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一十一章︰奇跡

李世民心里是很不舒服的。

在他看來,民意如水。

而作為君主,若是能順水而行,順勢而為,方才稱的上是明君。

眼下全天下都在為一個玄奘揪心,宮中表示一下對這玄奘的慈悲之心,便可收獲大量的民意,這有何不可呢?

可李承乾這個家伙……似乎對此後知後覺,一點覺悟都沒有。

反而是他的兩個弟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現在仔細一琢磨,倒是覺得頗對胃口。

這兩兄弟,都是楊妃的兒子,性子比李承乾要穩一些,辦事也牢靠。

李世民于是起身道︰「觀音婢,朕該去文樓了,你好生歇著吧。」

說罷,便領著張千擺駕至文樓,此時文樓里早就擺好了奏疏,李世民端坐,張千則給他奉茶來。

李世民突然抬頭道︰「法會是什麼樣子?」

「人山人海。」張千道︰「萬人空巷。」

「噢。」李世民頷首點頭︰「將恪兒和愔兒明日叫到朕的面前來,朕有話和他們說。」

張千便點頭︰「喏。」

………………

陳正泰這些日子,都在鼓搗錢莊的事。

錢莊的業務鋪展得很快。

一方面是欠條越來越流行,那麼將欠條貨幣化,已是勢在必行。

當然……貨幣化是水到渠成的,因為欠條本身就已變成了貨幣。

而此時,唯一的問題就在于,貨幣該和什麼掛鉤而已。

當下的欠條,乃是和銅掛鉤,也就是說,大唐采掘出多少斤銅,這天下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多少的貨幣。

而隨著煉銅業的發展,以及銅礦的采掘,這銅的儲備越來越多,那麼理論上,流通于市面上的銅也就越來越多了。

不過當下而言……是沒有太多問題的。

雖然貨幣大量的流行于市場,可隨著作坊規模的不斷增加,貨物的出產也在膨脹,市面上……依然對于欠條如饑似渴。

物價雖是在溫水煮青蛙一般的慢慢上漲,形成了某種良性的通貨膨脹,可實際上,卻並沒有引發什麼亂子。

也就是說……只要生產力還在增加,理論上,一貫錢的欠條,能買的商品價格是較為穩定的。

除了商品價格,資產價格也是如此,按理來說,資產價格是較為固定的,譬如土地,它的價值會隨著貨幣的增加而不斷上漲,可實際上……

此時的大唐,土地的資源隨著陳家開發了朔方、高昌以及河西,其實也保持了一定的穩定。

畢竟,當土地的資源都在不斷的擴張,那麼,隨著陳家錢莊的欠條越來越多,可實際上,增長卻是乏力。

只有在土地資源恆定不變的情況之下,才可能推高未來資產的價格。

當然……這種事在未來必然發生,卻不是現在。

尤其是世族大規模的遷徙河西之後,土地價格竟還有略有降低的事情發生。

這幾乎是當今天下最好的時代,煉銅業一日千里,發出無數的欠條,而欠條則流通于天下,百姓們手中的貨幣增加了,能買到的商品和資產也日益增多,購買力不斷的變強。

于是,百姓們毫不猶豫的又將手中的資產,以儲蓄的方式,回流到錢莊。

錢莊每年下來,儲蓄的資產不斷的攀升,而後再想盡辦法,將這些欠條以放貸的形式,貸款給世族和商賈,讓他們有了足夠的資金,去開發高昌、朔方以及河西,或者是新建和擴大更多的作坊,更大的利用土地,提高生產力。

只今年,才不過七月,煉鋼的產量,就遠遠超過了去年一年的鋼鐵產量。

一切都是欣欣向榮。

于是,財富日益增加,錢莊儲蓄的資金如滾雪球一般的壯大,若是還繼續將這一張張流通的紙票,稱之為欠條,便有些過頭了。

因而,第二代的錢票推行便勢在必行。

一方面,陳家研究出了最新的紙張,除此之外,在油墨方面,也大作了文章,除了防偽,最新的印刷機,也已預備,為的就是替代當下市面上流通的欠條。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在于,單憑讓紙票在大唐以及河西等地流通是不成的。

至少當下,在蘭州就遇到了許多的困境,各地的胡人紛紛前來和大唐互市交易,如此大規模的交易,可實際上呢,還處于比較原始的以物換物的階段。

他們帶著自己的貨物,來到了大唐,而後用這些貨物,換來欠條,再用欠條,購買大量的大唐特產,而後,再帶著這些特產回到本國。

這個過程……增加了大量的損耗,也是費時費力,某種程度而言,任何一種交易所產生的障礙,其實都在嚇退老實本分的商賈。

倘若只是尋常的交易,這樣也就罷了,可若是大宗的交易,那麼交易的難度就在不斷的增大。

雖然已有一些胡人商賈,會儲備一些欠條,可還遠遠沒有達到流通的地步。

現在錢莊堆積著大量的儲蓄,欠條又只在大唐流通,這便讓陳正泰有些頭痛了。

因為任何一個搞錢莊的人,最擔心的就是兩件事,其一是擔心自己的儲蓄金太多,生恐自己的錢不能放貸出去,產生大量的利潤。其二,就是怕自己貸出去的錢,踫到了坑貨,欠錢的成了大爺,最後引發壞賬。

