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八十一章 故人之子

張孝武知道劉厚全家被誅殺的消息時候,已經是次日中午了,昨晚雖然馬知府先是喝醉了,可楊泉府衙門其他官員卻在酒桌上堅持到底。這些地方官員雖然能力不行,但酒量非常強,張孝武等人並未放松警惕,所以喝得不進行,卻也架不住他們輪番勸酒。

眾人睡到了次日中午,總算好好休息了一夜,但次日衙門府的衙頭便面色古怪地上門詢問。張孝武這才得知,原來昨夜劉厚一家十七口竟然被滅門了,上到八十老母,下到五歲幼子。劉厚歸,卻只將小婦人養在外門,不帶到家中,所以他的老母和妻子以及嫡子下人等都被殺了,反倒是養在外門的小妾和庶子幸免遇難。

根據這種推斷,衙頭說極可能是鬼衛所為,他們不知道劉厚在本城的其他側室,于是只是殺了劉厚的老母妻子。再加上昨夜鬼衛入城之後,為了防止劉厚手下報復,繼而控制住了楊泉城的守軍,所以馬知府更加確定是劉厚所為。

當然,馬知府雖然認定是張孝武讓人干得,目的是為斬草除根,可他不能向朝廷匯報此事,便寫了奏折,說此乃清風寨所為雲雲,但還是派衙頭向張孝武通風報信。

見那衙頭面容古怪,張孝武哭笑不得,道︰「你們懷疑我干的?」

衙頭忙說︰「不敢!不敢!」

夏銘道︰「吾等昨夜在驛站之中,始終未曾離開,驛站內驛卒可以作證。」

衙頭連忙道歉道︰「在下並未懷疑。」

王一瑾道︰「你那表情分明在懷疑。」

張孝武苦笑︰「馬知府怎麼說?」

「他說是清風寨的逆賊所為。」

「你們都當做借口?」

「不敢……」

「說實話!」

那衙頭點頭道︰「大家說,能悄無聲息將一十七口滅門的,一定是本事非凡之人,整個楊泉府都沒有這樣的人。除了……外人。」

夏銘上前一步,凶神惡煞地質疑道︰「所以你們內心認定是我們干的?用你的腦子想一想,我們有必要這麼做嗎?」他本來長得就仇,再加上半邊臉上帶著一塊面具,眼中帶著戾氣,頓時嚇得那衙頭後退幾步坐在地上,驚恐道︰「不敢不敢——不,不會不會,絕不是你們做的。」

「別嚇唬他了。」張孝武將夏銘拉到身後,解釋說︰「鬼衛還不至于連五歲幼兒都殺,而且昨晚我們住在驛站,哪里會出去殺人。驛站驛卒和周邊的鄰居可以作證,我們沒有外出。至于在軍營和城門的鬼衛,更是與鄉軍相互監督,根本沒有機會。」

驛卒們也紛紛證實他們的清白,衙頭連忙致歉,說︰「這劉厚一生得罪人太多,也是活該死後被人滅門報仇。」

張孝武沒干過這種事,他不會偷偷派人去人家家里滅門,他如果想殺劉厚,就會明著殺他,而絕不會暗中下手。

可他不做不代表別人不做,尤其是清風寨在楊泉府有十幾個暗哨,這些人都是清風寨的內應,分別負責銷贓、采購以及打探消息等等。

清風寨雖然只是一個土匪山寨,但寨主卻深謀遠慮,早早地做好打算。一旦城中有任何響動,清風寨能及時做好準備,幾日之前劉厚集合了上前兵丁,可是嚇了清風寨好大一跳。劉厚集結好了大軍之後卻向北出發,仿佛並未有攻打清風寨的意圖,但內應說,劉厚並未說明要攻打誰,只告訴屬下說,會迎接一場惡戰。

清風寨大寨主宋沖認為,楊泉府唯一能稱之為一場惡戰的,便是攻打清風寨,所以宋沖認為劉厚是想聲東擊西,便下令嚴防楊泉府守軍。一日之後他們得到了消息,劉厚戰敗被殺——清風寨傻眼了,寨主親自帶人來到楊泉府查明真相。

