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九十二章 朝鮮三國

第二百九十二章 朝鮮三國

只一衣帶水,便隔十重霧——清.黃遵憲《新丑陋的日本人》

話說公孫止作為公孫紀的使者到了襄平,召喚公孫度領軍進犯遼西紅山,公孫度和兒子公孫康仿佛看見帶血的羔羊般興奮異常,意圖趁劉虞大軍南下,一舉拿下紅山,甚至直撲幽州,借此進入中原繁華地帶。

不料公孫度手下眾人,也有個吃里扒外的公孫模。他與韓濊、張敞同時為公孫家族將領,而韓濊率先領兵進入朝鮮半島,自立後成為高句麗主要的勢力。公孫模將消息泄露給韓濊,韓濊集結重兵,準備北上襄平,就算拿不下襄平,至少佔據公孫度的海港,開拓高句麗前往青州的海路通道。

韓濊事機不密,被高句麗的死敵百濟和新羅偵查得知。百濟遠在朝鮮半島南端,與青州已有海路貿易往來,卻不時被公孫度派人打劫航道,也恨不得向北擴張,滅了新羅和高句麗,然後去打公孫度。

百濟,是原本居于古代中國東北的扶余人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的國家,八大望族分別是︰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國氏、木氏、氏。百濟的統治階層是扶余人,不同于其下層百姓三韓人。朝鮮半島南部的的三韓人是不同于扶余人另一個民族。百濟統治範圍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後與高句麗接壤,東與新羅為鄰。都城居拔城,也叫固麻城。此外還有五個別都,中間的叫古沙城,東面的叫得安城,南面的叫久知下城,西面的叫刀先城,北面的叫熊津城。

百濟是夫余王尉仇台東漢後期在帶方一帶建立。東漢末年,百濟統治下層的馬韓部落,建立百濟的是一部分東北的扶余人。扶余人入侵朝鮮半島南部後構成上層,而與之語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民族馬韓,則是國家中的下層。

正史中,百濟的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半島的絕大部分地區,以及中國的遼西、河北北部。最北曾侵佔到扶余國的鹿山。百濟也是海上的強國,通過海路與中國和日本進行政治和貿易往來。後來,百濟被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亡。滅亡後的三年里,百濟曾展開過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但仍然以失敗告終。

百濟的構成民族有扶余人與土著民族的韓人,上流層為扶余人。隨著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間,中國及倭的聯系的加深,也逐漸吸收了新羅人、高句麗人、倭人和中國人。

百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條件優越,農業較發達。養蠶、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發展。對外貿易較發達,不僅同高句麗和新羅進行貿易,還跨海同大漢及原始日本進行商業交往。百濟使用漢字,百濟國王給北魏皇帝的表文說︰臣與高麗先出夫余。也就直接否認了百濟出自高句麗。

古爾王統治時期,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制度。近肖古王通過與高句麗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在戰爭中,百濟太子近仇首王殺死了高句麗王(即故國原王),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達到全盛期。

百濟這個名稱首見于《三國志》,其中提到馬韓中有一國名伯濟,原是馬韓的眾多城邦之一。不過根據高麗王朝史,百濟在公元前十八年由溫祚王創立,他帶領一群人自高句麗出發,到達朝鮮中部的漢水流域,東明的後代有個叫仇台的在帶方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國家,漢代遼東太守公孫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卻惹來位于中間的新羅的嫉妒。

如果說創建高句麗和新羅上層社會的都是華人後裔,那麼新羅就是韓人後裔,人種構成不太一樣。新羅最初由辰韓樸氏家族創建,後來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侵奪了大同江以南的原屬于中國後為高句麗奪取的漢樂浪、帶方故地。當時*主力用于其他地區,後來新羅向唐朝請罪並且稱臣,唐朝不再追究。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後來統一新羅又分裂成「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新羅初名徐羅伐,又名斯羅期盧,由三韓的辰韓聯盟中最有勢力的斯盧部所建,統治地區先在朝鮮半島東南部,後擴至整個大同江以南地區,都城為金城。

公元前後,斯盧部落以慶州為中心,聯合六部組成部落聯盟,酋長由樸、昔、金三氏擔任。樸、昔二姓後來不再擔任首領,王位由金姓世襲,王權逐漸得到加強。

公元四世紀末,新羅經常受倭軍的騷擾,高句麗出兵幫助驅逐倭軍,將新羅置于自己的庇護之下。

在高句麗漢人高層設計之下,新羅開始實行州、郡、縣制。頒布律令,始定有尊卑差別的百官服色,實施嚴格的身份制度,進一步完善國家體制。先後統一本加耶(又稱金官加耶,今金海地區)和大加耶(今高靈地區)弁韓人加耶部落,完全佔有洛東江流域。

