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0087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哦?競選演講?」

袁紹湊過頭來觀看布告,曹操給他讓出了個地方。「演講」這又是黨校長的個新名詞,看過了布告里說明的關于演講的具體過程,袁紹才算大概明白演講是怎麼一回事。雖然說他對演講本身並沒有什麼抵觸,但是想到演講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都投他的票,就感覺臉上有些掛不住了。

「我輩雖非當今名士,但也多為名門貴冑,行此求票之舉有失體面,萬萬不可。」袁紹看完布告之後,立即轉過頭來對曹操如此說道。但接下來他話鋒又一轉,補充了一句,「但若能借此機會一抒己志,亦未嘗不可登台演講。」

曹操听了袁紹的意見,沒有接話,只是微笑著點點頭敷衍了一下。袁紹雖然說話好像兩頭討了個巧,但他大概真的會在演講時來篇文辭華美的賦,表達他當上學生會主席後的雄心壯志。身為他多少好友的曹操都這麼說了,那麼就絕對錯不了。

但是曹操此時卻在肚子里琢磨著,黨校長究竟想讓他們在「演講」中都說些什麼呢?黨校長此舉必有深意這是一定的,曹操這都認識他半年了,還從沒有見過他搞出一些稀奇古怪但卻沒什麼用處的「形式」呢。

是的,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黨愛國十分討厭所謂的「形式主義」,因此他平時根本不會規定學生這個應該怎麼做那個應該怎麼做。放在古代人看來,就是黨神仙不拘俗禮——或者也可以說黨神仙太不「講究」,根本就和不通禮節的蠻夷之人沒什麼兩樣。

唐初大儒孔穎達所著《左傳注疏》有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民族過去一直對于「禮」看得很重,後世雖然平時好像把這些「封建禮教」的糟粕都給扔到溝里去了,但一到婚喪嫁娶節日壽辰的時候,迎來送往之間的「禮數」卻是一個都不能少。

不過曹操就算再怎麼天才,短短的幾息時間里,也想不出來到底「演講」都有什麼好講的。一般這種時候,大概也就是吟詩作賦,歌以詠志的吧?看來即使是曹操也不能擺月兌時代的局限性,將「利益」光明正大地擺在台面上說清楚呢。

換句話說,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崇尚的不是「務實」而是「務虛」。像劉備也是在黨校長的教導下,才疑慮重重地準備搞點「務實」的東西,卻還怕其他同學恥笑。其實就算到了現代也是這樣,為人民服務的官員、老實工作的工人、認真搞科研的學者,反而會成為其他人嘲笑愚弄甚至是排擠的對象。

=====我是務實的分割線=====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袁紹、曹操這兩位候選人的競選資料也被貼在了宣傳欄中——如果不是黨愛國要求所有參選者必須在這幾天提交資料的話,他們恐怕根本不會讓自己的名字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宣傳欄」上。

畢竟「競選」這種行為本身,就不符合「謙讓」這種中華傳統美德。在這個時代要想當官,大多數人也只能想個辦法讓自己出名,然後等著別人主動來「推薦」他。

雖然說這種推薦也多是暗箱操作,世家大族們在背地里互相進行著利益交換,今天我推薦你的子弟,明天你推薦我的子弟,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明面上去跑官求官買官的行為還是為人所不齒的。

更何況,把資料掛在宣傳欄上,就好像是他們為了競選,像商人吆喝賣貨一樣主動宣傳自己似的。早就和黨愛國有所接觸的曹操和袁紹還算勉強可以接受,但是其他一些原本也有點想要獲得主席那個位子的人,比如名士劉表,便徹底打消了這一念頭——實在拉不下那個臉啊。

像漢靈帝當時就是明碼標價公開賣官,從公卿到地方官員明碼標價。有錢的先交錢後授官,沒錢的先授官再交兩倍的錢。像段、樊陵、張溫等厭世雖有功勤名譽,也都是先交了錢,然後才登上了三公之位。

當時出自博陵崔氏的名士崔烈,給了漢靈帝的保姆程夫人五百萬錢之後被授予司徒。拜官的那天,漢靈帝對身邊的近侍說,「這官賣得便宜了,應該可以到一千萬錢的。」程夫人則說「崔烈是冀州的名士,怎麼會買官呢,要不是我牽線連這些都沒有。」

