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77回 宋徽宗無奈梁山,童樞密欲剿林沖

高俅大敗的信息傳到東京,朝廷一片大亂。之前曾上述建議招安的御史大夫崔靖,再次上書建議招安,並指高俅貪污軍費,剿匪不力。

朝堂上因此吵作一團,趙鼎等數人支持崔靖;少宰(右丞相)王黼和殿前太尉宿元景等多數官員皆反對,王黼善于巧言獻媚,剛剛幸進少宰,他揣摩徽宗心態,感覺徽宗要面子不想這麼招安梁山,宿元景則是因為上次招安擺了梁山一道,已和梁山結下仇怨。

朝廷其他官員則多數還是沒把梁山放在眼里,覺得高俅靠蹴鞠得寵徽宗,沒有能力,才會敗給梁山,不少人還上書要追究高俅統帥不力、延誤戰機、貪污軍需、損兵折將的罪過。眾臣多認為,只要任用合適統帥,剿滅梁山不難。比較奇怪的是蔡京,基本不表態。

徽宗便讓眾臣推薦領軍統帥,這下吵得更歡了,一幫人推出了十幾個候選人,自高俅軍敗身死後,一直吵到了三月中旬,直到童貫從西北大勝而歸。

童貫體貌魁梧,穿戴講究,腮下生有胡須,皮骨堅硬如鐵,不像尋常宦官。不看身體有氣概,卻是「性巧媚」,他也是靠投宋徽宗文青愛好而幸進的,他為宋徽宗收羅了許多奇珍異寶文玩字畫,還有江南民怨之源-花石綱,磚致社會官員只對上盡心盡責,這是通例。

童貫監軍青塘,立了戰功,之後在北宋軍界步步高升,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奇葩太監。後來徽宗命他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十幾年。童貫主持西北對西夏戰事,依托宋朝之龐大財力,自政和四年(1114)起,與西夏爭奪橫山要地,步步推進,到重和二年(1119)初,終于將西夏軍隊基本趕出橫山,徹底控制了橫山,令大宋對西夏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態勢。

童貫得勝回京,令宋徽宗暫時忘記了梁山,慶賀得意了數日。之後便與童貫商議梁山之事。童貫大勝西夏,正覺天下無敵,如何會將梁山放在眼里。只對宋徽宗道︰「官家勿惱,微臣回京後幾日,已經弄清了高太尉和前數次征討失利的緣故。」

宋徽宗問道︰「是何緣故,令官軍損兵折將,還折了高卿。」宋徽宗原本是很寵信高球的,近來梁山通過不同渠道運作,李師師說高衙內企圖非禮;慕蓉貴妃傳高衙內狂言;御史崔靖指責高俅貪污無能,等等,都有梁山在幕後的運作,使得宋徽宗對高家父子越來越膩味,此番即便知道高俅父子為梁山所殺,宋徽宗卻也沒有太多悲恨,他更惱怒的是,梁山越剿越強,隱隱已成大患。

童貫道︰「其一,官軍缺乏實戰經驗,尤其是禁軍,順風時還能有點樣子,一旦不利往往會崩潰。其二,指揮不當。梁山頗有武功高強之頭領,與之單挑往往官軍吃虧;梁山水軍很強且熟悉梁山泊,官軍進了梁山泊水上,就是棄長用短。」

宋徽宗道︰「卿家能應對這二點?」

童貫點頭道︰「微臣請調西軍馬軍五萬,此乃與西夏常年征戰的精銳;再調各軍州強兵,加上高太尉敗北後留在濟州的兵丁,當有二十萬余。盡量避免與梁山單挑斗將,也不進梁山泊水域。就如同微臣橫山之戰擊敗西夏一般,步步為營不求速勝,從梁山東北之山前大路攻擊,

必可全功。」

宋徽宗心喜道︰「善!就依愛卿所言,調集軍馬,一舉蕩平梁山!」

童貫要征梁山,很快傳遍了朝廷內外,宋徽宗三子,提舉皇城司的趙楷,便來找宋徽宗,要求入童貫軍中。

趙楷乃是宋徽宗最喜愛的兒子,起初宋徽宗有些舍不得。

趙楷就道︰「父皇,董相公既可擊敗西夏,剿滅梁山草寇當手到擒來,兒臣去軍中當可無礙。此番董相公出軍所帶之軍,已是我大宋可戰精兵大部,兒臣跟著也可幫父皇看著些。且我大宋通常是文臣領軍內侍監軍,董相公出身內侍領軍,再派內侍監軍似有不妥,不如兒臣去做監軍。」

宋徽宗沉吟不語。

趙楷要跟著童貫,自有其小心思,一則要立些戰功擴大影響;二則要結交軍中將領。以便將來和大哥趙恆,也就是現在的太子歷史上的宋欽宗,爭奪皇位。

趙楷跪下叩頭︰「兒臣懇求父皇,讓兒臣前去軍中,為父皇分憂。」

宋徽宗思前想後,應了下來︰「吾兒去軍中,不得干預軍事,不可身處險境。」

趙楷自然應承。宋徽宗又將自己的一匹愛馬,叫烏龍馬,賜給了趙楷。

天子隨即降下聖旨,賜與金印兵符,拜東廳樞密使童貫為大元帥,任從各處選調軍馬,前去剿捕梁山泊賊寇,擇日出師起行。正是︰登壇攘臂稱元帥,敗陣攢眉似小兒。

樞密使童貫受了天子統軍大元帥之職,徑到樞密院中,便發調兵符驗,調西軍精銳馬軍五萬;要撥東京管下八路軍州各起軍一萬,就差本處兵馬都監統率;又于京師御林軍內選點二萬,守護中軍,徽宗另遣御林軍精銳一萬,專護三皇子趙楷。樞密院下一應事務,盡委副樞密使掌管。御營中選兩員良將,為左羽右翼。號令已定,不旬日間,諸事完備。宋徽宗又遣宿元景宿太尉為參議,隨軍出征。

