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四十八章 兵部武職

官制調整之後,眾官員更關心的是改制之後的待遇問題,好在皇帝沒有讓眾臣等待太久,在眾臣都清楚了改制的所有部門具體職責之後,朱瞻基站起來說道︰「諸位愛卿!相必諸位都在忐忑,官制改革後各位今後的安置。

首先朕來宣布一下各個部門的官職架構,每個部門一位主官,兩位佐貳官,分別為尚書與左右侍郎。下設各司同樣設一位主官兩位副職,分別為郎中與左右員外郎。其余各個下層官職由各部上報,朕的要求是每一個職位必須是編制之內,且不得有任何的夯余。

接下來朕就將改制之後的官員待遇講解一遍,改制之後的大明官階還是按照九品十八級來進行俸祿發放。

從最低級的從九品月俸三貫,每升一級增加三貫,一直到正一品月俸為五十四貫,而且以後所有官員的俸祿不再發放實物,全部以白銀或銅錢為發放標準,諸位對這個俸祿級別劃分可滿意?」

眾臣仔細盤算了一下,發現按照皇帝陛下定下的俸祿標準,幾乎從下到上所有人都額俸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以前的俸祿發放都是本色與折色混合發放,也就是朝廷有什麼就發什麼,很多清水衙門的官員家人領了俸祿就要到商鋪售賣,以換取生活所需。

而商人也利用這一特點,在官員發放俸祿的時候就故意壓低價格,這些清水衙門的官員,本就俸祿不高,再被商人盤剝一道,日子就過的更加的清苦,這也間接導致了貪腐的發生。

這幾年皇帝利用大明皇家銀行進行新的貨幣推行,憑借手中大量的白銀儲備,開始漸漸的推廣銀幣,老百姓對于更加輕便的銀幣,很容易便接受了,這是因為白銀在沒有成為法定貨幣之前就做為貴金屬在民間已經有廣泛的流傳。

銀幣的推廣,使得大額交易更加的方便,幾年時間便在商賈中間深入人心。大明皇家銀行借此推出了銀幣票,這些銀幣票實際上儲戶的活期存款憑證。因為活期存款沒有利息,而且取款只要拿著銀幣票就能兌換,不用身份證明。

商人發現了這銀幣票的好處,在交易的時候直接就用使用銀幣票進行交易,與銀幣相比,銀幣票更容易攜帶,而且也更加的隱蔽安全。

而且商人繳納商稅也同樣是能夠使用銀幣票進行交易,有了官府的背書,銀幣票的推廣非常的迅速,加之各個稅關與大明皇家糧業都在不遺余力的回收寶鈔,使得市面發行出去的寶鈔,基本上被回收干淨。

老百姓信任銀幣票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們知道這銀幣票到銀行隨時都能兌換出足額的銀幣,不是從前的寶鈔拿到手里就砸在了自己的手上。

如今大明物價非常穩定,一兩銀幣能夠購買三石糙米,就算是粳米也能購買兩石。以正一品為例,沒有改制之前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就算是粳米改制之後也有一百零八石,遠遠超過了為改制之前的俸祿。

而且改制之後,不再發放實物本色,實行了官員月俸貨幣化,這樣便方便了官員家屬貨幣的自由支配,省去了被商賈盤剝的一次機會。

「陛下!如此大幅提高官員俸祿,大明國庫能否支撐的住?」楊士奇這幾年沒少被國庫干涸為難,听到皇帝給官員漲薪,第一反應就是反對。

「實行新政之後,若是大明官員連百姓的福祉、國家的稅收都保證不了,那我們還有何顏面坐在這個位置上。

新政之後對官員的考核,不看你所治理的地方稅收是多少,考上了幾個舉人、進士。而是看你之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平如何,當地的經濟水平發展如何,有多少家工廠企業開業,基礎建設做的如何?

