的偏愛實在是太明顯了。

所以這個時候也是需要找點問題,比如說出題的問題,或者是茹自身的問題。要是將茹拉下來的話,他們或者和他們有關的人就可以成為主考官,可以培植、壯大自己的勢力。

要是說將皇帝的第一心月復給拽下馬,說不定他們就有機會成為重臣呢。

內斗什麼的,或者是互相的傾軋,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不需要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朱允煐對此不見得就是樂見其成吧,他也不需要出現黨爭之類的事情。只是如果稍微的控制一下規模,這也是可以有的,文臣一個鼻孔出氣, 皇帝到時候心里就不踏實了。

在下朝後, 朱允煐在武英殿召來茹, 「茹卿, 咱現在可是讓你成了靶子。」

「全賴陛下垂青。」茹倒是沒有太多的拘謹,他笑著說道,「今日朝上雖有對臣的攻訐,不過想來也只是臣在整頓吏治,一些同僚想來也有些擔心。」

茹這麼說也是事實,朱允煐這個皇帝要整頓吏治,自然也就意味著茹要沖鋒陷陣。現在朝上不少人對茹有些攻訐,確實是有一些人感覺到了威脅。

對付皇帝,這些人自然是沒有膽量的。但是如果是扳倒茹,他們現在還有一些膽子。

說到底就是自身的利益受到了威脅,哪怕平時會比較畏懼、尊重茹。但是現在,就不行了。

對于有些事情,朱允煐自然也是心里有數的,只需要穩坐釣魚台就好。

主考之類的事情,朱允煐自然不需要關心。甚至出題,他也不會在意。他只是需要在會試結束後準備殿試,或者是看一看會試前十名、前二十名準進士的卷子就好。

「茹卿,現如今朝廷也需英才。」朱允煐也不再開玩笑,認真說道,「朝中需要務實之才,錦繡文章雖好。只是那些人,該去翰林院、該去國子監,不能牧守一方。」

對于皇帝這麼說,茹一點都不意外,他早就知道皇帝的心性了,知道皇帝的喜好。

大明朝的洪武皇帝是一個務實的人,在意的是文韜武略,在意的是真才實干。而英示皇帝算得上是一脈相承,對于所謂的文采不是很在意,他要的是能夠干實事的人。

這可不是喜好瘦金體、喜歡書法、繪畫的皇帝,甚至對于一些錦繡文章還是很不喜歡的。因為那樣只會增加皇帝批閱奏折的效率,華麗的辭藻不一定得到賞賜、看重,很有可能是一頓怒罵。

務實,這顯然是最重要的,這也算是對于這一次的科舉取士稍微的定下了基調。

不能說到時候一些朱允煐不是不在乎文采斐然,大明朝也需要有著那麼一些文風。只是相對于文采,朱允煐更加看重的是一個官員的能力,不能只是單純的‘筆桿子’。

也沒必要和茹拉家常,朱允煐還是更喜歡做事情。叫來茹,只是再次提醒茹一些事情而已。哪怕茹是自己的心月復,可是朱允煐時不時的還是需要提醒一下。

說到底皇帝就是皇帝,有著自己的心思和想法。更何況科舉取士,確實是大明朝現在最重要的招賢納才的渠道,在這個時候也確實是不得不重視起來。

在茹離開後,郁新也被叫到了武英殿,哪怕是坐堂的戶部官員們也都沒有意外。

郁新好歹也是大明朝的戶部尚書啊,掌握著大明朝的錢糧。皇帝頻繁的召見很正常,不需要大驚小怪的。要是皇帝一直都不召見郁新,很多人心里到時候或者是不踏實,要不然就是有小心思。

「給郁卿賜座。」朱允煐開口,對王承恩說道。

郁新謝恩了,只是心里也是有著那麼一些奇怪。雖說現在是在攤丁入畝,在考慮著銀行的推廣之事。只不過這些事情也是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皇帝前幾天也問了。

哪怕是再重要的事情,也不至于一日參問,以前的英示皇帝可不是這樣的。

朱允煐直接開口,問道,「現在想來也是做好了事情,去年朝廷收入如何?」

郁新立刻回答,說道,「回陛下,朝廷持續大興屯田、獎勵墾田、減輕民負,去年田賦糧再漲,已達兩萬七千一百萬石。」

對于這個回答,朱允煐並不意外,這個數字是稍微超過洪武朝末期,大明開國後田地的數量、戶籍等等都是在穩定增長。

郁新繼續說道,「戶籍一千一百萬戶,人口五千五百萬余。耕地八百參十萬頃,軍戶屯田兩百萬頃。」

這些數字朱允煐也不意外,看似很多,但是這里頭也囊括田、地、山、蕩在內。

朱允煐笑著點頭,說道,「這倒是好事,銀錢之數無需再說,咱想來也知道數額。」

郁新一下子被噎住了,雖然現在朝廷每年財政健康,算上糧食等等,朝廷每年的收入是要超過兩千五百萬兩白銀的。但是這里頭,戶部不嫌錢多啊,他們還是很想從內帑摳出來些錢。

朱允煐笑著問道,「國朝現在軍餉白銀,每年需多少?」

郁新立刻回答了,「回陛下,去歲國朝沒有用兵,軍餉共計五百七十萬兩。」

這個數字朱允煐並不意外,大明朝的軍費開支確實不低,五百萬兩白銀的軍餉、軍械置換等等,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當然軍戶屯田每年也有將近兩千萬石,這也不少。

至于說為什麼軍屯產量這麼高,自然就是此前的兩千萬石,那是田糧稅,是朝廷收上來的賦稅。而軍屯的話,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雖然也留給軍戶一些,只是這些軍屯的產量也都是有計數的,和尋常百姓自己種的田有區別。

朱允煐笑著開口,說道,「還要繼續開墾農田、提升人口戶籍。記得要做好民生,這興修水利之事,一直都不能緩。」

郁新自然知道這些,不管是洪武皇帝還是英示皇帝,一直都是很重視民生的。

別看現在的大明朝一副欣欣向榮的樣子,似乎是有著一個盛世的雛形。只是這距離真正的盛世,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朱允煐也是遠遠不會滿足的。

其實郁新也明白,一旦攤丁入畝,朝廷的財政收入肯定是要繼續增加。而且朝廷在荊湘持續開發,那里說不定也要成為魚米之鄉,成為下一個江南富庶之地。

這個戶部尚書做的還算舒心,比起‘前輩們’要好不少,因為現在的大明財力越來越強了。

只是郁新,肯定是高興不了多久,將郁新召來,自然是‘要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