宋沖帶著清風寨十八羅漢入城後不久,便得知楊泉府知府出城迎接鬼將張孝武,又听聞這劉厚之死是因為攻打清風寨,反倒被清風寨所殺。宋沖等人氣得哇哇大叫,他們什麼時候殺了劉厚,又什麼時候背下這個黑鍋。好在當日逃走的人太多,清風寨從逃回的地主護院口中得知,那劉厚因為不知天高地厚,想要截殺鬼將張孝武,反被其殺害。

「殺得好,殺得妙!」宋沖大笑不已,幾個兄弟們甚至激動得哭了起來。

清風寨中許多人都是被劉厚逼得家破人亡落草為寇,而劉厚經常以剿滅清風寨為借口勒索百姓錢財,導致清風寨與劉厚宿願甚深。

「劉厚已死,但劉厚家中一定埋藏許多錢財,寨主,不如我們……」

「這條蛀蟲,必須殺了他,但不要動錢財。」

「為何啊寨主?」

「錢財是小事,此番楊泉府守軍損失慘重,將來我們隨便攻打一戶為富不仁的地主便是,眼下鬼衛在城內,我們攜帶金銀容易被發現。」宋沖是個聰明人,要求屬下不得竊取劉厚家中一分一文。當夜,清風寨眾人便連夜沖入劉厚家中,將劉厚家中上下十七口一同殺害。

楊泉府眾人見敵人只殺人,為謀財,便心中誤以為殺害劉厚家人的是鬼衛,是張孝武下令斬草除根。

張孝武將殺害劉厚一事誣陷給清風寨,清風寨一報還一報,將殺害劉厚家人一事誣陷給了他,以至于楊泉府衙門雖然表面上恭听張孝武說此時與鬼衛無關,內心卻認定了是他所為。楊泉府的衙役與衙頭們沒有繼續深查下去,他們唯恐被鬼衛斬殺殆盡,馬知府以江湖俠客報仇為名,發了一個亂七八糟的通緝令,並上報給朝廷和知州大人。

張孝武知道再怎麼解釋也于事無補,索性便不去解釋。鬼衛休息半日之後,正準備離開楊泉城,此時阮清文卻神色激動地跑來,大笑道︰「足慰平生,足慰平生啊。」

「阮先生你這是撿到錢了?」王一瑾笑道。

張孝武莞爾道︰「能讓阮先生失態,一定是發現了不得的事,我猜上一猜。」

阮清文笑道︰「那你猜一猜,若是猜中了,我重重有獎。」

包胤與賈斯也拉著夏銘也湊了過來,說︰「我們猜中了也有獎?」

阮清文捋著胡子道︰「自然有的。」

張孝武道︰「阮先生出身富貴,又曾經貴為顧軍師幕僚,因此絕不會因為一點錢財之事驚喜。」

包胤道︰「那可未必,若是錢足夠的話。」

賈斯也笑道︰「你以為誰都像你啊。」

張孝武說︰「非是錢財,哪有如何?人生追求無非財貴氣色罷了,不是財,不是貴,阮先生也沒有什麼順氣之事在路上——啊!我明白了,阮先生是相中了一位女子?!恭喜賀喜,阮先生在木城孤身一人,我早就覺得你應該納妾陪伴了。」

王一瑾立即鼓掌道︰「我支持阮先生納妾。」

「納你個頭!」阮清文哭笑不得,隨即解釋起來,原來阮清文尋到了故人之子,而這故人之子,還是阮清文的啟蒙老師康慎的獨生子。

康慎早年受寧王之亂的連累,最終被流放到嶺南,早就與阮清文失去聯絡。康慎被流放嶺南之後,恰逢執官知道康慎學識非凡,嶺南百姓多為流民、犯人、蠻夷,需要中原教化,便由康慎做了當地的教諭。康慎便在嶺南教授百姓中原文化,傳播文明,因教導百姓有功,太乾二十年時便被免除了罪籍,成為嶺南百姓。

康慎之子康天恩五歲時便與全家流放嶺南,自幼受到父親精心教育,文采飛揚,他十八歲便考取了解元,十九歲中會元。然而二十歲時父親康慎病逝,康慎深知朝中多危險,便臨終前要求康天恩不再繼續參加科舉,平生只做吏不做官。

