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86回 華朝君臣商要事,前朝宋臣冗官多

吳用道︰「樞密院打算鼓勵軍兵退役定居靖康路,免費土地、農具、房屋,免稅十年,還免費安排相親。」

想起了後世的做法,林沖點點頭︰「今後有的軍隊可以成建制轉成建設兵團,也可以轉為工程兵。」

吳用點頭道︰「陛下好主意!今後吞並的西軍、還有揚州、杭州那兩個小朝廷的軍隊,都可以轉成建設兵團和工程兵。」

林沖道︰「明年春天,也要發起南下作戰,先解決揚州小朝廷,把那些支持揚州小朝廷的家族,多弄些去靖康路,海運直達靖康路路府海參崴,也方便。」

吳用點頭︰「揚州富庶,就算把人全遷走,也能很快恢復的。」

晁蓋道︰「那就太好了,先定個小目標,從揚州小朝廷的控制區內,搞三十萬人去靖康路,海軍運輸沒問題吧?」

阮小二道︰「哥哥放心,海軍有十幾艘大型運輸艦,每艘載四五千人沒問題。登州船廠有幾艘在造大型軍艦還沒安炮,也可先用于運人運物。再雇佣些大型商船,三四個月運三十萬人去靖康路應該可以。」

林沖點點頭︰「重要的不是運到,而是讓移民們不死不逃,扎根定居下來。別忘了我們移民的成效,不是看移過去多少,而是定居下來多少。」

晁蓋道︰「移民局成立時,陛下就這麼要求了。我們已經運人運物資北上,為明年移民做準備了。」

慕容彥達嘆道︰「戶部這里做過統計,要安置一戶移民,費用少說要十幾貫。安置十萬戶的話,就要一百多萬貫,若安置一百萬戶,就要上千萬貫,這些費用若是能省下來,可以辦很多事的。」

這話說到很多人的心坎上了,林沖看到不少人點點頭,估計其他人多數也是點贊的,大概只有魯智深、胡銓、許貫中幾人,因林沖曾與他們深入交流過,才能或多或少理解林沖在這方面的執著。

林沖道︰「慕容愛卿這話,是很有道理的,相信在座的各位愛卿,是有同感的。朕就來解釋一下,為何一定要控制,要漢化這些邊遠地區。地上地下的資源礦產,是個原因,但遠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

林沖喝了口茶,道︰「自古以來,北方蠻族,就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哦或稱懸劍,一直懸于我華夏的頭頂,時不時會刺下來,令我華夏遭殃。犬戎攻周,導致西周變為東周;匈奴猖獗,秦漢受害,漢武為了驅逐匈奴,令全國百姓數輩貧困;五胡亂華,將漢人作為兩腳羊,夜來泄.欲日做糧,若非冉閔,黃河以北早已成為蠻族世界;突厥犯邊,乃是隋唐常態;契丹犯邊,令宋國防不勝防;金國南侵,徽欽牽羊,宋國覆滅。今日我大華新立,朝氣蓬勃,兵強馬壯,自然不懼蠻族,但若不乘勢控制北方,漢化北方,那麼數十年後,數百年後,和歷史上一樣,草原上的游牧漁獵之族,還會嘯聚在某個新的蠻族名下,不論叫盟谷,還是叫蠻青,甚至東瀛日本,等他們在華夏身上學習吸血夠了,就會以前的蠻族一樣,殺入華夏,甚至將華夏滅國滅族。」

林沖繼續道︰「也許有人說,只要中原華夏一直保持強大,蠻族就沒有機會。問題是一直保持強大是幾乎不可能的,潮汐有漲落,國家也一樣,細數歷朝歷代,有一直保持強大的嗎?還有人指望長城,指望烽火台,但秦後歷史證明,那沒用,你拉那麼長的防線,人只要個別突破口就進來了。最奇葩的是有些儒士儒生,要以德服人,要對蠻族講聖人之仁。朕這里說一句,本朝若有這樣的,有一個是一個,就派他們去蠻族中宣揚聖人學說,教化蠻族。」