朝堂上的人听見之後將此事傳開,崔烈的聲譽就受到了損害。崔烈很不安,問當時任虎賁中郎將的兒子崔鈞——即和諸葛亮是好朋友的崔州平,「我現在位列三公,大家怎麼評論?」崔鈞說「人們說你年輕的時候就有名聲,不會成不了三公。但是你現在上位了,大家覺得很失望。」

崔烈問為什麼,崔鈞就說「說話的人嫌棄你身上的銅臭」——這就是銅臭一詞的由來。崔烈聞言大怒,掄起手杖就打。

崔鈞狼狽逃走,崔烈罵道,「你想死嗎,你父親打你你還跑,這是孝順嗎?」崔鈞回答說「舜伺候他父親的時候,打得輕就挨,打得重就跑,所以這不算是不孝」。听了這話,崔烈覺得是自己的不對就停手了。

=====我是賣官的分割線=====

雖然像劉表等名士對于「競選」這種事情很不以為意,但是有個和他形成了鮮明對比的人,便是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

像曹操和袁紹兩人,雖然正式參選,成為了中央大學學生會的主席候選人,但他們也只不過參加了請客吃飯的頻率。雖然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的習慣就是在飯桌上談事情。而劉備則不同,雖然他也頓頓不重復地在食堂里邀請幾位同學一起用餐,但與其說那是吃飯拉關系,倒不如說是邊吃飯邊采訪。

所有學生都將第一個公開聲明參加競選的劉備這番奇怪的舉動看在眼里,雖然剛開始時一個個都有些模不著頭腦,但過後他們打听了被采訪的同學,再自己細想一下,便都能大概猜測出劉備的打算。

劉備這段時間內,正按照黨校長幫助他制定的競選方案,收集學生們的意見呢。小到食堂的菜色問題,大到在校園內增加新的足球場和籃球場的問題,只要有人提出來,劉備都會一臉認真地一邊詳細詢問他們的要求,一邊做簡單的記錄。

因為劉備並沒有遮遮掩掩的意思,所以袁紹和曹操都輕易地打探出了他的行動。

袁紹對此很不以為意,他們競選的可是主席——是在學生中處于最高地位的那一個人,而劉備現在這個樣子,倒殷勤得像是準備去當店小二似的。哈哈,不過這個樣子倒是很適合劉備,听說他過去的確曾以賣草鞋和草席為生呢。

至于曹操,他得知了劉備的行事手段之後,就琢磨著劉備這一手是不是變相的禮賢下士之舉呢?

就像那位能夠和孫武連稱「孫吳」,著有兵法《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的大軍事家吳起。他在做將軍的時候,堅持與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干糧,和士卒共擔勞苦。

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甚至親自用嘴為他吸膿。不過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

別人問道︰「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

母親則回答︰「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拼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在那里了,所以我哭。」

雖然吳起的這一手或許的確有很明顯的收買人心的用意在里面,以至于一個普通婦女都能夠看出來,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那個階級分明的社會中,除了吳起可以說根本就沒有貴族能放下那個身價去給士卒吸膿。

別說只是個低賤的士卒了,就算是親爹親媽生瘡了,也沒有多少人願意親自去替爹媽吸膿——雖然如果發生什麼情況,為了救爹媽需要他們付出性命的話,他們可能一點都不會猶豫,但吸膿這事,實在是有心理障礙啊。

不信的話可以看看後世的《二十四孝》故事,里面像勾踐替夫差嘗糞便一樣的方法來查明父親病情的大孝子只有一個,而除他之外的孝子們最多也就是做到了每天都親自替母親洗馬桶而已。其他人或許真做不到親自嘗糞這一步,但你也不能說他們就不孝,只是有些東西真的比死亡還讓人難以接受。

曹操想到了吳起吮疽的典故之後,又認真地琢磨了一番,然後也只能以45度角的視線仰望天空感嘆一聲罷了。劉備這就是光明正大的陽謀,可就算所有人都看懂了、看透了也沒有用,其他人的確做不到他這一步,想跟著學都學不來。

「人要臉樹要皮」,就算大家都知道「人不要臉天下無敵」,但大家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到了他們這個層次,活著不就是為了個面子麼?所以讓他們在背地里怎麼不要臉都行,當著所有人的面不要臉,他們反而是打死都丟不起這個人。

PS:哎,這兩天有些事,或許更新時間能亂一點,但咱盡量保證每天都有更新,請大家擔待一下吧,3Q。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