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每個網點能賣多少貨,大概有多少貨源,天天都有人跟著。

所以他們購買原材料的時候,也都是根據這些資料進行分配,不是說你拿的錢多,就可以多買。出貨量不夠,想買都不賣給你。

霍不凡把所有的網點,盡可能做的平均,誰家也佔不上便宜。

這一次的售賣,新希望入賬一億五千萬。

先前給簡思思的那一個億,精打細算,除了一部分給員工發獎金外,另外都是用來維持經銷渠道的正常運營。

本來她是建議給經銷商們發補貼的,但霍不凡堅決反對。

經銷商的銷售渠道,應該進行風險自控,不能總指望總部給予支援。當危機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要面對這場危機,不是說你是經銷商,就可以被總部這棵大樹擋住,無需經歷天打雷劈。

既然想從我們這里賺錢,那就要有共同擔風險的覺悟。

你想從別人那進貨,可以,但總部是絕對不會貼補一毛錢的。

這個決定,讓簡思思覺得很不妥,人家霍家還知道給廠商補貼呢,我們卻不給補貼,還要人家按原價賣。

現在新希望的市場份額,都被擠壓的只剩三成左右了,高價貨除了一批鐵桿粉絲外,根本無人問津。

將近七成的市場份額被奪走,直接導致經銷商大幅縮水。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這一刻選擇了逃離。

如果所有人都跑了,那新希望還怎麼堅持下去?

所以,簡思思很希望能穩住那些還在堅持的人。可惜的是,霍不凡和她想的完全不同。

兩人一個看現在,一個看未來。

一個說現在決定未來,一個說未來黑暗,現在看到的未來再好也沒用。

總而言之,這是雙方在眼界上的區別和差距,就像那句話,不可與夏蟲語冰。

現在剛過一個月,又進來一億五千萬,簡思思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原本想著那一億要妥善利用,一毛錢都不能亂花,省的想用錢的時候沒了資金。

可現在看來,先前囤的十幾億貨,還是相當有用的。

就算只靠賣這些原材料,也足夠新希望支撐很久的。

第二次的高價出售,新希望有了緊張,而霍青雲和霍立群,卻是氣的臉都青了。

兩次加起來,就是兩億五千萬,要知道,之前新希望一整年的現金流,也才這麼多。

現在他們手里還有超過十億的原材料,要是都以現在的價格賣出去,等于多少年的利潤?

霍立群和霍青雲到了此刻才意識到,對新希望的圍剿,似乎已經有了失敗的趨勢。

但他們沒有氣餒,因為新希望雖然有進賬,卻損失了市場份額。

那十億的原材料,加上優先購買權的合同只有一年期限。一年之後,他們就等于把這個市場完全拋棄了。到那個時候,新希望還拿什麼來抵抗霍家?

不過一年的時間太長,霍家等不了那麼久。

霍立群和霍青雲一咬牙,支持了更多的廠商參與競爭。

由于參與者更多了,直接導致市場價被壓的更低,本來就不充裕的利潤空間,也被擠壓的不成樣子。

如果沒有霍家的補貼,可能很多人都不打算繼續做了。

當又一個月度的到來,原材料被消耗一空的時候,這些廠商已經放棄去找供應商,而是直接找到新希望要購買原材料。

公司里的人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提過很多意見,其中呼聲最高的,無非是斷絕原材料供應,讓那些廠商無貨可售!

但這一條,依然被霍不凡拒絕。

他堅持正常供應原材料,斷供這條路,是絕對不會走的。

和最開始的時候一樣,沒有人能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斷供的話,廠商沒貨賣,新希望不就可以趁機奪回市場了嗎?你讓人家繼續賣貨,就算原材料的價格高一點又怎麼樣,等市場被搶的一干二淨,這點利潤,還不如霍家當初給的五十億多呢。

但兩億五千萬的進賬,讓這些人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老板的眼光和謀略,絕對不是他們所能比擬的。

就像最初那段黑暗的時期,誰能想到老板把廠房都抵押出去貸款十億,買來那麼多原材料,竟然可以賣出高價?所有人都以為他瘋了,公司本來就很困難了,你還買這麼多原材料,又不願意降價。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霍不凡用事實告訴他們,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別有用意的。

現在他的做法讓人看不懂,但既然堅持,肯定有他堅持的道理。

至于霍不凡不願意解釋,眾人也能理解。

因為現在的新希望,已經走了很多人,還有一部分雖然沒有走,卻已經身在曹營心在漢。

此刻解釋清楚,很有可能被人出賣,既然知道這一點,不說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個月的原材料出售,價格也再次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這次提價,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同時也讓他們把霍不凡罵了個底朝天。

原材料的價格已經翻了將近一倍,就算他們盡可能壓縮生產的成本,最終的產品成本價,也幾乎和新希望的定價相同了。

想要獲得利潤,要麼拿出比新希望還要高的價格,要麼找霍家要補貼。

基本上所有人都選擇了第二條路,因為新希望的定價,現在購買的人已經不多了。如果他們也賣這樣的價格,怕是更不會有人願意買。

至于霍家那邊,既然是他們要自己幫忙圍剿新希望,自然要付出代價的。

霍立群和霍青雲現在也有些頭疼,原材料被霍不凡把持,他們也沒有辦法。

公關部總監已經被辭退了,但就算換了新人來,也是毫無用處。國內有規模的供應商都被霍不凡提前簽了合同,違約一次,幾年都白干了。

這些人也許會懼怕霍家的勢力,但在天價違約金面前,他們怎麼可能為了幫霍家,選擇讓自己破產呢。

霍不凡之前的布局,在此刻開始凸顯出了威力。

霍家不得不讓法務部的律師們出面,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徹查新希望壟斷原材料的事情。

但就算起訴又能如何,等調查清楚,再進行審判,快點也得好幾個月,慢點可能一年就過去了。

而廠商們的要求也很明確,霍家想讓我們保證質量,就必須給我們補貼,否則的話,我們維持不了現在的價格。沒有利潤,我們白打工嗎?

如果霍家不管,那我們就干脆找國內的其它低端供應商,把質量降下來。這樣的話,成本也會下降,利潤空間就有了。

霍立群和霍青雲自然不會同意這條路,廠商的圍剿之所以起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產品質量和新希望相同,但價格低廉。如果質量下降,人家哪會買你的?

那麼多減肥產品,林林總總加起來沒有一萬家也有八千家,為什麼只有新希望可以做的這麼大,不就是因為產品有足夠的效果嗎。

霍家對這點看的很清楚,他們不會自掘墳墓的。

最終,霍立群和霍青雲同意補貼百分之三十的差價給廠商,以保證他們的利潤。

然而等到了第四個月的時候,當霍不凡再一次提價百分之三十的時候,霍立群和霍青雲就受不了了。

光原材料的價格,就比成品貴了,這怎麼玩?

難道讓他們補貼百分之六十嗎?

就算霍家家大業大,可以補,但下個月呢?如果下個月還漲價怎麼辦?

霍不凡的做法,就像溫水煮青蛙,總有一天那些人會明白,自己早已經成了砧板上的魚肉,要任人宰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