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九十章︰欽賜

同樣的一千里路程,有的地方不能騎馬,因為需翻山越嶺,甚至還需泅渡,哪怕是有橋,這橋的承載力也不一,只靠步行,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

可有的地方就不同了,快一些,三四日就可抵達。

這也是為何大漠中的敵人讓中原王朝頭痛的原因,這上萬里的邊境線,對方今日襲這里,明日襲那里,若是不修長城,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讓敵人深入月復地燒殺劫掠。

而對方的馬快,又是一馬平川,換誰都受不了。

李世民抬頭看著陳正泰︰「公主府營造在了朔方之後,此後呢?如何守住,如何營造,又有什麼作用?」

陳正泰自是早就想好了這些問題,便道︰「有了公主府,自然應當築城,此城依舊為朔方,而後再遷民,在周遭進行農墾、放牧,等人漸漸多了,便是我大唐的一枚在大漠中的棋子。進,可控制草原各部;退,可依城而守,使大漠的敵人如鯁在喉。

李世民當然清楚這朔方的意義。

當初大漢朝在朔方築城,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他手指敲擊著案牘,嘆道︰「如此靡費甚大。」

這是老實話,他畢竟不能學漢武帝一般,窮兵黷武,大唐也不可能將所有的國力,拿去那荒漠中消耗。

「與其如此,不妨羈縻各部。」

陳正泰就道︰「只是陛下,依靠羈縻,能夠讓胡人們死心塌地嗎?大唐吸收的胡人越多,強盛時倒也罷了,一但國力衰退,亂大唐天下者,必是這些胡人。學生並非是危言聳听,只是羈縻只能作為權宜之策,也決不能作為大唐的國策。至于築城所費錢糧,陳家這里,倒是有一些。」

「有一些是什麼?」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看著陳正泰。

公主府是遂安公主的。

城是你陳家造的。

這家伙的心思很深哪。

陳正泰毫不猶豫道︰「前期,打算先拿三十萬貫,至于以後……還會陸續增加。」

這話一出,李世民瞠目結舌了。

三十萬貫……

這是一個何其恐怖的數字啊。

而且顯然還只是前期,人家陳正泰都說了,後頭陸續增加呢。

三貫錢,幾乎是一戶人家的開銷了,而三十萬貫價值多少呢?

李世民便忍不住問道︰「後續能陸續增加多少?」

陳正泰苦笑道︰「這可說不準,不過……再出數十萬貫是肯定的。若是將來需求更大,便是百萬貫也不是可能。」

李世民算是徹底的服氣了,還有這樣的好事?

陳家出錢,到大漠里建一座城,這座城對于大唐而言,顯然是大有裨益的。

大唐之所以不願效仿漢朝,其實就是無法承擔這個巨大的資金成本,何況還浪費大量的民力。

畢竟,漢武帝可是通過了文景之治積攢下來的大量財富,又通過打擊豪強以及鹽鐵專制方才積攢來的大量錢糧,可大唐哪里有這個余力,錢要用在刀刃上。

現在陳家肯掏這個錢,那還有什麼說的?

李世民倒還是很厚道地道︰「築城不易,一不小心,這一切便要化為烏有了。」

陳正泰道︰「這些錢雖是陳氏的,可若是不能為天下分憂,緊守著這些財富又有什麼用呢?錢鈔畢竟是死物,若是能以此,而有益于社稷,學生縱是散盡家財,也是甘之如飴的。」

李世民不禁欣慰,露出笑容道︰「若天下的世族都如陳氏這般,這天底下,哪里還會有那麼多事呢?朕也就可以無憂了。你放手去辦吧,朕下旨出六萬貫,再加上糧食十一萬石,修築公主府,工部也會調撥出一批匠人,其他再多的,朕也給不了啦,朕有許多女兒呢,再加上太上皇也有許多子女……」

其實李世民這已算是很舍得了。

陳正泰頷首道︰「恩師已經十分大方了,學生一定將這些錢統統花在有用的地方,絕不浪費一分半點。」

李世民高興起來,這算不算四兩撥千斤?

