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二十二章 海軍伙食

于謙被洪保的這個問題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他當然知道反對新政的是什麼人,也知道這些人為什麼要反對新政。可是這些反對的理由卻拿不到台面上,他們只能以祖制來進行抵制反對,總之一句話就是祖制就是一塊抹布,對我有利抹布就丟到一邊,對我有害抹布就拿過來惡心人。

一個關鍵的問題來了,若是沒有好處,誰願意讀書,誰又願意當官。這天下九成九的讀書人讀書都是為了富貴,在自己富貴的同時也為朝廷做出點兒貢獻。

儒家講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論述都是先己後人,然後家國。然而站在國家層面來說,首先要保證國家利益,然後才是個人利益,有國才有家!

所以說儒家思想根本不可能讓一個王朝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他只能是一個家天下!

于謙是誠實君子,洪保的問題他明知道回答了對自己不利,卻依然選擇了誠實回答,同時也不忘為士紳們辯解了一句︰「下官明白陛下的新政能夠國富民強,也支持皇帝陛下的新政,士紳們只是一時利益受損,以後會明白過來的。」

「一個山東布政使司,推行了多長時間還沒有徹底的將新政鋪開,大明有多少個布政使司,一個個推行下去,要多少年才能推行下去?

你也看到漢王國的新政情況,就這麼發展下去,你覺得大明與漢國的差距會怎麼樣?是拉大還是縮小了,剛才王尚德的一句話說的沒錯,防人之心不可無,可是光防著就有用了嗎?

歷朝歷代哪一朝不防著北方草原,可是當我們衰弱的時候,北方草原依然會毫不留情的打過來,現在的瓦剌與韃靼這麼老實,那是太宗皇帝幾次北征與當今北征打出來的。

若是我們自己不求上進,總是抱著自己那點兒利益不放,早晚都會成為異族的兩腳羊!」

洪保的話說的毫不留情,讓于謙幾人面紅耳赤,卻一句反駁的話都說不出來,也許不出來的時候還能夜郎自大,覺得老子是天朝上國,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

可是出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同樣的百姓,在國內變成了流民,來到海外就變成了衣食無憂的小地主。

是他們在國內不努力嗎?這話他們這些有良知的人還說不出來,是誰讓這些百姓變成了流民,又是誰讓他們在海外重獲新生。

洪保見幾人垂頭喪氣的模樣,也不想繼續打擊他們,便說道︰「你們知道我們這次航線為何要這麼走嗎?」

三人從來就沒出過海,哪里知道這航線的問題,還以為本來就該這麼走呢,都搖頭表示不知道。

洪保吩咐小宦官拿來一副南洋海圖鋪在八仙桌上指著海圖說道︰「本來若是送你們去上任,應該出了澎湖巡檢司,就應該先到廣州,然後繞過瓊州府,直達交趾布政使司,沿著交趾布政使司的海岸線一路南下,到達舊港,也就是王大人上任的地方。

可是我們選擇了從澎湖直接南下,沿著呂宋島向南到達趙王國,然後又到了漢王國,為何要這麼走,那是因為這是陛下交代的。

就是希望沿途看到的景物能夠對你們有所觸動,咱家本來還以為等你們看到香料群島上隨處可見的香料的時候,才會有所觸動,沒想到你們這麼快就有所觸動,不愧是陛下親自挑選的大明英才。」

三人沒想到這是皇帝陛下為了他們專門安排的航線,就是為了讓他們更多的了解海外的情況。三人確實被震驚了,從天津上船的時候,他們三人就紛紛猜測海外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他們甚至猜想自己所任職的地方應該是一片荒涼,然而在趙王國就已經讓他們感到不虛此行,等到了漢王國發現到了海外的百姓過的比在大明還要好。

