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宋開海

「全部擊殺,一個不留!」鄭彥華冷言下令,倒不是他心狠,只是依國主的旨意辦差而已。

一個時辰之後,戰事全部結束,就連護城河中,也一個都沒放過。

整個南唐,甚至是放眼天下,最精銳的水師,在他們最不擅長的戰斗上,葬送了自己,鮮血浸透了土地,也染紅了護城河中的水。

除去李季操的頭顱要送去江王府,其他尸體全部拉去采石磯焚燒,以震懾人心。

群龍無首的采石磯水師,輕易被鄭彥華繳了械,校尉及以上的將領,全部卸甲歸田,離開水師。

原本該心生不滿的將校,看看前面熊熊燃燒的大火,也不知道要燒多久,趕忙將心底那些不滿全部掩蓋起來,否則這火堆里,多上一些尸體也是無妨的。

接替李季操之位的,乃是原先韓王府的護衛首領章文勝,武藝不錯,也曾在軍中模爬滾打過,最關鍵的是,對李從善有足夠的忠誠,而且這份忠誠,經歷了時間的考驗。

對于李從善的任命,無人敢反對,一步登天之後,照顧府中舊臣,這是應有之意。

定淮門一役,死的人,絲毫不比宋軍進城的少,李從善之狠辣,可見一斑。

如今就算大白天的,定淮門進出之人都少的可憐,大多寧可繞遠路,這里死的人太多,總感覺有些陰森森的。

趙光義一行返回江北之後,大軍歸營,他則與曹彬帶少量親兵,押送李煜一行往開封去。

「光義此行,大塊人心,哈哈。」趙匡胤拿著捷報,樂得嘴巴都快咧到耳根了。

「恭喜陛下!」趙普起身舉手恭賀,內心則暗道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

他好不容易才把消息送到泉州去,那位閩國公怎麼就沒有把這禍害給留在江南之地呢。

若是孫宇听到趙普的心聲,只能暗道一聲抱歉,他還指望這趙老二把趙老大給早點送走,可舍不得隨便殺了。當時在江寧城下,若是知曉那偏將便是趙光義,孫宇指不定那箭就不射了。

「恭喜陛下,府尹大人此番,所獲頗豐,咱們也能緩一口氣。」沈義倫沒那麼多心思,此番宋軍在江寧搶了那麼多錢糧物資,算是解了戶部的燃眉之急了。

「嗯,光義此番,跟曹彬,皆身負重傷,等到了開封,一定要好好料理才是。說說,朕該如何封賞光義才是?」趙匡胤很開心,弟弟成器,這是他的期盼,老趙家的基業就更加穩固了。

「身負重傷?江南之地,究竟何人有此本領?」沈義倫倒是不知道這個,之前傳來的消息,都是大殺四方,無三合之敵。

「那位閩國公孫宇,忠勇軍的那位。哦,二位可能還不知曉,這越國,沒了!」一提起這事,趙匡胤就心頭堵得慌,自打這孫宇嶄露頭角,江南就沒消停過。

「什麼叫越國沒了?」趙普不解,這不是南唐都搞定了,怎麼還能不停戰?

「就在光義一行拿下江寧的時候,越國都城杭州也被忠勇軍攻克了,滿朝文武包括越王錢氏,一個都沒逃出來。若非是光義一行動作迅捷,瞞天過海,這南唐,就成了心月復之患了。」趙匡胤暗道僥幸,天命在他這邊,稍晚

一些,就麻煩大了。

「如今,南邊局勢如何?」沈義倫面露驚色,那位不曾謀面的閩國公,還真的是天降奇才,居然這般短的時間,就完成了滅國的壯舉。

想他大宋,兵強馬壯,到現在也就滅了屁大的南平而已,到現在南楚還沒拿下。

而南楚比起越國,差得太多太多,天命當真在宋嗎?

「如今,那孫宇跟南唐朝廷決裂,尊李煜的嫡長子為國主,而南唐的朝堂,則宣布其為叛將。估計眼下,都在為爭奪越國的地盤而努力,總的來說,形勢跟之前差不多,只是越國換了話事人而已。」趙匡胤神態還算輕松,只要保持分裂的狀態,對于大宋就是一種利好。

「陛下,難道忠勇軍攻破杭州,也如府尹大人一般的手段?」沈義倫有些想不明白,趙光義是用了非常規的手段,直接殺入江寧城中,難道那孫宇也能如此?