柴進點點

頭︰「是有這樣的,近來汴京城內的有些前宋官員和太學生,上書說我大華朝對待金國過于殘酷,不合聖人之道;還說上回絞死金太宗完顏晟等四個金酋,是野蠻殘暴,沒有上國風範,不仁義。」

林沖點頭道︰「內殘外忍是儒學和儒生的優良傳統。這些上書的前宋官員,連同他們的家屬,都送去台灣和瓊州,叫他們去向當地土著宣教,以慰他們的仁義之心。」

林沖繼續道︰「我大華軍能夠縱橫周邊,消滅金國,除了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重視騎兵之外,有兩條是現在別人沒有或者做不到的,那就是火器先進和海軍強勁。我們要利用這些優勢還在手里的時段,將該拿下的拿下;該漢化的漢化;該同化的同化;該征服的征服;該驅殺的驅殺。為華夏為漢人開拓進取,為後世留下廣闊的地域和豐富的資源;為後世的裝庇犯們留出足夠的裝庇空間,為後世的聖母表們留出足夠的濫情空間。」

雖然不怎麼懂後面兩句,但大致意思都明白,眾人皆點頭。張邦昌道︰「皇上高瞻遠矚,惠澤千秋萬代!」

張邦昌道︰「陛下,關于移民,微臣有個建議。韓愈說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我大華朝新拓之地的土著,若是能叫他們移居別處,則歸化華夏必定更快;若是呆著不動,雖經教育等亦可歸化,但會慢得多。」

林沖拍桌叫好︰「愛卿此言甚是,我軍控制的日本九州島和石見國出雲國,日本土著將近二百萬,而漢人移民不到五十萬。可將日本土著逐步遷一些去靖康路和高麗北部,瓊州也行,但不可遷去日本近處,比如高麗南部、琉球、蝦夷島(北海道)、和台灣。」

胡銓點頭︰「日本人仰慕華夏,一旦遷至新地,必以華夏人自居。」

林沖點頭︰「出個政策,願意遷出的,定居十年後,可入漢籍。」

魯智深道︰「樞密院這里也有新規,登州軍中征召的契丹高麗日本軍兵,若立大功,或當兵滿六年,或願意退役去非原籍之邊遠地區定居者,亦可入漢籍。」

商部部長蔣敬道︰「今年大戰剛結束,明年又要多處連續戰事,雖說汴京大戰有不少繳獲,但也不足以支撐年年戰事。」

魯智深道︰「當初登州控制區人口,包括高麗南部和日本九州,一千萬出頭,便可支撐四十余萬的登州軍,如今大華朝人口有四千多萬,怎麼連五十多萬軍隊都養不起了?」

林沖道︰「兄長,這不一樣。登州節度使府一靠對外搶錢,二靠梁山工技產品,並且實施先軍政策,幾乎是窮兵黷武。如今大華朝百廢待興,用錢的地方更多更廣,不能像登州一般只顧養軍了。」

工部尚書湯隆道︰「近年雖有些仿冒的,但我梁山工技產品還是獨佔鰲頭的,只要商路暢通,就能為大華朝創利。」

林沖點頭︰「要繼續加快工技研究,開發新產品。我打算成立大華皇家研究院,專門研究前沿科技。說起商路,一要保證南方商路暢通,二要抓緊開闢往南洋甚至西洋的商路。樞密院、海軍、商部要好生策劃和配合。」魯智深吳用阮小二和蔣敬等都應了下來。

林沖問道︰「交通建設部和中央銀行的設立如何了?」

胡銓道︰「內閣準備成立一個新部,叫交通建設部,簡稱交建部,主要管修路造橋,和水利等設施建設,部長是九尾龜陶宗旺兄弟。」

商部部長蔣敬道︰「按照皇上旨意和教導,商部之下,大華中央銀行正在籌建,年底應該能成,然後要印刷和發行鈔票。只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中