讓以天朝上國自詡的三人臉面上完全的掛不住了,天朝百姓的生活都趕不上藩屬國的百姓,哪里還有臉稱什麼天朝上國。

備受打擊的三人,再次登上海船,收起了讀書人高高在上的姿態,開始認真向洪保請教海外之事。

等到了香料群島看到在大明昂貴的要命的香料居然在島上長得滿地都是,不禁感慨海外之物產豐富。

「洪公公為何不安排人常駐島上采摘香料,這可都是錢啊!」弋謙看到這麼多的香料眼楮里都是銀子的顏色。

「香料島上沒有水源,再說上島的人多了之後,也會破壞島上的環境,而且這里是屬于滿者伯夷國的勢力範圍,滿者伯夷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土人國家,前兩年剛跟舊港打了一仗。

若是我們現在佔據這里,肯定會和滿者伯夷發生激烈的沖突,這會讓周邊的小國對大明心生畏懼!」

「那我們想要得到香料還要向滿者伯夷采購嗎?」

「大明與滿者伯夷有默契,每到采摘季節,我海軍都會佔據一座島嶼進行采摘,其他島上的香料歸滿者伯夷所有。最好的辦法是將島上的香料樹培育到其他地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

「難道我們就不能用軍隊佔領嗎?大明養兵百萬,現在不用更待何時!若是能夠獲得穩定財富來源,那些小國家大不了朝貢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好處就是了。」

洪保沒想到弋謙這個讀書人竟然會有這種想法,他們不是都喜歡講大道理嗎?

「軍隊佔領的成本有多大你們有沒有算過,這里離我們最近的補給基地漢國都有上千里,而且島上沒有水源,佔領的成本太高,還得罪土人王國得不償失!」

三人看著滿島的香料竟然不能采摘,心中都是憤憤不平,覺得這麼好的地方就應該歸大明所有,然後他們可以上島隨意采摘。

至于聖人所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教誨早就忘到了九霄雲外,三人互相對視一眼,打算上船就給皇帝寫奏疏,強烈要求大明將這些流淌著財富的島嶼收回到大明的管轄範圍之內。

過了香料群島,剩下的海路大明海軍高度戒備,因為從這里到舊港要穿過滿者伯夷國的勢力範圍。

這個國家還是有一點兒海上力量的,若是疏忽大意被這個小國給偷襲了,那就真的是陰溝里翻了船!

好在滿者伯夷腦子還算清醒,即使大明船隊就貼著他們的爪哇島海岸線航行,也沒敢生出什麼非分之想。

等到船隊抵達舊港的時候,從天津大沽港登船算起,已經耗去了兩個月的時間。

海軍在舊港有自己的基地,並不用驚動地方官府便能靠港停靠,不過只有軍艦可以在軍港停靠,所有載貨的船只還是要在舊港商港停靠,在舊港海關檢查完船上的貨物之後,再到海關稅務大廳繳納完關稅,才能卸貨。所有船只一視同仁,並不會因為是大明船只而另眼相待。

就這樣一條規定讓所有來舊港交易的商船都是稱贊不已,無論哪個國家的人都希望在公平的環境下生活,無疑舊港官府給了他們這樣的感覺。

王驥三人並沒有從商港上岸,而是跟著洪保從軍港登上舊港的土地。由于軍港是封閉管理,屬于軍事禁區,所以顯得很冷清,這讓三人覺得這才應該是南洋應有的樣子。

在軍營吃了一頓軍營的大鍋飯,讓三人倍感新奇,因為他們發現就算貴為洪保這樣的海軍最高領導,也一樣端著木制的餐盤排隊打飯。

本來還以為這個內宦有意磋磨他們呢,沒想到人家自己也是如此,這讓本來想發火的三人沒了發火的理由。

只好跟在洪保的身後排隊打飯,海軍的伙食非常不錯,中午飯主食是白米飯,主菜是一塊他們叫不出名字的海魚,兩個素菜常見的時令菜蔬,一個是空心菜,另一個是菘菜。更難得的是還有一份紫菜蛋花湯,這紫菜在大明那是富貴人家才能吃得起的海鮮。

四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軍營里不準飲酒,讀書人有講究食不言寢不語,一頓飯吃得很沉悶。

一頓飯吃完,于謙忍不住開啟了御史噴人模式,等洪保放下筷子,喝完碗里最後的湯後,于謙站起身來問道︰「洪公公!海軍今天的飯菜是因為招待我等才如此豐盛嗎?」

洪保不知于謙是什麼意思,還是實話實說道︰「這是海軍在軍營的標準伙食,午餐一葷兩素,還有一份湯,若是晚飯還有一份水果。」

「大明如今雖然不是饑荒之年,可是依然到處都有吃不飽飯的流民,海軍上下怎麼能夠如此靡費?

