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241 金榜題名的學問

英示元年丁丑科會試結束了,或者說現在很多人都是在眼巴巴的等著放榜了。

朱允煐對此不需要關注太多,他只需要等待著接下來的一些事情。或者也可以讓宋忠、王承恩暗中授意,在一些事情上稍微推波助瀾一下,這是他關心的事情。

至于那些士子們在眼巴巴的看著,在驕傲不安或者躊躇滿志的等待著放榜。這其實不需要太在意,這些士子們或許沒有想到,比如說他們還沒有進入到朝堂但是就已經卷入了一些事情當中,成為了今上的棋子。

無數人在等待著放榜,也包括那些個應天府游手好閑之人,一些無賴等等。

徐增壽這個時候坐在貢院門前的酒樓,作為徐達的幼子,徐增壽雖然不敢比肩他的大哥,但是他的身份特殊。更何況現在當朝皇後是他的妹妹,皇太子是他的外甥。

但是徐增壽也很清楚,如果不是他的出身,也不會得到一些重用。而且就算是重用,顯然也和他的二哥相比。至于和大哥去比較,徐增壽是想都不敢想的。

「去讓人看著點。」徐增壽放下酒杯,說道,「若是北方士子真的蠢笨,得讓他們知曉這一次科舉不公,得讓他們在放榜後立刻鬧起來。」

仕立在徐增壽身後的一個年輕人立刻回答,「諾!」

其實徐增壽也搞不清楚,他覺得這是今上第一次科舉取士,應該是風平浪靜才好。可是現在倒好,他居然得到了今上的授意,要在放榜的時候去鬧事。

就在這個時候,宋忠居然也出現了。

站在徐增壽面前,宋忠拱手行禮,「標下宋忠,見過都督僉事。」

徐增壽抬手,對宋忠說道,「宋指揮使玩笑了,某不過是蒙父蔭,才厚顏添為都督僉事。宋指揮使,你可是陛下跟前的親近人。」

宋忠是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而徐增壽是都督僉事,從一品。

其實現在的五軍都督府官員品級大都高于文官系統,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五軍都督府基本無人任職左右都督及同知,但就都督僉事任職情況逐漸開始多元化。

以前的都督官,均為立有軍功的軍事將領遷升,這一形式哪怕是大都督府在改為五軍都督府之後依然為主要的任職方式。

但除此情況之外,還有其他兩種任職趨勢。原因主要是將一些年老或已經致仕的中級武將任命為都督僉事。再者就是將一批功臣、勛戚的子嗣特授為都督府都督。

蔭官,徐增壽顯然就是蔭官。

不過這些事情暫時也不需要太在意,主要就是做好這些事情。出身真的就是一門學問,有些時候也是羨慕不來的,這是不服氣都不行的事情。

兩個人現在只是坐在酒樓,看著貢院外的那些士子們,盯著接下來的一些事情。至于那些士子是喜是悲,這些其實也他們暫時沒有太多的關系,對于他們來說也未必就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完成了天子交代給他們的事情,這就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他們現在唯一在意的事情。

在無數人的期待當中,終于開始放榜了。這個時候就是眾生百態了,有些人在這個時候欣喜若狂、狀若瘋癲,也有些人覺得理所當然、雲淡風輕。也不排除有些人悲苦淒慘,或者是無法接受

這不只是在英示元年才會出現的事情,每一次的科舉都是這樣的一個局面。習慣了就好,畢竟這一次的會試上榜者,幾乎就是魚躍龍門了,他們現在都算得上是‘官身’了。

畢竟正常來說,只要是貢生,也就是缺少一個殿試而已。正常的情況下,貢生肯定是會成為進士的,基本上是不會被淘汰。頂多就是一甲、二甲或者三甲的差距而已,一個進士基本是穩了。

江西泰和人尹昌隆成為了今科會元,這一天對于他來說是風光無限的。雖然很多的時候連中二元也很難,只是尹昌隆作為會元,他在接下來的殿試當中其實也會佔據先機。他對于自己的殿試名次還是有些期待的,三鼎甲!

朱允煐對于會試其實沒怎麼在意,他還是很相信茹、梅殷等人的。對于朱允煐來說,甚至這一科的科舉,他的目標未必就是科舉取士,他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當然如果這一科能夠有那麼幾個可造之材,朱允煐自然是再開心不過了。這些實際上也就是一些個看起來不甚在意的小事,他現在在考慮的是有著上升趨勢的文官集團。

心情不錯的朱允煐看著奏折,現在只需要多那麼一些耐心了,有些事情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就好。就目前來看,很多的事情推進的也算比較順利,他還是比較有底氣的。

心里稍微有點焦急,這一科的士子們難道太老實了,都這個時候還沒有什麼動靜?!