至于稅能收到多少,那是稅務部門的事,地方主官是花錢的,要把地方財政花到關鍵的地方,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怎麼把錢花到刀刃上,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才是地方主官的職責。

只要經濟發展起來,稅收肯定也會節節攀升,地方經濟與稅收肯定相關聯的,沒道理經濟發展起來,稅收反而降低了。」

對于皇帝的自信,群臣中除了天子近臣接觸了新政思想燻陶,知道了一些經濟循環理論的大臣,其他大臣卻是不置可否。

在他們看來,天下財富自有定數,朝廷拿得多了,百姓就剩的少了,哪有朝廷稅收越來越高,百姓生活還能越來越好的道理。

稅收高肯定是對百姓盤剝的狠了,大明官員壓根就沒有發展經濟做大盤子的思想,以大明現在的官員數量,只能維持一個小政府的低效運營。

那麼國家沒有拿到的利益,會落在百姓手里嗎?那是不可能的,地方上士紳與胥吏勾結,會想出各種手段盤剝百姓。

由于朝廷是小政府,皇權根本就下不到鄉村,佔大明絕大多數的鄉村實際上並不在大明朝廷的控制之中。

控制鄉村的是以宗族大戶、讀書人為代表的士紳,這就是大明鄉村的現狀,普通百姓愚昧無知,受士紳蠱惑,老百姓普遍認為盤剝他們的是朝廷,讓他們無法活下去的也是朝廷。

這就是話語權,目前鄉村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士紳手中,老百姓普遍不信任官府,也無法信任官府。

這是因為大明的官員與士紳是一伙的,他們進高居廟堂,退則歸隱山林,只要有了功名,‘富貴’兩個字就會一生伴隨。

自從朱瞻基登基之後,一直在利用邸報、錦衣衛,通過對破產百姓的救助,以及對流民的引導遷徙,與士紳爭奪話語權。

老百姓雖然愚昧,不懂什麼大道理,但是誰對他們是真心好,老百姓心里絕對有一桿秤。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皇帝的形象在民間已經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神祗,更是保護他們的保護神。

經過在山東兩年多時間的實踐模索,朱瞻基培養了大量的新政人才,如李昊、朱天岳、張長德都已經成了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

這才是朱瞻基敢于與朝臣攤牌,開始正式全面推行新政的底氣,在新政的推行上,新政工作組已經掌握了一套非常熟練的推行方法。山東與南直隸北直隸相鄰,完全可以就近支援兩地的新政推進。

眾臣對皇帝的能力還是信服的,這些年皇帝不花朝廷一文錢,還能養著大明龐大的軍隊,組織藩王外封,以及對外戰爭的投入。

這些事,無論哪一項單獨拿出來都足以壓垮朝廷的財政,可是皇帝這里卻能游刃有余,還能積累起來龐大的財富。

大家對于以後能夠多領俸祿都很高興,紛紛稱贊皇帝乃是千古名君,仁義之主。听完眾臣的夸贊,朱瞻基微微一笑道︰「既然給了大家好處,也給了諸位體面,若是再有貪腐行為,一經查處必定從嚴處理。

雖然說太祖貪污六十兩剝皮實草有些嚴酷,但是對于貪污且金額巨大者,剝皮實草也是一個不錯的震懾手段!」

皇帝的話雖然是微笑著說出來的,但是眼中卻沒有一絲的笑意。群臣心中凜然,皇帝這是赤果果的告訴他們,既然給了你們好處,若是再敢伸手,那就別怪皇帝陛下不講情面。

「臣等謹遵聖諭!」

「朕也知道這個俸祿即使是官居一品,也別想大富大貴,可是若是想要大富大貴,要麼選擇當武臣,開疆拓土立下功勛,裂土封疆;要麼選擇經商,經營得當絕對能夠富甲一方。

想當官手握權力,就別想著過聲色犬馬的日子,朕只能保證你們比絕大多數的百姓過的好。不過考慮到諸位致仕之後的生活保障,從宣德九年起,凡是按照大明官員致仕條例退休的官員,都會享受在職俸祿七成的月俸。這個俸祿足以讓各位在家鄉安享晚年了吧?」