要知道趙光義此行能夠成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若非是南唐精銳不在江寧附近,就算渡了江,都不一定能夠殺到江寧城下。

「據說是走了海路,至于怎麼破的城,眼下還不甚明了。」趙匡胤也覺得不可思議,一下子出現兩例直撲對方都城的戰例,總覺得有些不太真實。

「對方既然能跨海而擊,陛下,咱這?」沈義倫指指腳下,這開封就在黃河邊上,對方既然能把大規模兵力投送到杭州,就有能力同樣投送到開封。

「除了汛期,黃河水道並不適合大船行進,而航海必須使用尖底大船,開封倒是不用擔心。不過在靠近入海口的地方,倒是有些危險,橫海軍那邊,朕已經傳令加強戒備。」對于開封的安危,趙匡胤不擔心,地處大宋月復地,東京周邊帶甲數萬。

「陛下,臣以為,在登萊一帶,興建船隊,不僅可以出海謀利,也能起到監察敵情之用。」沈義倫早就琢磨這事了,既然有機會,那就肯定要推動一番。

山東登萊一帶,自古就是海商匯聚之地,主要行商的路線乃是東進高麗,亦或是北上契丹,所獲極豐。

後周時期,周世宗冊封王昭為高麗國王,王昭此人野心較大,有妄圖稱帝之心,後來漸漸跟後周來往也不多。

而且為了防止有人勾連契丹,輸送鹽鐵等戰略物資,對于海貿一事,從後周時期便極為謹慎。

大宋立國之後,這事基本也就延續了下來,而且因為高麗至今不曾來朝拜,官方之間沒有交流,這民間自然也不多。

一艘真正能夠遠渡重洋的海船,造價極高,而且一旦遇上大風浪,便有傾家蕩產的風險。若非官府推動,靠民間那點偷偷模模,也就弄點小船,出海都憑運氣,拿命去博一個高收益。

至今在登萊一帶,都有一夜暴富的神話,無一例外,都是出海去的,自古以來,官方禁止的,就是暴富的機會。

高麗別的不多,人參之類的珍稀藥材多得很,如今跟契丹之間貿易不暢,這些東西身價飆升。而中原之地的絲綢、瓷器之類的,甚至是硯台、玉器,這些東西在高麗的達官貴人中,最受歡迎,弄個十幾倍的收益算是良心價。

沈義倫琢磨這事很久了,但是卻不敢輕易開口

,萬一弄得不好,被扣上私通契丹的帽子,他這腦袋也扛不住。

若是這事得到了趙匡胤的首肯,他有把握,登萊之地最大的船隊,一定是他沈家的。當然了,他一定會跟陛下搞好關系,拉著一起入伙。

「老趙,你以為這事如何?」趙匡胤下意識地去問趙普,畢竟他如今能過上寬裕的日子, 趙普居功至偉。

「海貿之利,遠勝其他,臣以為,堵不如疏!」趙普也覺得,無論你如何堵,只要需求在,都會有人想方設法弄過來,就跟之前劍州商行的貨物一般。

「而且若是能夠從高麗大批運來藥材,必然能夠打壓契丹。」沈義倫對趙普的話很認同,內心卻頗為感慨,如今陛下怎麼倒越發倚重趙普了。

這些貨物,平時都是從契丹高價弄來,若是能夠從高麗運來一批,以較低的價格流入市場,必然導致契丹的貨物滯銷,只要能夠打擊對手,這事就應該去做。

「朕總有些擔心,商人重利,萬一做些違禁之事,日後受害的,還是我大宋將士。」趙匡胤自然是想掙錢的,眼下大宋窮得叮當響,他又不敢頻繁加稅,畢竟這些年,烽煙處處,老百姓也沒多少余糧。

如今契丹雖然煉鐵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比起大宋,依舊有差距,特別是產量,一直是契丹的短板。

而且鹽跟茶葉,一直都是官營,邊境上查得很嚴,可若是海貿的話,管理就是個大問題。打著去高麗的幌子,轉眼就去了契丹,畢竟在海上,可沒有關卡。

「陛下,不妨設立港口,所有船只,必須登記在冊,來往貨物嚴查。且定期統一結隊前往高麗貿易,互相監督,也能結隊自保,以防海盜。」沈義倫為這事,考慮良久,當然知道該如何應對趙匡胤的糾結。

但若是這般,被孫宇知曉了,只要模清了路線跟時間,很容易一網打盡,而且他相信,那位閩國公一定會這麼做。

趙普想要開口,轉念一想,干脆收在心底,只要他不趟這渾水就是了。

趙匡胤也起了興致,只要能夠保證不將違禁物運到契丹,這買賣還是可以做的。

「陛下,就連余慶閣的物品,也可以販賣到高麗去。這麼大的買賣,陛下準備參多少份子?就是造海船太過費時費錢。」沈義倫覺得聊得差不多了,既然正兒八經的準備搞海貿,那就得開始造船了。

這買賣可不是余慶閣,租個鋪子就開搞,造一艘海船的投入,都比開個鋪子大。

「這個,咳,朕這內庫,也不太富余。老趙,余慶閣還有多少盈余?要不,你也參一份?」趙匡胤這才剛過上小康,在後宮打賞的手腳大了些。

而且這余慶閣的分紅,也沒個定例,大部分盈利都拿去開分號了,具體的情況,他還真不知道。

「陛下,余慶閣的盈余,勉強也就能拿出十萬兩,這里面還有府尹大人的份子」對于這船隊,趙普感覺不太靠譜,隨時都會被孫宇一鍋端了,但是趙匡胤開口了,他也只能如此。

「十萬兩,這」沈義倫覺得有些少了,前期投入至少要五十萬兩,才能組建一支成規模的海船隊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