這樣一頓飯食少說也要幾百文,海軍上下至少也有幾萬人,這一年光是吃飯得花多少錢糧?難道就不能節省一些嗎?」

听了于謙的話,洪保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道︰「陛下曾經下旨取消言官風聞奏事的權利,就是如此,你們這些言官習慣了指責別人,但凡看到一點兒你們認為不對的地方,彈劾的奏疏便遞向朝廷。

被你們彈劾之人不管對錯都要停下手里的差事待參,就算最後經過調查發現彈劾就是捕風捉影,可是本來正常進度的差事卻因為你們的彈劾耽誤了進度。

而你們卻不受任何的指責,那麼咱家問問這耽誤的差事誰來負責?」

于謙被洪保懟的面紅耳赤,這是在指責他捕風捉影,攀誣陷害!猶自不服氣的說道︰「這海軍的飯食明顯比普通地主家吃得都好,難道不是靡費嗎?」

「于廷益,你有了解過海軍伙食的構成嗎?就張口指責海軍靡費,這麼多年了你們還是老樣子,難怪陛下對你們越來越失望。

宋人都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你有調查過海軍食物的來源嗎?你就沒想過陛下為何把你調離諫台?」

洪保的話可不止對于謙一人說的,王驥與弋謙也是心中凜然,看來他們這次海外任職絕對不簡單。

于謙心中充滿了挫敗感,從登上海船之後,他就發現自己從前學到的東西都失去了用武之地,越是對南洋了解的深入,就越是對自己的所學迷茫。

洪保按照皇帝的要求敲打這些眼高手低的讀書人,是為了讓他們放段好好做好自己該做的工作,而不是將幾人的信心全部打掉。

不輕不重的敲打過後洪保命人喊過基地後勤軍官,不一會兒工夫後勤官跑步來到洪保面前,敬禮過後問道︰「洪公公喊卑職過來有何吩咐?」

「給幾位大人介紹一下我海軍的後勤補給情況,幾位大人很感興趣!」

「是!

我海軍後勤補給分為三大類,其一是裝備補給,其二是彈藥補給,其三是食物補給……」

洪保打斷他的話說道︰「幾位大人想听的是伙食補給!」

「我海軍伙食補給分為駐地補給與作戰補給兩種,我們基地就屬于駐地補給,基本上我們自己都能解決,魚肉是我們自己捕撈與養殖的,蔬菜是我們自己種的,有時候吃不完還能放到市場上賣掉給士兵們分點兒補貼!

唯一需要購買的是糧食,不過南洋糧食非常便宜,一石稻米只有二百文左右,而且士兵們葷腥吃得多了,飯量都減了下來,糧食消耗比我們預計的要低不少。

作戰補給耗費比較大,艦隊出海至少要備足半年的糧草,就這樣的配備,將士們也是非常艱苦,在大海上航行的時候常常連續好幾天都吃不上肉食蔬菜。

所以每一個後勤補給基地對于海軍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要想保持海軍的戰斗力,這些後勤補給基地就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後勤軍官的一番話說下來,于謙的臉也變成了豬肝色,經驗主義害死人,國內百姓普遍生活條件不好,即使是軍隊里的伙食也是差強人意,也就是能夠飽食而已。做為御史于謙是進過軍營的,看到過大明最精銳的京營官兵的伙食,與海軍官兵的伙食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這才是他覺得海軍天高皇帝遠,在浪費國帑的原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