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一十三章 嘉獎

剛開始趕到的都是拖家帶口,有的甚至還趕著馬車,最差也有年輕力壯的父母用擔子挑著幼兒。

城里百姓有看著可憐,想要接濟一二,都被陳大人攔了下來。

這些人都是有些銀錢傍身的,不至于吃喝沒有著落。

跟在後邊的流民,才是最可憐了。

果然,又等了兩天,陸續又出現的流民,讓所有都揪心。

七八歲的孩童沒了鞋子,衣衫襤褸,目光麻木的跟在人群中,不知道父母哪里去了。

婦人們蓬頭垢面,甚至不知道廉恥,根本不避諱是不是衣衫不整。

若是有誰多看一眼,她就會上前伸出手。

「給口吃的吧,我什麼都願意做!」

這份麻木比絕望,更讓人心酸。

即便是京都來的使者也是看的嘆氣,更為了京都要承受的壓力犯愁。

不想,這時候卻有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出現,上前說道。

「縣尊大人,學生家里因為要開粉坊,春日時候同農人約定種土豆和紅薯,先前收入地窖足足十幾萬斤。

學生願意代表家里,把這些土豆和紅薯都獻出來。

常平倉再添少量的米糧,想必能救這些流民于水火。」

十幾萬斤土豆和紅薯?

別說陳大人驚奇,就是京都來的使者都是張大了嘴巴。

這個時候,任何能吃的東西,都是財富。

這人不想著賣銀錢,居然一開口就要捐出來,若不是傻子,就是難得的品行高尚!

陳大人趕緊給使者介紹,「這位生員姓方名玉,字仲良,是去年府考的第三名,如今有秀才功名在身。

方家就住在城南的莊園,春日梨花開放,盛景揚名方圓百里。

還有,去歲運往京都的西瓜,也是他們家里琢磨栽種出來的。

平日家里有學堂,免費供給家貧卻天資聰穎的孩子讀書,造橋鋪路,在百姓中極有威望。」

使者仔細打量方玉,一身細布長衫,一頭黑發只用一根玉簪束起,襯得他眉眼溫潤,通身的儒雅,讓人一見就生出親近之意。

再听听方家平日就是良善之家,使者就更歡喜了。

遭逢這樣的大難,朝中吵個不休,皇上心煩的厲害。

若是听說方家這樣的好事,必定也會歡喜。

于是,他當即就決定多留幾日。

陳大人也是召集了手下之人,最後商量從常平倉拿出一萬斤糧食,匯同方家的紅薯和土豆。

在城外起灶熬煮紅薯土豆粥,救濟流民百姓。

同時號召鄉紳富戶們捐糧捐物,記錄成冊,一並由使者帶回京都,供給六部閣老,甚至是皇上過目。

消息傳開,立刻就有人送了糧食來。

陳大人當即就選定了冊子,親筆錄入。

送糧人看在眼里,消息傳開,就越發熱鬧了。

方老漢帶了村人趕著馬車牛車,甚至挑著擔子,裝了紅薯和土豆到城外。

眼見城外只有一座破廟,什麼都沒有。

方家就主動把搭建灶棚的活計承擔下來,村人也是跟著方家做慣了活計。

方老二親手建了莊園,更是行家中的行家。

很快,灶棚就被建在破廟的東南側,以破廟遮擋越發寒冷的西北風。

木架為主,苞谷秸稈和樹枝等物做牆壁和屋頂,灶棚被建的結實又寬敞。

里面一溜兒二十口大灶,每個都是三尺高,安了大鐵鍋。下邊燒上柴火,就可以熬粥了。

這般,就是晚上,流民們想要取暖或者暫住都不成問題。

而這些全都做完,只用了一日,流民們就喝上了熱粥。

久違的熱粥,讓所有人都放聲大哭。

就是見慣了人情冷暖的使者,听著哭聲陣陣,都是忍不住心酸。

趙金蓮難得扔下孫兒,帶了閨女過來偷偷探看。

這會兒坐在馬車里,也是不停的抹眼淚。

方圓兒也是心里沉重,輕輕勸著母親。

「娘,您別傷心。

咱們家里給了土豆和紅薯,陳大人也撥了糧食。

這些人就不至于餓死了,過一段再想辦法給他們尋些活計,怎麼都能熬過這個冬日。」

趙金蓮用力點頭,抹了眼淚又抱了閨女。

「以後,你們和你爹再張羅什麼,我也不攔著了。

娘老了,沒有見識。

這次家里收購土豆和紅薯,我還心疼銀子,沒想到能救這麼多人的命!

早知道就讓你爹多去找人種土豆了!」

方圓兒听得好笑又心疼,老娘就是這般刀子嘴豆腐心。

「娘,我們家里已經盡到力了。

畢竟那個時候別說蝗災,蝗蟲都沒生出來呢。

我們家若是大張旗鼓,怕是先惹來大禍了。

如今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左右村屯的鄉親都不用餓肚子。

存下的土豆也夠救濟這些流民了,若是您還覺得不夠…

這樣吧,讓我二哥把破廟修葺一下,老人和孩子女人都住進去,肯定更方便一些。

您說,成嗎?」

「成,當然成了,告訴你二哥,就用我的私房銀子。」

「哎呀,娘,我怎麼不知道,你還有私房銀子呢?」

「小點兒聲,你爹都不知道。」

娘倆說了兩句,就讓充當車夫的郭榮過去喊了方老二。

方老二原本也有這個打算,再听了老娘吩咐,就立刻應了。

很快,方老漢和方老大、方玉也都知道了。

緊接著是陳大人和京都使者。

陳大人當時就笑道,「修廟救濟流民,可是大功德。這樣的好事,不能讓方家獨佔。

本官替我母親出一半銀子,算是我們兩家合力。」

京都使者也是連連點頭,這事傳回京都,又是一樁美名揚的好事。

百姓對于廟宇和神靈,歷來有一種敬畏。

听說修廟,很多人趕來幫忙,不求回報。

只盼著,沾一點兒功德,惠及家人和後輩子孫。

就是流民們吃了幾頓熱粥,緩過了精神,也開始跟著一起忙碌。

眾人合力,五六日功夫,破廟就被修葺一新,禪房里甚至還鋪了大炕,留給老弱婦孺夜里住宿。

至于燒柴,蝗蟲吃光了綠葉,枯枝就越發多了。

隨便哪里都能抱上一捆回來,把大炕燒熱了。

使者帶著捐糧的冊子和滿肚子的新鮮事,心滿意足的回京去了。

也不知道他通過了什麼門路,居然見到了皇上。

在舉國一片哀嚎中,方家義舉,金河百姓自救,金河縣官運籌帷幄,調度有方,就成了唯一的閃光點。

于是,一個月之後,秋末冬初,陳大人正犯愁安頓流民的時候,使者又回來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