康天恩無奈答應了父親,便經過康慎老友推薦,前往楊泉府的教學司小吏,負責教授考評的書吏。

教學司放簡稱教坊,是負責管轄一府之地科舉和教學的機構。聖漢科舉考試分為三級制度,鄉考、州考和國考,鄉考是指一府內所有考生參加的考試,考中第一名的稱之為解元;州考又稱為會考,考中第一名的稱之為會元;國考則是在全國選拔九十人,中者稱之為舉人,而後這九十人再進行科舉,分天地人三榜,入翰林院學習為官之道,其中前三十名及天榜三十名入御書房,由皇帝親自教諭,而國考第一人稱之為狀元。因此若有人先考取了解元,再考取了會元,最終中了狀元,被稱之為連中三元,連中三元者必將記錄在歷史書冊中,並廣為傳頌全國各大小私塾教坊。

如今康天恩不過二十六歲,早早娶妻成家,但因為只做小吏,家境貧寒勉強維持。而康天恩認為當年可以連中三元,載入聖漢史冊,卻因為父親去世,自己既要守孝又答應只做吏不做官,造成如今窘迫。

康天恩本不願求助阮清文,可如今家中太窮,其妻說家中糧米已經不足以支撐到下個月,望著餓得嗷嗷痛哭的兒女,康天恩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他早就認出了阮清文,也知道父親的這個優秀的學生,最終棄文從武追隨顧雍,他不想求助阮清文,卻不得不求助于他。

阮清文拉過來康天恩,向眾人介紹,張孝武卻緊皺眉頭,將眾人帶回屋內,苦笑道︰「阮先生,此時魯莽了。」

「將軍何意?」阮清文不解。

張孝武道︰「我們殺了代州楊泉府守備劉厚,又殺了他一百多手下,他們雖然因吾等尚在而不敢反彈,可若是我們走了,他們勢必會報復。你將康先生帶來,豈非將恩師之子置于危險境地?」

阮清文大驚失色︰「這……我萬萬未想到此事啊。」阮清文被康天恩找到時,只想到了能與昔日恩師之子會面,卻未想到帶來的後果,這便將危險帶給了康天恩。但此時,阮清文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魯莽之處,焦急萬分。

反倒是康天恩上前拘禮,道︰「無妨,無妨。張將軍,在下尋到阮師兄,便是心存毛遂自薦之意。」他攤開衣袖,苦笑道︰「將軍看我,已然窮困潦倒一無所有,家中幼兒無糧可食。此番不怨阮師兄,我別無他法,只能舉家投靠。還望將軍不棄,收容一介書生。」

張孝武上下打量了這叫做康天恩的書吏一番,見他衣服雖然破舊但很整潔,雖然有補丁可補丁上的針線卻繡的極好,可見此人平生喜歡整潔,生活規矩極好,是一個自律性非常強的人,而針秀極好,足見其夫妻琴瑟和鳴恩愛有加,也可見此人的品性極佳,即便如此聘請,其妻子始終對他呵護如初。只是一打眼,張孝武便斷定眼前這年輕人,既有野心又能自律還有一定的操行,而他毛遂自薦的方式,也讓張孝武這個武人大生好感,于是便問道︰「你如今乃楊泉府書吏,難道不知投奔與我,隨時面臨生死選擇?」

康天恩笑道︰「張將軍嚴重了,良禽擇木而棲,康某一介書生罷了,名如草芥。只是不忍家中妻兒饑餓,人活一世,不能給妻子兒女富貴也就罷了,總不能讓他們餓死荒野吧。」

張孝武道︰「你有何特長?」

康天恩想了想說道︰「除了讀書,別無他長,唯有伴隨父親身邊時學習如何治理民政,修建水利,教化百姓學生而已。某家的本事,實在不足一提,願意做將軍書吏而已。」

阮清文道︰「師弟你是謙虛了,若是你參加科舉,連中三元者必定是你,未來宰相也未可知。」

康天恩道︰「我父親深陷寧王之亂,我乃罪臣家屬,又豈能受到重用。父親當年正是看準了這一條,擔憂我做官越大,未來被人抓住把柄越深,攻擊越加凌厲,這才不允許我繼續參加科舉。」

張孝武想了想,說道︰「帶著你的家人,隨我們赴京吧。」

康天恩大喜,長揖到地道︰「多謝將軍救命之恩。」隨即,將早已寫好的告別書信交給了衙門,並與發妻兒女們匆匆打點好了行禮,隨著鬼衛大軍離開了這楊泉。隨著康天恩離開楊泉遠赴京師,楊泉府重新平靜下來,可這平靜,不久便被清風寨破城所打破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