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朱雄英到底算不算是開府建牙,這也是一個糊涂賬,這是很難說的一件事情。

畢竟按照正常的理解,是一些文武大臣接受皇帝的命令自行開設府署,樹立旗幟,來處理所理軍政事務。

朱雄英端坐主位,一身常服,看起來是稍微有那麼點天潢貴冑的氣度。

笑著的朱雄英看向卓敬,說道,「惟恭,听聞你天官、輿地、律歷、兵刑諸家,無不博究。你榜眼及第,卻須隨我來這苦寒之地,可有怨懟。」

卓敬立刻起身,「臣不敢。」

朱雄英這一次帶到北平的人可不少,除了十萬工匠,以及早前來到的勛貴、以及一些富豪商戶,去年的戊辰科進士,朱雄英帶來了不少,很明顯這就是在給朱雄英鍛煉新人。

其實除了戊辰科之外,還有四年前的乙丑科進士,也來了不少。

朱雄英看著卓敬,問道,「听聞你為人耿直、不避權勢,且重禮法,可有建議?」

卓敬立刻跪下,激動說道,「回殿下,臣有本奏!」

朱雄英也不再閑聊,看了一眼王承恩。

而王承恩立刻大聲說道,「準奏——」

卓敬立刻說道,「京城為天下效仿。陛下對諸王如不趁早分辨等級、威嚴,而使他們的服飾與太子相同,從而嫡庶混亂,尊卑無序,何以令天下?!」

朱雄英立刻露出笑容,卓敬說的這些還是很有道理的,這也是他此前也想過的。只是有些事情,作為皇孫,朱雄英不太方便說。

卓敬說的這些,其實就是大明現在的制度並不完善。最直觀的就是諸王的服飾、車馬模仿太子,甚至可以說是一模一樣,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朱雄英露出笑容,隨即說道,「有理,我皇明立國二十余載,禮法制度也該完善。惟恭,你且回去你好奏章,這事也確實該重視。」

看到卓敬露臉,他的不少同僚就羨慕不已了。想要在皇太孫面前露臉,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很多人眼巴巴的在等待著表現的機會呢。

想起來了什麼一般,朱雄英說道,「良玉,津門乃北平門戶,且是我漕運中心。你且隨曹國公赴津門,你們且記好。津門不再是漕運中心、軍事要地,在這里建城,得是一座城!」

李景隆和茹立刻出班,跪倒領命,「臣領旨。」

朱雄英隨即看向一個面容端正的‘青年’,說道,「字行,你也去吧。」

乙丑科探花黃子澄,這也讓朱雄英感覺到‘鼎鼎有名’。哪怕他對于大明的歷史只是一知半解,也知道黃子澄這個人,絕對是朱允炆的好幫手,幫著四叔朱棣奪取天下。

其實在朱雄英帶來的班底當中,他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也感覺到了些許壓力。

黃子澄不說,任亨泰、丁志方,以及被老朱賜名齊泰的齊德。再加上準岳父練子寧等人,這還都算‘熟悉’。

很多人都是未來朱允炆的心月復,或者是被四叔屠殺的建文舊臣。

對于黃子澄,朱雄英本來是本能的反感。尤其是這段時間的相處,朱雄英覺得黃子澄這樣的人是有些天真的,是有那麼些過于理想主義,而且有那麼些小心眼。

但是不管怎麼說,朱雄英也不會因為‘未來的事’就去責怪現在的人。或許黃子澄不堪大用,只是他這樣的‘忠臣’,有些時候用起來也比較順手。

這大概也是朱雄英的‘墮落’吧,為上者不可能真的只是一門心思的任人唯賢,有些時候也需要那麼一些忠臣、近臣,有些時候也需要這麼一些人去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務。

津門的事情交代完畢,朱雄英看向陳瑄,「彥純,你且隨鄭國公疏浚大運河。前元時,大運河便已開始淤塞,山東之地更是嚴重,你等須盡快疏浚運河。」

陸運成本太高,海運有一定的風險,河運在這個年代自然也是更加穩妥的做法了。

陳瑄自然不敢大意,連忙領命,「諾!」

事情千頭萬緒啊,朱雄英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可不少,津門建城和疏通京杭大運河,這對朱雄英來說是必須要做好的事情,這也不是說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情。

其實自大明開國以來,津門就是漕運中轉基地,京杭大運河也是一直都在疏通,只不過以前的規模算不上大,甚至稱得上是小打小鬧。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接下來的北平要成為首都,津門和京杭大運河的地位就要直線飆升,這也是朱雄英必須要重視的事情。

來到北平的朱雄英看起來也沒有太多的出去轉轉,基本上也就是一直窩在他的‘行宮’,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

當然朱雄英現在也就是初來乍到,他現在能做的事情基本上也就是一些大的方向性的事情,現在還沒辦法具體落實到一些細節,因為他要做的事情,都是一些了不得的大事,自然不能馬虎。

朱雄英現在的事情可不少,他現在好像也明白了他的皇爺爺每天忙的腳不沾地的根本原因,主要就是因為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一些。

看向傅友德,朱雄英開口,「潁國公,開平衛現在是何人鎮守?」

傅友德立刻回答,「定遠侯王弼。」

朱雄英滿意的點了點頭,開平衛的位置就是以後的錫林郭勒盟地區,屬于北平都司。

這是在洪武初年就攻克的地方,而在降服納哈出、在藍玉大戰捕魚兒海之後,開平衛這個位置就顯得很重要了。

雖然這里沒有高大的城牆,而且百姓、軍士基本上都是在開闊邊野,若是蒙古人南下,這里自然是被劫掠的重點區域。

朱雄英大概的也理了一下這些事情,稍微的心里有數,「潁國公,匈奴或者契丹、蒙古,那些人多半是在秋冬時節犯邊,萬萬不可大意。」

傅友德立刻信心十足,「殿下,若殘元膽敢擾邊,我大明王師定讓他們有來無回。」

朱雄英笑著點了點頭,他現在也有這樣的信心。如今的大明王師可不是開玩笑的,這是一支強大的百戰之師,蒙古人在面對大明軍隊的時候,基本上就是被暴揍的下場。

朱雄英看著徐允恭,問道,「秋冬時節,北地苦寒,我邊軍取暖之物可準備好了?」

徐允恭立刻單膝跪下,頗為驕傲,「回殿下,煤球已備充足,佐以木柴,邊軍幾無寒凍之憂。」

對于這樣的回答,朱雄英也是比較滿意的,他看起來也算是做了點事情。

煤球這樣的玩意兒還是有一定市場的,現在配發給一些邊軍也沒什麼問題。其實不只是邊軍,尋常居民也可以用煤球,成本比起木柴只低不高。

大明需要的是控制煤礦,煤球的制作技術倒是不介意推廣,畢竟苦寒之地比較多,很多邊軍、北地的百姓,以前更多的是利用木柴取暖。

結束了一天的議事,朱雄英也松了口氣,終于可以休息一番。

其實到了北平這接近一個月的時間,朱雄英基本上也是一直沒有太多的動作,沒有想著立刻大動干戈,或者說大干一場之類的,他沒有著急的必要。

將事情理順了,將基礎打牢了,到時候再去考慮做些事情,這才算朱雄英認為正確的做法。

朱雄英扭了扭脖子,說道,「讓魏國公和宋忠過來,準備晚宴,去請鄭國公。」

王承恩立刻領命,趕緊去請徐允恭和常茂。這兩大開國功勛的子嗣,不出意外以後和朱雄英的關系也會更加的親密,這可是一家子人!

至于宋忠,朱雄英現在手里的錦衣衛頭子,自然也不可小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