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百零三章 司馬動向

崔琰眼神有些疑惑,搖了搖頭︰「在下不知,還請足下賜教。」

錢理伸出了七根手指︰「這不到五十萬,佔了不到總戶數一成的所謂的名門大戶,據有水田超過七成,旱田近六成,且每年又有所增長。就拿足下所在的清河崔氏而論,全族主支各房,登記在冊之田畝,便有水田一萬兩千四百七十二畝六分,旱田七千六百五十九畝三分,抵得上尋常百姓人家二三百戶所有,至于其中是否還有多少田畝隱瞞未報……」

他看著崔琰,笑道︰「呵呵,想必崔公比在下更清楚。」

崔琰臉色微微一變,他低頭沉思片刻,隨後露出了羞愧之色。

「崔某明白了,多謝司隸校尉賜教。」

錢理倒是被他這個回答弄得有些刮目相看,他眼神一變,帶著幾分欽佩之色,再次恭恭敬敬向崔琰行禮。

「崔公當世高人,見識廣博,學富五車,胸懷更是坦蕩磊落,錢理佩服,日後當多多請教。」

「不敢不敢。」崔琰謙讓幾句,便帶著愧色,退回了自己的位置。

不過在他重新落座之後,卻是以微不可查的小動作,朝著王允那邊瞥了一眼,眼神之中,盡帶埋怨之色,不過王允也不知是沒注意到,還是故意視而不見,總之依舊是那副事不關己的神情。

雖然這個動作和眼神,一閃而逝,卻還是被一直留心觀察的劉赫給察覺到了。

還有不少大臣,看到崔琰「敗下陣」來,都面露失望和驚慌之色,大家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齊刷刷集中到了王允的身上。

這一切,都看在了劉赫的眼中。

「我就說呢,這崔琰的秉性,怎會忽然為此事做了出頭鳥,看來也是王允干的好事了。史書上記載,這家伙在滅了董卓之後,就開始以大漢功臣自居,獨斷朝綱,可謂是利欲燻心。不過我可不是漢獻帝,由不得你擺布……」

說退了崔琰之後,錢理對著劉赫躬身行禮,便要退回本位,而劉赫也準備說一番最後的「總結」之論。

「陛下……」一個蒼老,而又有力的聲音,在大殿之中響起。

劉赫循聲望去︰「老匹夫,你終于親自出馬了。」

只見王允向大殿正中跨出一步,年邁的身軀,卻站得筆直,沒有半分佝僂之像,看起來精神矍鑠,只是他低著頭,劉赫看不到他的眼神如何,不過想來也是目光銳利得很。

「怎麼,王司徒莫非還有高見?」

「老臣才學不及太僕,政務不及司隸校尉,高見二字,萬不敢當,只是陛下不棄老臣年老昏悖,委以高官厚祿,老臣自當舍生忘死,不避斧鉞,以報陛下厚恩于萬一,故此心中有幾句粗鄙之語,在此朝會之上,不敢有所欺瞞。」

劉赫眉毛跳了跳︰「老家伙說話倒是滴水不漏,不愧是在官場待了半輩子的人,也罷,我就听听你能說出什麼來。」

他右手向前伸出,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司徒忠心報國,既有高論,朕當洗耳恭听。」

「多謝陛下。」王允躬身下拜,禮數周全。

「方才司隸校尉所說,老臣有幾處不明。足下所說,諸多大戶,所佔田畝極多。莫非是說,家產多者,便理當繳納更高稅率?地方豪門所佔田畝,或是開墾所得,或在購買而來,或是朝廷封賞,並無不合法度之處,何以旁人都是四十五稅一,到了大戶手中,便要三十,二十,甚至十五稅一?如此一來,日後孰人還敢開荒為田,辛勞耕作?這難道便是公平麼?」

他這番話,語氣十分平和,語速也是極為緩慢,可是听在劉赫與錢理耳中,卻充滿了咄咄逼人之勢。

不過錢理也並無畏懼,他上前一步,說道︰「王司徒之言,並非無理。然而司徒方才也說了,大戶所佔田畝之中,多有朝廷封賞之地。比如足下的太原王氏,當年擁立陛下有功,受封祁縣、晉陽二城,共計水田一千四百余畝。雲海郡初建時,太原王氏捐獻僕役二百人,以充勞工,受封雲海郡東側水、旱田各二百畝。還有之後令郎王蓋,令佷王晨,晉升一郡太守之時,也得陛下欽賜良田各三百畝,以示嘉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故此,爾等大族富戶,能有今日之昌盛繁榮,所仰仗者,乃浩蕩天威也。陛下英明睿智,朝廷賞罰分明,方有如此盛世。」

「何況在陛下治國之後,技藝革新,勞作所用器械,亦是日新而月異,而尋常百姓,尚需自己制作或購買此等新器械,而但凡族內有人在朝中為官者,在軍中曾立功者,便可依照官職高低,功勞大小,得賜諸多器具。據下官所知,單單太原王氏在晉陽城東的六百余畝水田,去年收成,較于五年前,便增收七成有余,此豈非天子之福蔭乎?莫非司徒對此,另有高見?」

王允面色微一變,他萬沒想到錢理會把話題引到這上面了,他哪里敢否認?