皇帝這手打個巴掌給個甜棗的手段使得爐火純青,這邊用剝皮實草威脅了眾官員,回頭便用退休制度給了官員好處,保證了官員在致仕後沒有後顧之憂。

這個決定讓官員們大喜過望,雖然說一些名臣致仕後皇帝大多都會給予賞賜,可是這並不是固定的制度,賞不賞賜全憑皇帝個人意願。

而現在皇帝的決定那就是形成制度,只要是按照規定致仕,就能領七成的俸祿。這可比在職的時候領多少俸祿更能打動人心。

眾臣自然是一片贊美之聲。

一上午的會議,只是簡單的將朝廷中樞改制簡單講解了一番,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午吃過一頓簡單的工作餐之後,下午繼續開會。工作餐的標準是太祖高皇帝所規定,四菜一湯,葷素搭配,既保持了營養,也不浪費。

下午開場之後,朱瞻基看向眾臣說道︰「諸位愛卿!想必諸位都在想改制之後十幾個部門,各個部門的級別怎麼定,誰來出任各個部門的主官?

首先朕先說一下改制之後官員的定級,我大明朝廷文武並重,今天是文官會議,沒有武臣參加,朕就簡單介紹一下軍隊的定級標準。

軍隊現在由陸軍部、海軍部、總贊畫參謀部、總鎮撫部、總裝備采購部、總後勤部六大部門,這幾個部門長官與兵部尚書組成軍隊七部,直接向朕負責,並不受內閣轄制。

不過軍方人員也是大明之臣,自然不能游離于大明中樞之外,七部一把手都將是大明內閣成員,在軍事問題上與內閣進行協調。

在軍隊方面,諸位愛卿有什麼其他建議嗎?」

「陛下!臣有疑問,兵部劃歸軍隊,兵部是文官職務,還是武官職務?」兵部侍郎柴車問道。

「既然是軍隊之事,自然是武臣職務,以後的兵部不懂兵事者無法擔任兵部職務。」

「臣明白了!」柴車坐回自己的位置,低頭不語,心中卻是翻江倒海,看來自己若想坐上兵部尚書的位置,必須要改武職,穿軍服了。

對于一個文官來說,文轉武職是個艱難的決定,讀書人對于當兵的,有一種從骨子里就看不起的輕蔑感,甚至會認為轉武職是對讀書人的羞辱。

看到柴車坐在那里有些悶悶不樂,朱瞻基冷笑道︰「朕希望諸位以後不要有文武高低貴賤之分,不管是文臣還是武臣都是在為大明效力未來就算是軍官也要進入學堂學習,你們以前對于武臣粗俗不堪的固有印象將會不復存在。

當然朕也不勉強文臣去轉武職,若是不願意轉武職,畢竟專業的事就要由專業的人去做,朕可以安排武臣去做執掌兵部!」

「臣不敢!臣願轉武職!」柴車知道自己若是拒絕轉武職,自己的仕途也就徹底的斷絕了。

「兵部上下幾十人,未來的人員更多,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轉武職,柴愛卿也不能一刀切,要給官員一個自己選擇的機會。」

「是!臣會尊重每個人的個人意願!」

「好!軍隊的事就簡單介紹一下,接下來繼續說新政之後的中樞架構,改制之後,內給是大明的最高執政機構,對朕直接負責。

內閣首輔一人,輔臣四人,首輔總覽全局,四位輔臣各自分管一部分部門。各個部門尚書都是內閣成員。

一般政務由內閣五輔臣進行處置,如遇到重大決策需所有內閣成員召開內閣會議進行商議,最後對商議結果進行表決。

若是多數內閣成員贊同便形成決議,這個決定若不是原則問題,朕也不能改變,這是朕給予內閣的最大權力。

朕始終都是這個觀點,大明是朱家的,也是大明所有人的,朕就算有三頭六臂一個人也管理不好這麼大一個國家,將權力下放,讓諸位都承擔起治理天下的責任,這大明的天下才能治理的越來越好!」

「陛下聖明!臣等敢不盡心輔佐,以興大明盛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