實際上這個時候也不算一點動靜都沒有,貢院前熱鬧著呢。只是在這個時候,看起來大家關注的是金榜題名的那些貢生,而不是考慮到其他的事情。

這些看起來才是正常的事情,這些事情看起來也確確實實就是每一次科舉常有的樣子。其他的事情,大家現在在這個時候根本就看不出來,也暫時沒有什麼必要去關注那麼多。

一直在酒樓的徐增壽也宋忠這個時候多少也是有些著急了,事情的進展不順啊。

宋忠回頭,對一個番子說道,「去給那些士子們提個醒,安插的人手要做些事情了。」

番子立刻快步走下酒樓,對一個小廝打扮的人交代幾聲。而小廝立刻擠入人群,對一個看起來富家公子模樣的書生附耳小聲說著什麼,這顯然也是錦衣衛的探子了。

徐增壽這個時候也是交代了手下的人,其實他這一個任務是臨時的。是王承恩求到了他這里,也是徐妙清授意徐增壽去給皇帝分憂。他現在接手的,就是東廠的一些人。

「朝廷果真取士一百二十!只是我北地士子,為何只有三十?!」

「會試前十全都是南方士子,前五十名只有寥寥二名北地士子!」

忽然間人群當中就有著那麼一些聲音了,大家的關注點開始改變了,有些士子也听到了這麼一些議論了,也越發覺得有些事情好像還真的就是那麼一回事了。

其實在會考開始前就有聲音傳出來,比如說朝廷這一次取士一百二十名,九十的名額給了南方士子,而北方士子只有三十名。一開始有不少北方士子有些不滿,憑什麼就是南方士子多了那麼多名額?

而南方的士子也覺得憤懣,若是全憑本事,南方士子覺得北方的那些士子三十個都不能入榜。

只不過當時也就是一些小道消息,雖然似乎是言之鑿鑿的樣子,但是不少人也都覺得那樣的一些事情也就是听听也好。要是真的去鬧事什麼的,說不定自己的仕途就要毀于一旦了。

現在再看看,很多的事情就要開始考慮了,或許真的是有著那麼一些不公。

茹,是當今天下的伴讀,湖廣衡山藻江。這個吏部尚書可是南方人,自然關照南人。

梅殷雖然曾任山東學政,祖籍也是歸德夏邑,勉強算得上是北方人。但是他是外戚,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佷子,是駙馬都尉。

而劉廌呢,同樣是駙馬都尉,也是誠意伯劉基的孫子。被老朱稱為‘吾之子房’的劉伯溫,與宋濂、高啟並明初詩文三大家,這可是浙東文人的領袖人物之一。

朝廷這一次就是針對北方士子,要不然為何是‘南北’二榜,但是是合在一起應試。張榜的時候,也只是將南北士子合在一榜,這是在故意羞辱北方士子了!

如果朱允煐知道了肯定要啐那些人一臉,要不是朕有意扶植,這金榜題名的可就沒幾個北方士子了。雖然給了地域保護,給了一些名額,但是朕要的是真才實學的才子,而不是讓一些人完全去憑借著地域保護的政策出頭。

北方的士子可以錄取,但是顯然也不會給他們等同于南方士子的名額。合在一榜,既是敲打北方士子,讓那些人知道和南方士子的差距。也是省得麻煩,朱允煐可不打算搞個春闈、夏闈。

就是同一個時間段考試,就是靠一張卷子,看籍貫取符合名次的士子,僅此而已。南北二榜是真的存在,但是不存在一次科舉來兩個狀元。

朱允煐還是很小心眼的,也是很小氣的,一次科舉弄來兩個狀元、兩個榜眼、兩個探花,朕的大明翰林院不需要那麼多人。只是一張金榜而已,多的也不要多想。

貢院前開始亂起來了,一些落第的學子們有些不甘心,他們覺得朝廷偏頗,他們覺得這一次的科舉不公。或者除了委屈之外,也有不少人覺得若是將事情鬧大,朝廷可能想要息事寧人,重新閱卷或者再次考試。

到那時,說不定機會就來了,就可以金榜題名了!

鬧吧,繼續鬧吧,朕還擔心這些學子們沒有將事情鬧大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