「這……這自然是有賴陛下洪福,天下臣民,對此都感恩有加。」

「這就是了。」錢理說道︰「可是尋常百姓那區區幾畝,或數十畝薄田,並無半分是天子所賜,俱為自己親歷耕作,辛勞開墾所得。所需耕牛、器械,須以錢糧購買,或以勞役充抵,與諸多大族,豈能相提並論?」

「大族沐浴皇恩,足有數倍,乃至數十倍于百姓,如今要多繳賦稅,卻斤斤計較,耿耿于懷,這豈是報國之道,何來忠孝之節?何況,以如今田畝所產而論,一戶大族之中,若有五百畝水田,扣去所需繳納田賦之後,尚可得粟米約兩千三四百石,蔬菜不下千石,足以養活一家百口而有余,若有人在朝為官,還有俸祿,以一個縣令而論,年俸便有六百石,另有布匹若干,何以還不知足?」

听著錢理的話,王允初時面色有些不自然起來,不過很快便恢復如常。

「司隸校尉心思縝密,所慮之遠之深,令老夫佩服萬分。」

就在眾人以為他也要認輸之時,王允卻是語氣一轉︰「然而,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士為萬民之首,輔助天子牧民,非農夫、商賈之流可比。因此,歷朝歷代,對士人皆多有寬仁之策,盛世之時,尤其如此。如此便可鼓勵朝中官員,地方士紳,為國家行執法之事,代天子傳教化之功,方有四海安寧,天下臣服。」

「正因如此,數百年來,朝廷皆有明規,士族所開新田,三年內免稅,五年內半之。本朝自光武開國之後,重士之舉,更是極多。士族大戶,將田地租于貧民,即可穩定地方,又能為百姓謀生路,一舉多得,因此所租出之田畝,只收四到六成不等之賦稅,既示之以嘉獎,更為減輕佃戶負擔。」

「如今陛下此舉,雖不減聖心之仁慈,又兼為國家社稷所慮,本是無可厚非。只是如此貿然更改祖宗所遺之定制,恐會使天下士人離心。人心若失,便是有再多錢糧賦稅,又有何用?老臣竊為陛下慮之,拳拳之心,還望陛察。」

「司徒……」錢理面色有些不忿,還想再辯駁幾句,卻被劉赫打斷。

「好了,二位愛卿所言,各有道理,一時難分對錯。尤其王司徒,老成謀國,忠心可鑒。」

王允急忙說道︰「陛下如此謬贊,老臣愧不敢當,惶愧之至。」

「司徒不必過謙。」劉赫說道︰「只是如今朝廷強敵環伺,尤其豫州曹操,朕與之屢次交戰,難以佔得半分便宜,反而幾乎喪命,堪稱國之大敵。整兵修武,已是迫在眉睫,不可不從速而行,故此,朕有一折中之策,不知王司徒與諸位愛卿,以為如何?如若朕所慮不周,愛卿但可明言指正。」

王允不知道劉赫到底是什麼意思,只是他身為天子,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他這個臣子還能說什麼?

「陛下之聖明,堪稱千古明君,既有對策,臣等豈有不從之理?」

「好。」劉赫嘴角一揚,說道︰「朕以為,之前所定改制之策,大體不變,只恐所定增稅之田地畝數過低,所謂欲速則不達,如此改制,恐有苛政之嫌。因此,朕有意將各級增稅田畝,提至十倍,如此雖然朝廷歲入增幅大減,卻可使諸多士族大戶,有所喘息。」

「這……」眾多大臣,都有些猶豫起來。

之前定的是,凡戶中水田在二十畝以內者,田賦不變,為四十五稅一。在此之上者,田賦改為四十稅一,田畝達到六十畝,為三十五稅一,達到一百畝,為三十稅一,二百畝,為二十五稅一,四百畝,則為十五稅一。旱田每兩畝,折算為一畝水田。

照此標準,提升十倍,二百畝內,賦稅不變,要達到十五稅一,則需要擁有四千畝水田,這樣一來,只有少數一流大族,才能達到,這樣的名門望族,即便在如今朝堂上的在場高官中,也不到三分之一。