既然如此,陳正泰想在其他方面,做出一點嘗試。

「卻不知陳正雷他們現今如何了。」陳正泰突然感慨一聲,唏噓不已,而後在書齋里,長吁短嘆起來。

其實這幾日,武珝都在書齋里幫陳正泰料理錢莊的事,此時不由道︰「恩師現在上心的不是錢莊嗎?怎麼又突然擔心起玄奘和尚了?」

玄奘和尚的事,武珝也是知情的,她知道這事正在風口浪尖上,引發了全天下的關注。

可對于武珝而言,她不在乎。

這普天之下,時運不濟的人如過江之鯽,一個和尚遇險,卻是滿天下人關心,那遭遇了大病,孤苦無依的勞力,還有那日夜操勞的農人,難道就不值得憐憫嗎?

在她看來,這不過是吃飽了飯的人多了,閑得發慌而已。

她覺得恩師不該關心這些事,這世上過的不好的人多了去了,倘若真有同情心,哪怕隨便給身邊的乞丐一些錢,讓人可以衣食無憂,也比關心這萬里之外的事要好。

陳正泰卻笑著道︰「玄奘的命運,與我們陳家的錢莊息息相關啊!他若是能平安返回,我們陳家錢莊,就有新的業務了。」

武珝若有所思,一時不明就里,便忍不住問道︰「什麼業務?」

陳正泰便道︰「貸款給天下諸國。」

「呀。」武珝听罷,皺眉,她覺得陳正泰有些異想天開。

于是她道︰「只怕錢借出去,有去無回呢!恩師……錢莊的業務,還是要以穩妥為主,這是你教我的,若是沒有保障……」

「你不懂。」陳正泰道︰「這叫國際業務。國際業務的本質……其實並不是害怕他們不還錢,而是害怕他們不借錢。」

武珝蹙眉,一臉不解地道︰「恩師,學生還是有些不明白。」

陳正泰便道︰「貸款給一個國家,和貸款給一個人一樣,一個沒有嘗試過貸款的人,他永遠不會想著貸款的事。所以他每日只會想著量入為出,以防一旦自己沒了儲蓄,讓自己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對不對?」

武珝點頭。

于是陳正泰又繼續道︰「可若是突然有了貸款,我開始給與一個人一定的信用額度,而這個人可以憑借著借錢,便可解決眼下的危機,那麼,此人會如何呢?」

武珝想了想,便道︰「這……會繼續借?」

「對。」陳正泰道︰「這世上有一種東西,叫做依賴,也叫飲鴆止渴,借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和第三次。以至最後,不得不新債來補舊債,所以……往往習慣了第一次借債的人,可能從此以後,他的一生都在借債,至死方休。而任何的債務,都有利息,此人一月辛勞下來,用不了幾年,辛苦勞作的一半收入,都用于償還債務,因而……這世上最一本萬利的事,便是借貸。」

「你看……從前的時候,那些世族是靠什麼來牟取暴利的呢?真以為他們就是依靠著安安分分的耕種土地,經營田莊,而後收獲余糧?」

武珝皺眉道︰「那麼恩師方才說……」

「人是如此。」陳正泰道︰「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我們並不怕它償還不起,貸款到了最後,終會有償還不起的一天,可這債務源源不斷收獲的利息,其實早已得到了遠超他們償還不起的本金了。我們現在最擔心的……恰恰是他們不肯借債,只怕借了這第一次,那麼自此之後,他們便永不會收手了。」

武珝似懂非懂,卻還是糾結地道︰「可不怕他們賴賬嗎?」

「只有債務纏身的人,才會賴賬。」陳正泰道︰「可一個人債務纏身的時候,其實已經病入膏肓了,他這個時候,恰恰是更需要借助新債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恰恰就是這種人,最是不敢賴賬的。」

陳正泰說著,打起了精神,而後取了筆來,親自給武珝比劃︰「來,倘若你每年有一百貫的收入,可你欠了十貫錢,你會賴賬嗎?」

武珝想也不想的便搖搖頭道︰「不會。」

陳正泰道︰「若是欠了一百貫呢?」

武珝還是搖搖頭︰「節衣縮食,或許未來還是有償還的可能,想來,不會吧。」

陳正泰便繼續問︰「若是一千貫呢?」

武珝想了想,這一次顯然是顯得遲疑了。

「你想賴賬?」

武珝看了陳正泰一眼,這一次默默地點了點頭。

陳正泰便嘆息道︰「不,你不會賴賬。因為欠了一千貫的人,其實已經十分拮據了,你需要衣食住行,房子需要修葺,孩子在讀書,處處都要錢。這個時候,你非但不會賴賬,而且還會想辦法償還舊債。」