相比于天下其他的各姓,陳家倒確實是干了一樁大好事,他萬萬想不到,陳正泰居然想將自己族人遷徙去大漠。

這樣的要求,真可謂是聞所未聞了。

此時,李世民倒是恨不得將其他的世族,也統統趕出去得了,眼不見為淨嘛。

不過很明顯,沒有人如同陳氏這樣‘傻’。

此時,李世民的心情自是很好,隨即便想到了一件事,于是道︰「真听聞長孫沖和房遺愛都已入了學堂,料來他們會有所不適吧。」

陳正泰便正色道︰「恩師,他們倒是乖巧,自入了學,便一心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了。」

李世民听到這里,自是一臉不信的樣子。

即使是李世民,可也知道這兩個家伙可謂是臭名昭著,長安城里,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好幾次百騎密奏,都是說此二人成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日夜不休,而且還橫行長安,四處與人沖突。

若不是看在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的份上,這樣的惡少年,李世民早就下旨收拾了。

李世民心里就認定了,陳正泰所謂的用心讀書,十之八九不過是飾非掩丑的說法,不足為信。

李世民道︰「只要他們不出來害人,也未嘗不是壞事,倒是有勞你掛心了。不過房卿和長孫卿家,很惦記著他們的孩子,又不好去問你,卻成日問到朕這里來,朕也煩惱。你自己斟酌著辦吧。不過……畢竟他們是少年人,若是他們有什麼過錯,你多幾分耐心。」

這兩個家伙,屬于任何人看了,都會放棄治療的那種。

李世民甚至不指望這兩個家伙出仕,這樣反而是最安全的,人能活著就好,反正大唐總還養得起兩個廢物。

陳正泰也算是服了這兩個渣渣了,不但這惡名,連皇帝都知道,而且陛下這口氣,倒像是隨手解決了兩個垃圾一般。

大抵的意思是,這兩個垃圾你捂好了,別讓它們的臭氣散出來,這就算是你陳正泰的大功勞了。

陳正泰有些哭笑不得,也只好訕訕應下。

李世民心情很舒坦,突然覺得這陳正泰就像幫了自己解決了兩個大難題,想了想,又囑咐︰「其實觀音是極上心長孫沖的,畢竟是親佷嘛,若是能教就教一些學問。不過此子甚惡,朕可不指望他能讀書,婦道人家嘛,總是覺得孩子還小,長大就懂事了。可這世上,哪里有這樣的事,小時尚且如此,大了,那還了得?你也不必太擔心,真要鬧出什麼事來,朕來給你做主。」

陛下顯然是站在他這邊的,陳正泰心里自是感激又高興,點頭道︰「恩師辛苦了。」

「哪里辛苦。」李世民板著臉道︰「倒是你辛苦了。今年……發生了這麼多的事,不過到了明年,一切便好了………這公主府,其實朕該多給一些錢糧的,可是今年……哎,明年再說吧,若是明年關中豐收,朕再賜你一些,築城可不能只靠錢,還需糧………」

說到了明年關中豐收……

陳正泰記得,貞觀初年這些日子,好像豐收的年景不多啊。

明年就是貞觀五年了。

現如今已到了十一月,貞觀四年很快過去。

他記得自己曾去西安的博物館里介紹過什麼事……說是有一個村落,在貞觀五年埋入了水下……

噢,是了,明年如果不出意外,可能要發生洪災,地點就在流經了長安的渭河。

這渭水河乃是黃河最大的一條支流,也是整個關中區域的生命線,關中地區,自秦朝開始在此定都之後,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大肆的進行砍伐,使的原本茂密的森林,日漸減少,而一旦遇到了巨大的暴雨,則立即成災,直接將整個關中平原,變成一處沼澤之地。

這若是到時真來一場洪災,只怕這關中又要生靈涂炭了。

陳正泰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若有所思著,一時不說話。

李世民見他不做聲,便不由道︰「你又在想什麼?」

陳正泰當然不敢烏鴉嘴,只是訕訕笑道︰「恩師提到了豐收,學生就在想,這關中這麼多年來,災難頻繁,又是旱災,又是蝗災,說不準還要遇到水災呢……」

李世民听到此,不禁落下臉來,皺眉道︰「你能不能少在朕面前提這些,旱災和蝗災剛剛過了,想來近些年來不會再發生了。至于水患,這二十年來,渭水一直平緩,並沒有出現什麼大患,固然……這災情一來,誰也說不準,可你成日說,若是上天有了感應……當真降下災厄呢?」

陳正泰一臉無語,卻也理解李世民的心情,畢竟古人們真信這玩意。

他抬頭看了看天,不過此時只能看到宮殿巨大的梁柱,于是咋舌道︰「恩師說的有道理,學生也只是隨口一說,以後一定注意。」

于是默默的嘆息一聲,乖乖告辭出去。

出了太極宮。

陳正泰卻是尋了馬周來,馬周在詹事府里做右春坊的學士,平日的事不少,可是一听陳正泰召喚,卻是興沖沖的來了。

馬周是小跑來的,喘著氣道︰「恩主有何吩咐?」

陳正泰看了他一眼︰「如果我說,嗯,我是說如果哈,如果這渭水河發生了水災,會怎麼辦?」

馬周一頭霧水,很是納悶地道︰「渭水河自隋時起,就沒有發生過災情了,恩主怎麼突然杞人憂天了。」

陳正泰生氣了,當著皇帝的面,自己被罵一頓,當然不敢說啥,可當你馬周的面,我陳正泰還不能發脾氣了?