朝鮮半島的三國演義,也是十分精彩。新羅為擺月兌高句麗控制,與高句麗爭雄,與百濟暗中結盟,出兵佔領漢江上游地區,後來又攻佔百濟的漢江下游地區,乘勢沿東海岸北上,將其勢力一直伸延遼東半島。新羅的擴張,招致高句麗和百濟的不斷進攻。新羅處境危急,吁請唐朝出兵干預。

新羅由新興韓貴族掌權,實行一系列改革,把大量土地和牧場分給新興貴族,實行采邑分封,後又曾實行祿邑制和丁田制。新羅後期,王族間因爭奪王位,戰亂頻繁,民不堪命,紛紛起義。

其後,高句麗和百濟再次聯手入侵新羅,唐朝不再像以前那樣「調停」,而是直接「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右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句麗」,保護新羅安全。

百濟攻入新羅邊境,新羅就以「百濟頻犯境,王將伐之,遣使入唐乞師」。唐朝在新羅的配合下,滅百濟,再滅高句麗。百濟、高句麗滅亡後,新羅統一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直到遼東則歸唐朝管轄。至此,原三韓部落地域完全統一于新羅,並在北界略有擴展。

新羅據有西海岸的仁川灣,便于直航中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文化。使用漢字並創造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

新羅設立國學,讀《論語》、《禮記》等書。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不少。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崔致遠的《桂苑筆耕》,都是在中國流傳久遠的著作。新羅早期有部民,「息谷米于人,償不滿,庸為奴婢。」新羅的部曲縣,是強制戰俘等集中居住和從事特種勞役之處,部民實際上是一種被征服的部落奴隸。

新羅鐵器廣泛使用,牛耕普及,禁止人殉,生產迅速發展。赤褲軍曾攻打到王都西部。在這一形勢下,弓裔、軍官甄萱等也加入到起義軍中,並攫取了領導權。最後統一成為高麗。

朝鮮半島的三國演義,同樣分分合合,十分精彩。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的,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其中,高句麗的歷史應該歸屬中國。

新羅王室後裔把中國東北的高句麗納入朝鮮史系列,制造了一個所謂的三國時代。但高句麗與百濟、新羅屬不同民族(百濟底層、新羅屬古韓族,不在中華民族範疇之內)、不同政權性質,高句麗並不因遷都平壤就改變民族屬性,就改變政權性質———它仍屬中華民族範疇。

如果以現代國家的構成要素去觀察東亞歷史,那麼當時東亞只有一個成熟的國家,即古中國。這時的中國,以全部東亞為歷史舞台,自由的展現自我的內聚力,並在空間上向其所能承受的極限發展,東亞文明的歷史在此時期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匈奴帝國興起于蒙古草原以後,中國第一次面對來自北方的挑戰。在漢代展開的牽動東亞大部分地區的農耕帝國與游牧帝國的角逐,是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漢王朝所代表的農耕帝國的勝利,最終使蒙古草原成為中國的組成部分,確立了古代中國版圖疆域的格局。

在中國的影響下,在漢王朝控制力難達到的邊遠地區,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隨著東亞只有中國的時代的結束,東亞各國如何相處這一新的問題也擺在了各國統治者特別是中國統治者的面前。漢王朝的統治者們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政治理念出發,不承認東亞存在與自己性質相同的國家,仍舊在進行著將全部東亞,也就是當時的全部已知世界納入中國一體統治的努力。

但在實踐中,漢王朝的統治者也意識到東亞各地區、各民族的巨大差異,因此,逐漸模索建立一些特殊的地方管理體制以控制特殊地區。發展至唐代,特殊地方管理體制逐漸形成中原郡縣制之外的成熟機制,以至羈縻制成為唐代對邊疆地區管理的一大特色。應用羈縻統治的方法,唐王朝將東亞絕大部分地區納入中國的統治之下。雖然尊重和善意的看待朝鮮半島的獨立與尊嚴,但這才是歷史上的真實。

如今最遙遠的黃雀也在蠢蠢欲動,甚至當時拼命控制海權的倭人也風聞了這個消息,已經排出了試探性的船隊,介入朝鮮半島三國爭斗。這風雲被無限攪動,蝴蝶效應顯現,早就超出龍珠能夠控制的範圍之外。而此時的龍珠,不過是在等待公孫瓚出兵冀州後,袁紹從北海撤兵,自己也好去拜訪孔北海,順手收了太史慈而已。

欲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