那西軍五萬,由姚平仲、折彥質、劉光世領軍。

那八路軍馬乃是︰睢州兵馬都監鵬舉、鄭州兵馬都監陳翥、陳州兵馬都監吳秉彝、唐州兵馬都監韓天麟、許州兵馬都監李明、鄧州兵馬都監王義、洳州兵馬都監馬萬里、嵩州兵馬都監周信,共計八萬。

御營中選良將三員為中軍,御前飛龍大將酆美和御前飛虎大將畢勝,還有飛彪大將張彪領軍專護趙楷,中軍共三萬。

另外,跟著高俅剿梁山敗北的河南河北節度使王煥,還有被梁山俘虜又放回的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領著五萬余殘兵敗將,困守濟州城。

官軍共是二十一萬余人,號稱三十萬大軍,童貫為帥,趙楷為監軍,于重和二年(1119)春,來犯梁山。

童貫掌握中軍為主帥,號令大小三軍齊備,武庫撥降軍器,選定吉日出師,朝廷著仰中書省一面賞軍。且說童貫已領眾將,次日先驅軍馬出城,然後拜辭天子,飛身上馬,出這新曹門,來五里短亭,楊戩楊太尉等朝廷眾官,先在那里等候送行。楊戩也是個太監,他和童貫兩人,乃是宋徽宗最寵信的兩個太監,也是北宋末年,權勢最大的兩個太監。

楊太尉執盞

與童貫道︰「樞相素讀兵書,深知韜略,剿擒此寇,易如反掌。爭奈此賊潛伏水泊,地利未便。樞相到彼,必有良策。」

童貫道︰「下官到彼,見機而作,自有法度。」

眾人拜別,大小三軍,一齊進發,各隨隊伍,甚是嚴整。前軍西軍五萬,先鋒總領行軍;後軍二隊,合後將軍監督;左右六路軍馬,羽翼旗牌催督;童貫鎮握中軍,總統馬,步御林軍三萬,都是御營選揀的人。童貫執鞭,指點軍兵進發。怎見得軍容整肅,但見︰

兵分十隊,旗列五方。綠沉鎗、點鋼鎗、鴉角鎗,布遍野光芒;青龍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滿天殺氣。雀畫弓、鐵胎弓、寶雕弓,對插飛魚袋內;射虎箭、狼牙箭、柳葉箭,齊攢獅子壺中。樺車弩、漆抹弩、腳登弩,排滿前軍;開山斧、偃月斧、宣花斧,緊隨中隊。竹節鞭、虎眼鞭、水磨鞭,齊懸在肘上;流星錘、雞心錘、飛抓錘,各帶在身邊。方天戟,豹尾翩翻;丈八矛,珠纏錯落。龍文劍掣一汪秋水,虎頭牌畫幾縷春雲。先鋒猛勇,領拔山開路之精兵;元帥英雄,統喝水斷橋之壯士。左統軍、右統軍,恢弘膽略;遠哨馬,近哨馬,馳騁威風。震天鼙鼓搖山岳,映日旌旗避鬼神。

當日童貫離了東京、迤邐前進,不數日,已到濟州界分。太守張叔夜出城迎接,大軍屯住城外。只見童貫引輕騎入城,至州衙前下馬。張叔夜邀請至堂上,拜罷起居已了,侍立在面前。

童樞密道︰「水窪草賊,殺害良民,邀劫商旅,造惡非止一端。往往剿捕,蓋為不得其人,致容滋蔓。吾今統率大軍十萬,戰將百員,刻日要掃清山寨,擒拿眾賊,以安兆民。」

張叔夜答道︰「樞相在上,此寇潛伏水泊,雖然是山林狂寇,中間多有智謀勇烈之士。樞相勿以怒氣自激,引軍長驅,必用良謀,可成功績。」

童貫听了大怒,罵道︰「都似你這等懦弱匹夫,畏刀避劍,貪生怕死,誤了國家大事,以致養成賊勢。吾今到此,有何懼哉!」

張叔夜那里再敢言語,且備酒食供送。

童貫要立威,便叫左右拿下被梁山釋放的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三人,喝罵道︰「而等三人,昏庸無能,喪師辱國,貪生怕死,苟且活命!本該將而立斬祭旗,念有國家法度,且叫爾多活幾日,送去東京,叫樞密院和大理寺定罪!」言罷令人將三人褪去官服盔甲,押上囚車,送去東京。除河南河北節度使王煥還自領本部,其他四萬多前者跟著高俅的各節度使手下殘兵,皆交給劉光世暫領。

又下令征用周邊各州軍兵民夫工匠,包括濟州、鄆州、濮州、兗州、齊州、單州、廣濟等地,供應和運送糧草軍需。

童貫請三皇子趙楷留守濟州,張彪的一萬御林軍也隨趙楷留下。童貫隨即令洳州兵馬都監馬萬里和嵩州兵馬都監周信領軍留守濟州,自領其余六路軍州六萬及御林軍二萬並王煥軍一萬為中軍,令西軍五萬為前鋒,劉光世領軍四萬多為後軍。次日驅領大軍,開赴梁山泊東北之山前大路左近下寨。

欲知梁山如何應對童貫,且听下回分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