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朱雄英又被趕走了,老朱和大朱需要處理朝政,自然沒心思繼續交到小朱了。

看著朱雄英離開,老朱問道,「標兒,你說英兒這孩子,心里都是在盤算些什麼?」

「能盤算什麼?還不是這天底下的事。」朱標笑了起來,有些沒好氣的說道,「英兒自小就懂事、聰慧,小的時候就對權柄比較熱衷。現在,更是這樣。」

老朱也沒有不高興,兒子、孫子有能力、有本事,他只會高興,不會因此犯忌諱,不會擔心自己手里的權利被搶走。

老朱傻樂一會兒,隨即說道,「咱開國,亂世用重刑。等咱把事情理順了,標兒記得修生養息、恢復國力。等到咱英兒接班時,咱大明就國力鼎盛。英兒是一個仁善的性子,到那時候我大明的底子厚實了,也好傳承。」

朱標就不樂意了,有些打趣的說道,「父皇莫要想的太簡單,外面都說英兒聰慧、仁厚,他待宮里人確實寬厚。只是英兒也好武事,他想要遷都北平,我看就是想要去打殘元。」

「好啊,這是好事!」馬上皇帝老朱想法很直接,「標兒,你有些文弱了。標兒,我知道你習儒,也樂意看到你仁善。但是這儒家也好、道家、法家也罷,都不該只是一家,都該為你所用。」

朱標也有些無奈,說道,「自漢開始,儒家地位越發高了。尤其是兩宋以來,儒家的地位越發高了。就說了孔聖人的子嗣,他們可不管江山更迭,只是想著老祖宗的好處。」

女真人、蒙古人爭相竊取借以籠絡人心,金滅北宋,由于宋金元三朝並起紛爭,使得孔子後裔冊封出現了南宗和北宗,實際上也算得上是三宗並立,有著三個衍聖公。

現在的衍聖公是孔訥,已經是第五十六代了。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

看著殿外,老朱有些期待的說道,「英兒現在還小,還看不出來太多。就是這骨子里的東西在那呢,要是好好培養一番,不怕他走歪了路。」

「那父皇就帶著他,有父皇耳提面命,不怕英兒學不到東西。」朱標一邊批閱奏章,一邊說道,「朝里的事情,兒臣多做一些。父皇把著朝向,兒臣處置細節。」

老朱眼前一亮,隨即裝作不開心,「這才當了十幾年的太子就不安分了,想要謀朝篡位當皇帝了?!」

要是別的皇子听到這些肯定要嚇尿,朱標不會,「父皇,兒臣的東宮臣屬可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兒臣現在要是篡位又何必?再說了,父皇,兒臣現在可是在批閱奏章。」

老朱就是洪武朝最大、最堅定的太子黨,這可是沒任何問題!

朱標也不開玩笑,正色說道,「父皇,依兒臣看,英兒雖然有我的一點仁厚,但是骨子里和父皇更像。兒臣也想過親自教導,又怕誤了他,讓他學我不成、又失了本真。若是我以後繼位,肯定是要休養生息少動刀兵。」

老朱仔細想了想,隨即問道,「標兒,咱可不是和你說笑。你是想咱的英兒,以後覆滅了殘元、西域諸地?」

「雲貴新附,北地還有殘元,遼東也不安分,還有那些倭寇。」朱標揉著眉心,說道,「我皇明立國十余年,倒是有了些國勢。內要清吏、打壓驕縱勛貴,兒臣哪有精力多動刀兵。」

看著老朱,朱標繼續說道,「你那孫兒,父皇若是不遷都,他以後肯定要慫恿我遷都。我若是不遷都,他肯定繼位後就要遷都。還是算了,還是兒臣當個壞人。」

老朱一下子笑了起來,隨即說道,「標兒,你若是遷都勢必有極大阻力,還是咱來遷都。咱遷都的心思,朝野上下都知道。咱把路子趟平了,阻礙都給除了,你和英兒繼位後也好施展。」

