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王琳,一個讀作大將軍寫作社會人的江湖大佬(上)

王琳,在現代是一個女氣頗重的名字(作者君有同學就叫王琳,女生)。但本文中說的王琳,卻是南梁末年的名將,地地道道的偉丈夫(大丈夫都不足以形容其氣度)。

南北朝末年,名臣猛將如同秋收的稻田一樣,一茬一茬的扎堆,數都數不過來。

就說跟王琳同一時期的名將,有果敢生猛,能人所不能的南陳開國之君陳霸先;有騎射俱佳,審時度勢,宰輔氣度的北齊平原郡王段韶;有料敵先機,每言必中的北周門神韋孝寬,他們都是其中翹楚。

與這些人相比,王琳或許打仗的本事不如,但其獨特的氣質,與眾不同的風采和事跡,卻如同一顆閃亮的巨星,名留青史。

王琳(526年-573年),字子珩。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北齊名將。

王琳出身兵家,為南梁湘東王國常侍王顯嗣之子。

王琳身材高大,體態容貌閑靜文雅,站起來頭發能垂到地下,喜怒不形于色。

雖然兵家出身也就讀了點書沒什麼學問,但他反應敏捷,記憶力強。

起初他的部下有數千人,王琳都能叫出他們每個人的姓名。能做到這點的將領,歷史上寥寥無幾。

王琳做事公允無私,對兄弟們賞罰分明,輕錢愛才,麾下士兵對他一片忠心。

與其說他領導的是軍隊,倒不如說很像是個凝聚力強大的某種社團。

王琳因其姐妹(據我猜測,很可能是姐姐)受到蕭繹(即梁元帝)的寵愛,王琳不到二十歲便能跟隨在蕭繹左右,他從小好武,于是就擔任武官。

說白了,也就是親衛隊長。

需要解釋下,何為「兵家」呢?這里的兵家絕不是兵法大家的意思,而是南梁的一種戶籍制度,說白了就是軍戶。

生是軍隊的人,死是軍隊的鬼,只要梁國還在,永世不得超生。

侯景之亂的時候梁軍戰斗力不堪一擊,這種兵戶制度「功不可沒」,限于篇幅就不在這里介紹了。

順便提一句,假如有人穿越到南梁末年,想北伐一統天下的話,那是要玩土地XX才有機會的。

南朝腐朽而不知變革,內部矛盾重重,如同冢中枯骨。如果不開劉秀那樣的金手指,別說一統天下,就是統一南朝都是難如登天。

扯遠了,繼續說王琳。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侯景之亂的爆發,那麼王琳也就是當時是東湘王蕭繹的親衛隊長而已。

但是,侯景來了,把牛逼哄哄的梁武帝蕭衍拉下馬,江南大亂,王琳建功立業的機會也來了。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繹派時任全威將軍的王琳進奉一萬石米到都城建鄴,趕到姑孰時,建鄴已被攻陷,王琳便把米沉在江心,輕舟返回荊州。

請注意,運米是在長江上船運,一萬石听起來很多,其實不過是裝幾個大船而已。推測此時王琳手里並無多少兵馬。

將米沉江心,杜絕被侯景的軍隊打劫,此舉足以見得王琳行事當機立斷,頗有大將之風。不過並沒有怎麼受蕭繹的重用。

後來,王琳逐漸升任岳陽內史,因功封建寧縣侯。

大寶元年(550年),蕭繹改稱宜都為宜州,任命王琳為宜州刺史。

大寶二年(551年),侯景派他的部將宋子仙佔據郢州,湘東王蕭繹任命王僧辯為大都督,王琳與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龕、郴州刺史裴之橫等都受其指揮,向東進攻侯景。

四月,侯景率軍包圍王僧辯與王琳所在的巴陵城,並派王琳的兄長王珣到城下,企圖讓王珣勸降王琳。

王琳高聲對王珣喊道︰「兄長奉命討伐賊人,不能以身殉難,竟然不知內疚,反而要來誘我投降!」說著拿過弓箭就射,王珣慚愧地退回。

這段證明了幾件事。

第一,王琳曾經在王僧辯手下當差,受其節制,也有幾分香火情。

第二,王琳箭術應該還可以,至少是時常使用弓箭,由此可見,他絕非諸葛亮一般不能上陣對敵的儒將。

第三,王琳行事硬氣,非常有氣節。

承聖元年(552年)三月,王琳又跟隨王僧辯圍攻侯景,當時王僧辯向招提寺北面進軍,侯景率軍排列在西州的西邊嚴陣以待。

陳霸先命眾將分別到幾個地方布置部隊。侯景沖擊將軍王僧志(王僧辯兄弟)的戰陣,王僧志有意稍稍退卻,陳霸先派將軍徐度率弓箭手二千人橫截侯景軍的後路,侯景軍因而驚慌退走。

