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借殼練兵

建福之地,某處河運碼頭。

一位秀才正在等待船支,準備進省城考舉。

他在碼頭上等了又等,這時看到終于有合適的客船來了,立刻上前去。

而在這時,又一艘小些的船來了,插著一面黃色旗子,上書四個大字︰「快運船行」。

「這位秀才公,坐我的船。」大船上的船家喊道。

「喂,秀才,來我船上,保你安全到省城。」黃旗船家喊道。

秀才看了看就要上大船。

大船肯定比小船舒服。

而在這時,碼頭一位力工低聲道︰「秀才老爺,還是上黃旗船的好。」

「這是為何?」秀才不解道。

「黃旗船是巡撫老爺家開的,您既然是考舉的,難道不給巡撫老爺一個面子嗎?」力工小聲道。

「說的也是。」秀才于是上了黃旗船。

大船看了之後頓時喊道︰「我的船資比他家的還少1兩銀子了。」

路途遙遠,盤纏也是昂貴的。

一行幾百里路,往往要數兩甚至數十兩銀子,坐船還是便宜的,乘坐牛馬更加昂貴。

所以一般人出不起門,即便舉人進京趕考,往往都要借錢籌備盤纏的。

秀才揮手。

心中卻想道︰「等到我將來一路中了進士,非要好好彈劾這些勾結賤商,盤剝百姓的貪瀆不可!」

黃旗船洋洋得意地離開了。

一路上,秀才倒也沒有吃太大苦頭,只是體驗也就那麼一回事。

但速度的確快。

不是船快,是過各處關卡快,大部分關卡不用繳稅,不用查驗,一路暢行。

只有極少數幾處藩王關卡,需要繳納,也是客氣的很,繳納了就提前放行。

別的船要讓道。

這速度就要比別的船快上好幾天了。

很多關卡就是故意折騰你,即便你繳納了銀子,還要慢騰騰放你過去。

總之若是沒有背景,那是休想做這門生意的,好貨也能放爛了。

好在船家倒也客氣周到,沒有給什麼臉色。

畢竟是個秀才。

身份還是很貴重的。

「祝秀才公一路高中,京報連登黃甲。」

「謝了。」

秀才心頭只有一個感覺,真好,下次還坐,于是拱手離開。

至于什麼彈劾,沒事彈劾一位老前輩,老撫台干嘛。

…………

這只是一個縮影。

隨後聞人升繼續在建福一省進行船運業的整合。

資金越來越多,購買新船,制造好船。

他又買下一家官辦造船所,提高造船所的工匠待遇,所謂提高,可不是向其他小說那樣一下提高到後世水平。

只是做到實發及時發,不拖欠餉銀,不給爛銀,不給爛米罷了。

這也是賭約規定,不能超過這個時代。

這個時代是什麼樣,他就得怎麼樣。

即便如此,工匠們也是感激涕零。

這年頭官辦工場里的工匠,是匠戶,擔負著很重的任務,遭受很重盤剝。

官家拉去就是白干活,有良心的還給點糧食,不給銀子,偶爾還要負擔上京的勞役,那才是要命的事。

他們只能趁著空閑之時,努力接私活來干,才能維生。

像聞人升這樣的善心人,那是少中又少。

只有私人造船所里的大匠,就是核心匠人,能夠制造一整條大船的,待遇會好的多。

畢竟海商也不傻,你不給好待遇,人家不用心,到了海上拼命就要命了。

但是對小工仍然是極盡壓榨。

聞人升繼續購買船行,進行整合。

不過很快就有多家船行不願意加入「快運船行」。

這是王家船行。

家傳四代,大小船只52艘,通行于全省數千里河道。

可以說是一家比較大的內河船行了。

總本錢超過了10萬兩。

他肯定不願意被快運船行吞並,自己管自己不好嗎?

非要找個祖宗在頭上看著?

他家的背景是一家郡王,每年都送3000兩銀子。

這個數目可是不少了。

賄賂一位閣老也就是5000兩銀子。

3000兩銀子相當于6000石糧食,相當于2000到5000畝地的收成。

一個郡王能夠擁有的土地也就數千畝,親王能擁有數十萬畝。

現在聞人升就遇到了難題,踫到這種背景不小,又很有底氣的船行該怎麼辦?