這就是老朱的性格,工作狂、控制狂,最重要的是希望將最好的留給兒孫。

自己累點不算什麼,反正苦水里泡大的。有些罵名也算不上什麼,沒有人敢當著面罵不說,反何況罵的多了,也不在意多點罵名。

看著朱標,老朱試探說道,「真若是這樣?以後咱就讓太孫站班了,咱讓他多來武英殿?」

「現在朝里也沒太多事情,父皇這兩年多教教英兒。」朱標露出笑容,真誠說道,「若是要開始遷都,到那時兒臣肯定也沒時間。這兩年教好了太孫,以後也好。」

老朱一下子開心起來,兒子懂事、孫兒也聰明。

他已經開國了,大明國勢也越來越強。兒子,也有了一代仁君的跡象,這些年處理朝政也越來越得心應手,現在也可以放手了。

這要是將太孫給培養出來了,大明的基業就扎實了。不說千秋萬代吧,多傳個幾代也沒問題。更何況老朱也早就看出來了,他那個孫兒,骨子里和他很像,是個不安分的,說不得以後也是個秦皇漢武之類的人物。

至于說讓太子處理朝政之類的事情,這更加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自從朱標出生,在老朱的眼里,他打下的家業就應該交給朱標。這十來年來,朱標已經治國理政,雖然稍有瑕疵,但是總體表現也讓老朱非常滿意。

現在就開始培養太孫,這不是什麼壞事情,這是真的值得老朱認真考慮的事情。

批閱著奏章的朱標忽然皺眉,隨即說道,「父皇,英兒真的需要改名了。」

老朱有些皺眉,有些不滿意的說道,「一直是英兒、英兒的叫著,這要是改了名多不好。再說了,你母後就喜歡英兒的名字。」

「若是英兒不改名,下面人怎麼避諱?」指著奏章,朱標說道,「以後‘英’不能用,‘雄’也不能用,這天底下的書都要改了。以後那些英雄,該怎麼稱呼?」

當年漢朝劉秀稱帝,秀才變成了茂才,避諱這也是很直接的。當年的漢武帝登基,徹侯改稱列侯。

所以一些皇帝,會給子孫起的名字比較生僻,這也算是為了讓底下的百姓方便點。要是一不小心寫了皇帝的‘名字’,那可是不小的罪過。

老朱也確實陷入了深思,以前可能還覺得問題不大。但是現在想著,或許也真的需要考慮給朱雄英改名的事情了。要不然,就讓天底下的人避諱?

朱雄英可不知道這些,回到了東宮的他又一次開始斷起了官司。

朱曦和朱玥這兩姐妹有了矛盾,朱允熥和朱允炆只相差一歲,也是鬧矛盾的時候。

六七歲的皇子,很多人都是有著一些心思的。但是說到底也就是六七歲的孩子,在這個時候有矛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作為兄長,朱雄英這個時候自然少不了要來斷官司,這些弟弟妹妹可不省心。

「都別吵了,明日我帶你們出宮。」朱雄英無奈,非常頭疼,「都給我乖一點,若是不听話,就給我在宮里!」

已經身懷六甲的呂氏有些為難,說道,「太孫,若是沒有父皇的旨意,不得出宮。」

「我這就去請旨。」朱雄英信心十足,但是語氣平淡,「放心好了,我會照顧好允炆。」

朱允炆看了看兄長,再看看母妃,隨即說道,「兄長,臣弟明日還有課業。」

「那算了,我帶他們出去。」朱雄英點了點頭,沒有高興、沒有不高興,「你們都散了吧,若是再鬧,別怪我不客氣!」

呂氏在絕大多數時間還是很安分的,只是有些事情上也是有著一些心機。

朱允炆聰明好學、極其孝順,看起來和他的父親一樣有著一些溫文爾雅的氣度。他要玩鬧,呂氏是不許的。

但是朱允熥頑劣就頑劣,不願讀書也沒關系,甚至呂氏為了表示自己的大度、溫婉,給朱允熥準備了很多的玩具。

至于朱雄英,呂氏那是沒辦法,別看太孫現在住在了東宮,但是太孫的膳食是獨一份的,是不許她經手的防著誰,不言而喻。

這樣的事情不只是太孫知道,太子也知道,而據說這樣的事情,是當今陛下下的旨意。這樣的事情在先皇後在世的時候就這樣,不許太孫在東宮單獨進膳。現在太孫的膳食,都是他的身邊人負責。

深宮大內,有些人不明不白的也就死了。皇子皇孫沒有長大的,也很多。

只是有些事情,想要做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