于是陳正泰就道︰「什麼叫杞人憂天,杞人憂天是好詞嗎?我是說如果。」

馬周倒是不再反駁了,便認真地道︰「如果的話,倒是後周孝閔帝二年,渭水發生了一次水患,大水直接沖刷了關中,當年糧食減產了四成,餓死了七十余萬,當時百姓饑饉,已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陳正泰現在听到人相食,便覺得毛骨悚然,他皺眉道︰「如果當初這樣的水災,可以提早防範嗎?」

「倒不是沒有可能,最大的辦法,就是提早將低窪的地方,修成水庫,而後等水患一來,便掘了此地,將水引入低窪之處,引了這洪水形成湖泊,如此一來,雖是可以淹沒一些地方,但至少可以保下關中。只是……真到大水來的時候,一切都已經遲了,洪災之前,會有暴雨,而且暴雨連綿而下,想要引洪,哪里有這般容易。」

馬周博聞強記,幾乎文史方面的資料都記得清楚。

陳正泰若有所思︰「也就是說,理論上而言,只要放棄低窪的地方,就可以拯救關中,可為何沒人去管呢?」

馬周便笑道︰「低窪之處,就意味著是良田啊。恩主你想想看,低窪之處最容易受大水沖刷,沖刷之後,有大量的淤泥,只要洪水退去,自然而然,就會有人搶佔這些土地,將這些土地種植上莊稼,這樣肥沃的土地,誰肯放棄。而偏偏越是這樣的肥沃土地,越是價值不菲,為了保住收成,朝廷反而要在這些地方,加築堤壩,如此一來,反而不易沖垮了。」

陳正泰一時無語,頓了半響,他才突的道︰「詹事府這些日子,得去辦一件事。」

馬周很是干脆地問︰「何事?」

陳正泰一臉正色地看著他道︰「你帶著人,多走一走,看一看哪一處地方適合蓄水的,若是找到了,就想辦法將這些地拿下來,然後再想辦法將其改造成一個人工的湖泊,到時我有大用。」

馬周一愣,他張口,又想說陳正泰杞人憂天。

可看著陳正泰很是肅然的樣子,細細一想,也不對,雖說近二十年不曾有大水,可誰能保證以後呢?恩主這分明是未雨綢繆,看上去是愚蠢,實則卻是利國利民之舉。

馬周倒是越發覺得恩主明智,只是還是得不得道︰「只是這些土地,大多肥沃,就怕地的主人不肯賣。」

陳正泰既然打定了主意,就是下了決心,便道︰「你盡力去辦便是。」

馬周只好道︰「喏。」

馬周走了,陳正泰才開始干真正要緊的事。

既然陛下恩準了營造公主府,那麼大量的人,就應該事先遷徙過去,做好營造的事前準備。

比如探勘好附近有足夠的岩石,預備大量的材料,甚至糧食也要先行運過去一批。

只是……這麼多的錢糧和物資先行送過去,若是不能得到安全上的保障,只怕最後就是給人做了嫁衣了。

那麼最好的方法,還是得有一兩年的喘息時期,至少得保證這一兩年的安全。

思來想去,陳正泰決定給歸義王突利修一封書信。

自從突利成為東突厥的可汗,內附了大唐,因為無法籠絡所有的突厥人,在大漠之中的實力已經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可兩三萬騎兵還是能拉的出來的。

陳正泰在書信之中,表示了自己對突利的想念,表示這里還有一批美酒,願意直接送給突利當做兄弟之間的饋贈。

而後話鋒一轉,說是自己打算在朔方建一座小城池,以此為據點,增進自己與突厥部之間的貿易。

當然……他絕口不提這座城池將是陳氏未來進入草原的一個軍事重鎮。

畢竟他知道,突利也不是傻子,一旦未來大量的漢人在陳氏的帶領之下,進入草原,那麼他這突厥部,生存空間勢必遭到打壓。

陳正泰只提貿易相關,打著的則是遂安公主的幌子,希望突厥部能夠派駐一些騎兵,保護匠人們的安危,只要這邊的工程不出問題,將來必還有厚報。

說實話,這封書信的迷惑性很大。

陳正泰還是有些良心不安的。

可轉念一想,自家兄弟嘛,騙了也就騙了。

兄弟都不騙,他陳正泰還能騙到誰?

于是,他頓覺得心里踏實了,忙讓人馬不停蹄地將信送去大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