他肯定是要整合的。

整合起來才能賺大錢。

壟斷向來是高利潤的代名詞。

前提是內部要管理得當,別被吃里爬外了。

聞人升有很多種灰色手段,但他自然不會首先使用。

畢竟要考慮巡撫大人的名聲。

現在對方既然不願意被收購,聞人升就用這種商業手段把它競爭垮就行了。

等到他賠錢賠到無法支付靠山的孝敬,那就不得不被兼並了。

不然的話,就是找死。

郡王這些豬們,才不會考慮他經營的困難,只知道以前送了,今年沒送,就是看不起他,那就要治罪。

聞人升于是專門調遣船隊,跑對方重合的路線。

同時,還分給相關的管理層一些股份。

這在這個時代是很常見的,尤其是跑海船的,都有身股。

因為危險大,這樣能讓大家往一塊用力。

如此一來,果然眾人干活更加賣力。

何況聞人升又專門挑選了忠實可靠之人。

相比別人來說,因為干活賣力,效率能比別的船行高出一倍甚至兩倍效率。

一個干活努力的和一個模魚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即便是船只和帆都一樣。

而在聞人升忙于這事時,王巡撫讓人把他叫來︰

「賢佷,今年的鄉試又到了,我已經派人將你戶籍改到此地,你可以在這里的省城鄉試,不知你把握如何?」

聞人升既然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那當然不會放過科舉。

他不能使用超出這個時代的技術和理念,但八股和經義,自然不是問題。

因此聞人升就說道︰「有十成把握。」

「鄉試極難,尤其是在江南之地,不過江南的舉人更加有官場底蘊,所以我才將你改過來,既然你有這樣的把握,那是再好不過。」王巡撫高興道。

隨後聞人升下場考試。

鄉試結束,他果然得了解元。

老宗師夸獎他的文章︰「圓融無礙,處處妥帖,絕佳之時文」。

還說這得是進士三甲之列才能寫得出來。

王巡撫很高興,又保舉聞人升升官。

這次直接升了省城同知,雖然看似是個副職,然而背後有著巡撫,那就是知府也要听他的。

這就是名和實不一樣的地方。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命天下朝覲官舉廉能屬吏,其後定制九卿準許保薦屬員,督撫藩臬保薦道府州縣之官。

等到聞人升要考進士後,可以先辭官,再去考,走清貴翰林。

這是兩不耽誤,和後世考大學後,發現不好,退學再考,異曲同工。

聞人升自然是輕松處理了一府之事,人人得用,選拔賢能,清理污吏,一府迅速得治。

一時間人稱能吏。

與此同時,他一心多用,繼續擴充快運船行。

並且開通了帳局業務,也就是捎帶銀兩的業務,在這里用飛票存銀子,在另外一地用飛票取銀子。

中間付手續費。

這種事完全考驗的是信用和官府背景。

沒有背景休想做。

一旦做起來,就是白撿的利潤。

要知道這中間的時間差,也可以用來稍微挪用放貸,只是要額外注意不能賠本。

隨著快記船行一路擴大,聞人升隨之又開始收攏沿途縣城,府城,省城的產業。

最後產業總值達到百萬兩的規模時,這才停止發展。

因為再高時,巡撫、同知背景已經靠不住了。

這時候的晉商八大家也就是幾十萬兩的身家,他們背後就是背靠副總兵,總兵,巡撫之類的高官。

做好這些事後,聞人升就開始發展自己的私兵了。

其實就是借殼發展。

他不是武將,暫時也不好走武將之道,而是走的結納人心,恩結于下。

明末中前期,武將仍然不能盤踞一地,更換防區的事,屢屢發生。

典型的就是調邊軍去遼東送死。

誰不知道那是個絕命之地?

可是又有幾個能違抗?