侯景軍退卻時,王琳與陳霸先、杜龕等率鐵騎迅速追擊,王僧辯指揮大軍跟進,侯景軍敗逃,縮入營柵固守。

這一戰是侯景之亂的標志性事件,從此以後,這位自封「宇宙大將軍」的魔王,再也得瑟不起來了。

此戰王琳的表現異常神勇,可謂是趙子龍附體,引起了很多大佬的注意。

同年,侯景之亂平定,王琳官拜湘州刺史。

可謂是徹底混出了頭。

可惜,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成于兄弟,敗于兄弟的王琳,馬上就栽了個大跟頭。

平日里,王琳果敢強勁超越常人,又能折節下士,所得到的賞賜不據為己有,全都賞賜給手下。

他起家的一大幫兄弟都是江淮一帶的盜匪,流民,漁民,或者搞漕運在水上為生的,異常悍勇講義氣,每戰必先,銳不可當。

王琳在平定侯景之亂中軍功與杜龕並稱第一,可謂是風頭一時無兩。

這時候,王琳軍隊里的劣勢開始爆發了。

這些窮怕了的盜匪,你跟他們講什麼仁義道德,約束軍紀是沒用的。打仗往前沖,戰利品沒你份,這樣的隊伍會散的。

建康城沒有城牆,王琳手下那些人打敗侯景,進入建康後,撒歡的瘋狂搶劫。

王琳作為帶頭大哥,總不能說不讓兄弟們撈一筆吧?于是便睜只眼閉只眼。

但他手下那些人實在是太過分,居然連居民身上的衣服都要扒走,這就很過分了,畢竟侯景也沒做到這一步吧?你是所謂的「義軍」,難道連侯景都不如?

上司王僧辯無法禁止,怕王琳作亂,于是打小報告到蕭繹那里,請求誅殺王琳。

王琳是你的侍衛長出身,你自己清理門戶吧!

于是蕭繹招王琳回來江陵問罪。

王琳是忠臣,但卻不是愚忠。他也疑心招禍,于是令他的長史陸納帶領他的軍隊到湘州,而自己則是獨自到江陵覲見蕭繹謝罪,並說明情況。

從這點看,王琳做人很有原則,不當逆臣,但是也不會隨便把腦袋交出去,哪怕是給主公。

臨行前,王琳對陸納等人說︰「我要是回不來,你們怎麼辦?」

眾人都回答說︰「願與您同死。」

眾人揮淚而別。

到了江陵後,蕭繹把他交給有關官員問罪,並殺了王琳的副將殷晏,而且派廷尉卿黃羅漢(太監身份)、太府卿張載到王琳軍中宣布處置王琳的詔令。

陸納等人和兵士們對使者大哭,不肯接受詔令,然後扣押黃羅漢並當著這位太監的面,當場虐殺被荊州人痛恨的張載。

至于怎麼虐殺的,此處在史書里居然有詳細描寫,十分重口。

然後陸納等人帶著王琳麾下的軍隊,直接造反了!

反就反,也不是什麼大事,但陸納等人為什麼要當著太監的面虐殺張載呢?

其實這一套非常有黑澀會氣息,而非軍隊做派。他們就是殺給蕭繹看的。

你不放王琳,我們能虐殺張載,就敢把你也搞了!

這種事情在歷朝歷代中是絕對不多見的。

蕭繹听到太監回報,十分震怒!王琳手下根本不把他當回事,只認王琳一人,這如何使得?

于是他派手下頭號馬仔王僧辯去討伐陸納,陸納等人不敵,只得敗逃長沙,緊閉城門當起了烏龜。一時間王僧辯也奈何不得。

當時湘州沒有完全平定,蕭繹的死對頭武陵王蕭紀軍勢頗盛,江陵上下惶恐不安,人人都另有打算。在這種情況下,斬首自己府里出來的「嫡系」王琳是不是合算,蕭繹也有些猶豫。

王琳當時沒有孤身去江陵,暗示手下人「伺機而動」,果然是起了幾分作用。不然他此刻就已經人頭落地了。

再加上陸納上書申述王琳無罪,說洗劫建康根本不是王琳下令的(也確實不是),請求將其官復原職。

他自己願意貶為奴婢,解除一切軍職。

在這種形勢下,蕭繹把王琳用鐵鏈鎖起來押送到王僧辯軍中,讓王琳去勸說陸納歸順。

當時陸納正跟王僧辯在長沙城激戰,見到王琳被押到,王僧辯把王琳送到樓車頂上讓陸納看。

震驚史書,曠古爍今的一幕出現了。

陸納等人在長沙的城頭見到王琳,都直接扔下兵器下拜,全軍痛哭,大喊道說︰「請求放王郎入城我們就出城投降。」

王僧辯半信半疑,最後拒絕了陸納,又把王琳送回江陵。

當時鎮守峽口的陸法和不斷向蕭繹求救,蕭繹想調用王僧辯的軍隊去救援,又怕陸納所部搞什麼ど蛾子,便再次將王琳遣回,允許他到陸納佔據的城中去勸降。

王僧辯便把王琳放進城內,陸納等人痛哭流涕,便直接投降了。

湘州平定後,朝廷恢復了王琳的官職,命其率軍支援峽口,以抵御武陵王蕭紀。不久後,蕭紀兵敗被殺,王琳獲授衡州刺史。

一個人的江湖地位可以到王琳這樣的程度,他的部下將其視為帶頭大哥,一條心生死不棄,也算是南北朝這個亂世的一樁奇聞了。

你以為王琳的故事結束了麼?

其實他的傳說才剛剛開始。

(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