央銀行行長。」

林沖沉吟道︰「設立中央銀行並發行鈔票,關系重大,請蔣兄弟先兼任中央銀行行長,再從登州培養的算術人才里挑一個做副行長,從前宋官員里挑一個懂經濟的做副行長。」

張邦昌道︰「皇上,前宋朝廷機構多官餃多封號多官員多,而我新華朝則機構簡單所用官員也不多。雖然金軍入侵,官員有的死有的逃,但如今汴京城內,尚有上萬官員無職無事,他們認為,大華朝既然是宋國皇帝禪讓而來,就應該承用所有前朝官員,時有鬧事,尤其是微臣和禮部崔尚書、戶部慕容尚書,因我三人是前朝官員,更是每日有人上門,要求安置,打探情形。」

崔靖和慕容彥達皆點頭。崔靖道︰「多有人罵我們自顧自己升官,不管舊日同僚。」

新華朝成立後,對舊宋官員,是給出路的。首先是新華朝朝廷各部吸收了一些;其次是一些年輕官吏被招入幾所大學;再者就是外地尤其是新拓區域急需官員,但願意去的前宋官員很少,多數寧願淤在汴京也不願去艱苦地區。

柴進道︰「吏部已經組織了三次公開招官,來源就是前朝官員。但這幫人怕苦怕遠,又不善不喜新華朝法規。幾次官員培訓班,參加的攏共不到五百人,結業後願意去邊遠地區為官的,不到一半。」

胡銓道︰「前宋冗官之多,史上罕見,是個大難題。」

林沖暗自吐槽︰「你是不知道後世某國的機構之龐大和官員之冗多,宋朝與之相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柴進道︰「我大華朝實施路、郡、縣、鄉四級管理,其實邊遠地區,官位有的是,缺官啊!很多地方朝廷派官只到縣級,鄉級全用的是鄉老。」

胡銓哼了一聲︰「不願意去邊遠地區,只願在汴京都尸位素餐,享受繁華太平,這樣的官僚我們用不了。」

林沖道︰「胡兄弟說的是,我們新華朝不養冗官。就再給他們兩次機會,一是幾所大學可以特招少量前宋年輕官員;二是再辦二次前朝官員培訓班。張愛卿、崔愛卿、慕容愛卿要多做工作,說服前宋官員改變觀念,投身于新華朝的發展建設。」

張邦昌、崔靖、慕容彥達忙點頭應承。

晁蓋道︰「軍中老兵和軍官,退役後可充實各級官員。」

林沖點點頭︰「另外,今後在邊遠地區當官或當兵,不但要有待遇上的優惠,在提拔時,也要特別加分。另外,除非內閣和朕特批,今後朝廷各部的正職,原則上不用沒有邊遠地區為官經歷的官員。」

張邦昌問道︰「內閣正在考慮新立一個機構,叫監察局。微臣以為類似于前朝的御史台,能否安置一些前朝的御史。」

林沖搖頭道︰「監察局是要監督審查官員,尤其是官員的經濟財務,需要很高的算術乃至會計能力,評估官員要講證據;不是前朝那些捕風捉影罵人不負責任的嘴炮御史所能承擔的。」

張邦昌道︰「如果這些閑散官員在新華朝得不到官職,有可能會跑去揚州和杭州小朝廷,抨擊我朝。」

林沖道︰「腿在他們身上,跑就跑吧!真好幫我朝去蕪存精。」

崔靖道︰「只怕他們給那兩個偽朝助力。」

柴進哈哈笑曰︰「這幫人去那邊,是給那兩偽朝添麻煩去的,該算是我朝助力。」

眾人皆笑。晁蓋道︰「還能多送幾個去靖康路定居。」

正在此時,忽然有軍兵來報,說內情局局長王定六有緊急事務稟告。

欲知是何緊急事務,且听下回分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