這就是明朝以文駕馭武發展到了巔峰的結果。

只有到了最後幾年,才有軍閥出現,皇帝下令調遣不動了。

這可比漢唐強得太多太多了。

也比後來的清朝強出太多了。

在以文駕馭武這方面,大明是很成功的。

巡撫總督靠著督撫標營,來統御武將,雖然弊端不少,但至少防止了武將割據坐大。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明亡之時,內部沒有出現大藩鎮,內部力量不能孵化出強藩,結果被滿清各個擊破奪了天下。

不然的話,成為漢唐之勢,那也是內部消化。

聞人升首先撥糧撥銀買鐵,接著支援當地的造槍炮所,重新制造一批符合當時要求和水平的火槍和火炮。

火槍自然還是火繩槍。

打60步有殺傷力。

但可以做抬槍,重型火繩槍。

本來這東西是對付滿清白甲的好用之物。

20步了打中了就是一個死,三甲也沒用。

但是給的料不足,導致粗制爛造,無人願意使用,或者早早打放,導致根本無效。

以至于戰陣之上,總數才三千的白甲兵,所向披靡。

要真是火槍達到應該達到的水平,5個火槍手打死1個白甲,也早把滿清給磨滅了。

所以大明的完蛋,是全體系的完蛋。

不是某個皇帝某個將領就能解救的。

必須要成體系的蛻變,比如說某個藩鎮重生,好比漢代曹操崛起,重新清理田畝屯田練兵,集聚寒門子弟,進而打敗北方草原部落。

聞人升現在產業總規模是百萬兩,每年產出純利潤是12萬兩。

這很保守了。

其實這年頭生意的利潤和本錢,至少是三成以上,這才能維持。

因為要給幕後之人諸多分成,最後的純利潤也不高。

比如有10萬兩本錢,每年要賺3萬兩,才能夠分的。

不然的話,不用開了。

你賺得都不夠分的,三四成甚至數倍利,最後落進自己口袋的才有一些。

而且你多賺了,派駐到你店鋪的賬房也會提高孝敬。

而聞人升借助巡撫的威勢,又統合了相當大水域的船運,利潤相當高,仍然要上下打點,最後落入口袋的就是12萬兩。

可以自由支配,不能再擴張。

這很難受。

但沒有辦法,除非他用後世的理念技術,不然的話在這個封建體系下,這就是極限。

再高,就會有親王、大太監下場來對付他,即便是巡撫也要割很大肉出去。

造一支火槍實用多少銀兩,多少精鐵,聞人升都是補足。

如此一來,造出一批火槍。

又如法炮制,造出一批火炮,是彷照西洋大炮之法來制造。

這需要時間,暫時可以去購買艦炮。

畢竟建福之地,靠近兩廣之地,有的是西洋商人過來。

隨後他們打造出來的火槍基本上就可以達到現在技術中的頂點。

最起碼用量充足,火槍沉重,不用擔心炸膛。

相當精良,發火率也高。

火槍手前面配備了足夠多的長槍兵加盾牌兵。

用的是巨盾,能夠抵抗斧頭等投擲武器。

要知道白甲兵除去能用輕重箭外,還擅長用斧頭投擲。

真要是只用長槍,肯定被對方打得崩潰不可。

不能指望這年頭士兵的士氣有多高。

火槍的好處就是在于它可以讓一個只練了半年的人去干掉一個20年的精英戰士。

明明大明的火器加車營,明明天克白甲,偏偏破爛不堪的財政,加上對工匠的蔑視,導致火槍太爛,加上沒有訓練,軍餉也沒有,士氣太差,打放太早,完全沒有發揮出戚繼光時候的水平。

而後來鑄造的紅衣大炮,因為是專門督工,用料足,所以安放有十門紅衣大炮的堡壘,滿清就只能長期圍困了。

直接進攻,損失的精兵太多了,他們損失不起。

強攻肯定是攻下來,但一場攻城下來,10門大炮,在守城中共發射30輪,每輪干掉50人,相當于每發炮彈干掉5個人,就是1500人的損失。

這哪受得了?

被此時的炮打中那是必死無疑的。

而且對方可以專門打對方的精兵。

除非他們把精兵藏在射程之外,可是光靠披甲旗丁,怎麼能是家丁的對手?

攻城沒法列出大陣而戰,家丁的個人武力就發揮出來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