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99年5月1日,星期二,下午。紐約聖尼耶爾大學商學院199屆工商管理學畢業生論文答辯會舉行,答辯會場設在一間預先布置好的教研室。

方迪返校已經幾天了,今天是她畢業論文答辯的日子,她是第二批答辯生。方迪經歷過新聞學院的畢業論文答辯,對本次工商管理學答辯又有充分準備,之前也參加了答辯委員會組織的預答辯,心里並不緊張。答辯席在講台上,台下坐著位答辯委員,主答辯是學院的副院長。方迪上台先向答辯委員說了聲「老師好」,然後就開始論文陳述。

方迪的畢業論文題目是︰《決策的法則一見路不走》。

方迪說︰「我承認,初次听到見路不走的時候我很排斥,甚至在心里嘲笑,覺得故弄玄虛。當我明白了這個詞的含義之後,我覺得我很淺薄,也為我的嘲笑而斬愧。」

方迪說︰「在這所偉大的學校里,相信每個學生對創新這個詞都很熟悉,每個老師都在強調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思維創新。如果不拘于字面,我的理解是︰創新並不是執著于新舊,而是要善于發現和創造更符合實際的方法。市場條件在變,必然要求決策和管理相適應,而不斷催生的方法普遍具有新的特征,人們就習慣了用創新這個詞來表達。這是一個方便的表達,其本質是更適應條件和更符合需要的意思。」

方迪說︰「為什麼每個老師都在向學生強調創新精神呢?我的理解是︰因為人們習慣于把每一個成功的範例都貼上標簽,正確的、先進的、潮流的,然後拿著這個標準衡量一切管理方法,只要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錯誤的、落後的。這很可怕,因為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沒有哪種條件是可以悉數復制的。我們在教室里學習了很多方法和技巧,正如老師反復所講的;是引導、啟發我們的思維,培養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讓我們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其本質;就是培養我們見路不走的能力。」

方迪說︰「過去我是以兩極判斷事物的,非好即壞、非對即錯、非此即彼,這樣的思維很狹隘,事實上很多事物並不是以簡單的對錯就可以判斷的,是屬于條件的可能與否。任何事物,從成因到結果都是有規律的;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什麼結果需要什麼條件,這是科學。如果符合一個好听的概念比符合實際重要,對于企業就很危險,就會月兌離實際。有一個很中國化的提法,叫解放思想,跟老師講的創新基本是一個意思,都是主張掙月兌模式思維的束縛,用實事求是的、辨別的、證明的科學思維去認識事物。所謂決策;是指具有方向性意義的重要決定,正確的決策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而見路不走就是企業決策的法則;不唯經驗、教條;不唯標簽、模式;只以企業的根本利益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條件的可能。只有這樣,企業才可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方迪說︰「……」

方迪用了不到7分鐘完成了自己的論文陳述;從「創新」一詞開始說起,分析創新的表達本意;延續到「需要」、「目的」、「正確」,延續到見路不走,法。

下一個程序就是答辯。

主答辯提問︰「定律是不是路」

方迪回答︰「不是。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經驗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規律的。」

一位答辯委員問︰「我們不需要學習前人的經驗嗎?人類不是在一代一代的知識積累中得以進步的嗎?這是兩問一題;並作一題回答。」

方迪回答︰「知識包括了定律和經驗,但現在討論的主題不是給知識劃分範疇;而是討論經驗與因果律的關系。見路不走是不唯經驗、教條;不是排除經驗、教條;不唯就已經包含了學習、借鑒。任何一個成功的經驗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見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學的思維,不表示路就沒用了,對于不能理解見路不走的人;見路就走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至于能走到哪里就得靠踫運氣了。人是懶于動腦、勤于動心的,喜歡把某個條件放大為成因的全部,這樣容易比照,容易獲得信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別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只有我具備了別人能做到的全部條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實上我很難悉數復制別人的條件,只有根據我的條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月兌離實際的。」

另一位答辯委員問︰「見路不走,人怎麼出行呢?不看路標見路就走,實際生活里有那麼傻的人嗎?如果沒有,你的命題還有意義嗎?」

這也是一個故意混淆概念和邏輯關系的提問,考的是答辯人的思維。

方迪回答︰「如果事物都是肉眼能看到的,那就簡單了,相信誰也不會傻到不看路標見路就走。問題是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維的眼楮去看的,識別一條馬路簡單,識別一條思維的路就不那麼簡單了,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可比性。思維的認識方法,中國人叫解放思想,世界人民管它叫智慧,佛教稱之為開天目,可見比肉眼的認識要困難得多。

主答辯問︰「我明白你的意思,也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們是不是應該有個更容易讓人理解的提法呢?比如︰正確的路。」

方迪回答︰「我認為,正確的路是一種正確的、保險的、不出錯的、同時也是沒有質性甄別和無從操作的表達方式,請原諒我冒昧,如果因為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叫法而放棄了可能的表述方式,這是不夠積極的。路包含了模式、經驗、教條,不管用什麼提法,首先要把這些東西剔除出去,要有質性甄別,強調、突出走因果,走條件的可能。我非常贊成老師的觀點,應該有個更容易讓人理解的提法,但是以我現在的能力我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把老師的這個問題當做課外作業留給自己。」

主答辯微微一笑,看了看兩個答辯委員,然後對方迪說︰「你可以下去了。」

方迪畢業了。

方迪感謝老九的那個筆記本給她幫了大忙,在她看來,五分抄襲、三分思考、兩分臨場發揮,就這麼蒙混過關了。

畢業典禮,頒發學位證書,穿學位服拍照、狂歡……永不褪色的程序。(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