王允似乎還是不死心,正要開口時,劉赫卻嘆了一口氣︰「哎,國家紛亂,社稷蒙難,朕雖然有心建功,卻也不能苛責百姓太甚。自即日起,宮中一切用度,減少三成,原定于明年建造朕之陵寢,亦暫緩而行。還有……」

他對龔三兒揮了揮手,龔三兒趨步上前,手中捧著一疊奏章。

劉赫指了指這些奏章道︰「這些是國丈鳴柳鄉侯張銅,前將軍關羽,右將軍高順,鎮南將軍程良,左將軍張勇,鎮西將軍朱燁,征西將軍葉祥,潁川太守荀攸,涼州刺史崔鈞等人所呈送之奏章,皆表明尊奉新政之意。」

王允這下臉色徹底黑了,連天子本人和皇親國戚尚且如此,他還能說什麼?

不等他發話,一直沒開口的荀彧,忽然站了出來。

「潁川荀氏,願遵新政。」

王允一愣,扭頭看向荀彧,卻見崔琰也站了出來︰「陛下朕聖德之君也。臣所在清河崔氏,願遵陛下新政。」

「好,二位愛卿,真國之棟梁,無雙之士。」劉赫撫掌大贊︰「傳旨,加封荀彧為漢緬鄉侯,崔琰為宛永亭侯。」

「臣石韜,願遵新政。」

「臣孟建,願遵新政。」

「上黨趙氏,願遵新政。」

「範陽盧氏,也願遵新政。」

「安定皇甫氏,願遵新政。」

「潁川鐘氏,願遵新政。」

司空崔烈,看了看周圍的不少大臣,再抬頭看了看劉赫的臉色,咬了咬嘴唇,也說道︰「博陵崔氏,願遵新政。」

王允眼見大勢所趨,內心深處,輕嘆一聲,也一同高呼︰「太原王氏,尊奉新政,絕無二心。」

宮中書房,劉赫與荀彧、錢理、徐庶、孟建、石韜等人,齊聚一堂,歡樂無比。

「此次新政得以推廣,諸位功不可沒,朕在此謝過了。」

劉赫對眾人拱手行禮,眾人連忙起身。

「陛下謬贊,臣等愧不敢當。」

「不錯,此次都是陛下謀劃得當,臣等不過依計而行,怎敢貪功?」

孟建說道︰「陛下,今日那司徒王允,神色之中,多有不甘,只恐還要生變。」

「公威言之有理。」石韜也附和著︰「太原王氏,如今已是朝中士族領袖,連崔琰這等清高名士,也為其哄騙一時,何況旁人?陛下雖然盡得農、工、商三者民心,然士族之心,不可不收,伏望陛下察之。」

劉赫頷首道︰「幾位愛卿所奏,朕亦知之。不過那些一心只為私利,輕視國家之人,雖有經天緯地之才,朕所不取也。若有人如諸位愛卿一般,心系社稷,胸懷蒼生,自不會和王允等人同流合污,朕又有何慮?」

幾人面面相覷,一時也覺劉赫所言似乎有理,便不再多說什麼。

司徒府中,王允面色有些陰沉,在他下首的十幾個座位之上,滿滿當當,坐著諸多朝中大臣。

「司徒,如今新政推行,已是勢不可擋,我等如之奈何?」

「是啊,如此賦稅施行之後,我等家族,每年多繳之賦稅,少則數百石,多則數千石,乃至上萬石也是有的。」

「多繳納些錢糧,倒也無妨,只是陛下重農商而輕士族,此舉實在動搖國本,不可不謹慎從之啊。」

听著眾人的話,王允目光之中,透出了幾分陰騭。

「陛下雖是明君,奈何自幼長于鄉野,此次新政,定是錢理等人蠱惑所致,可恨那潁川荀氏等大族,竟然一味奉迎天子,而不知規勸,當真是國家奸臣。」

「為今之計,不知司徒還有何良策?」

王允捋著自己那已經有些灰白的胡須,忽然露出了一絲微笑,只是這笑容,卻讓這些大臣不由得遍體生寒。

「听說這幾個月來,各地一直流傳著不少關于朝廷輕賢慢士之謠言?」

眾人不知他為何問及此事,紛紛點頭︰「不錯,確實如此。這些謠言越傳越廣,有說朝廷只重商賈者,說陛下輕賢慢士者,還有說朝廷要加稅者。此番賦稅改制,也多半是由此而起。」

王允目光之中,精芒一閃︰「既如此,那便好辦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