「因為你必須得有錢才能維持生計,而一旦賴賬,你本身的錢,是不足以讓你擺月兌困境的,所以這個時候,你一定要維持信用,絕不敢欠錢不還,因為真到了這個地步,那麼就陷入了死地。為了維持信用,你需找到新的債主,賒欠更多的錢,償還舊債,如此……你就永遠陷入這泥潭里,永遠都無法翻身了。」

陳正泰看著認真听他分析的武珝,繼續道︰「而國家也是如此,倘若波斯國一年的收入是一百貫,當他們可以輕易借貸的時候,他們的開銷,可能就變成每年兩百貫了,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最後債務只會不斷的擴大,等到債務越來越多,它就必須大舉去借新債,來償還舊債!」

「到了那時候,讓他們提供任何的抵押,要求他們提供任何便利的條件,它們也只能應允,因為一旦賒欠不還,那麼就失去了信用,可是那時候,他們一月的開銷,已經固定到了三百貫,憑借他們自己本身,是永遠無法維持的。要嘛他們繼續飲鴆止渴下去。要嘛他們便是痛定思痛,賴賬不還,從而引發自身國內的困局,出現財政危機,各處的諸侯和都督們看出波斯王的虛弱,開始挑釁,百姓們已沒辦法維持原有的生活,開始烽煙四起。」

武珝想了想,覺得這畢竟對于陳正泰而言,只是理論上發生的事而已,實際上如何,當今天下,並沒有出現過實例。

當然,她也覺得陳正泰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故而武珝道︰「所以當務之急,是怎麼讓大家肯來借錢?」

「是這個道理。」陳正泰道︰「不過也需先讓玄奘等人平安返回長安,才能擴張這個業務。這錢莊的推動,事關重大,到時只怕得要為師親自出面來主持大局才好。」

武珝心里倒是期待起來。

陳正泰接著道︰「何況錢莊的擴張,借出去的乃是欠條,不,也就是現在我錢莊自己流通的錢票,將錢票借出去,他們將來償還,就必須得用錢票來償還,如此一來,這錢票,也可借此機會,大肆的擴張。這是一舉兩得的事,只是……救援玄奘的行動若是失敗了,那麼便有些糟糕了,這事就得緩一緩再說了。」

武珝倒是忍不住道︰「他們……當真能營救玄奘回來?」

陳正泰眼中精光一閃,篤定地道︰「有六成的把握,我們這是有備突襲無備,那大食人,只怕一輩子都想不到,他們會被人這樣的突襲。當然……即便計劃再如何的縝密,也有疏漏的時候,倘若失敗,只怕就要貽笑大方了。」

「為師之所以布置這個行動,便是因為想用最小的代價,試一試能否直接干涉萬里之外的事務,若能成功,收獲之大,便難以想象了。」

正說著,外頭有人匆匆地進來道︰「殿下……」

來人乃是陳福,陳福氣喘吁吁的樣子,顯得有些急躁。

他自是深知陳正泰是不喜他貿然闖入書齋的,可是事關重大,不敢怠慢,于是道︰「殿下,陛下傳來口諭,說是明日便是大慈恩寺的法會,陛下已下旨大赦天下,親作表率,賜了大慈恩寺十萬貫香油錢,其他王公,如蜀王、吳王等,也都賜錢三萬貫上下,陛下說了,陳家也得表示一下,不要吝嗇了。」

陳正泰一听,頓時無語。

這不是逼捐嗎?

陳正泰便忍不住道︰「陛下怎麼突然心血來潮?」

「听說是因為那吳王和蜀王,在今日清早去見了駕,也不知和陛下說了什麼,陛下龍顏大悅,當著房公等人的面,夸獎吳王和蜀王有慈悲之心,因而也順勢給大慈恩寺賜了錢,似乎又覺得太子殿下和涼王殿下您無動于衷,所以私下下了口諭,提醒殿下和太子……也表示一二。」

陳正泰道︰「幾萬貫而已,我們陳家出不起嗎?只是……我不喜歡這般,這是什麼風氣啊,那大慈恩寺有不少的田產,每年的香油錢,更是不知多少,更別說,現在人人都去添錢,僧人們早就富得流油了。」

陳正泰憤憤不平地發了一通牢騷。

有這錢,干點啥不好呢!

可陳正泰想了想,便道︰「看太子吧,太子畢竟是東宮,我們陳家也不能財大氣粗,僭越了太子,太子添多少錢,我們陳家便少一些,你先去東宮那里探一探風。」

陳福噢了一聲,便匆匆地去了。

可過了小半時辰,陳福卻又喘著大氣地去而復返,急匆匆地道︰「殿下,東宮……東宮那邊……」

「東宮怎麼啦?」陳正泰直勾勾地盯著陳福,讓陳福不禁覺得有些人。

他知道陳正泰最討厭這說話留一半了,可是……他實在是覺得有點難以啟齒,遲疑了老半天才道︰「東宮那邊,呃……捐納了一貫錢,說是看在陛下的面上的,還說這一貫錢,是給僧人們去吃頓好的,其他的,就沒什麼交代了……那我們陳家……」

…………

快過年了,這幾天有點小忙,人到中年,好慘啊,很多事躲不開,會盡力更新,努力,奮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