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千零五章 大亂(上)

這些年來甬江被譽為「銀江」,船只往來如梭,繁花似錦,但今日一片狼藉。

官兵持刀追擊,逼得汪直搶奪兩艘商船逃竄,和汪直牽扯比較深的幾個海商也膽戰心驚的跟著竄向出海口,擾的江面上亂七八糟。

對面金雞山腳的碼頭也停泊著不少商船,留守招寶村的徐碧溪帶著青壯搶奪船只,撞開攔路的商船,甚至引火焚船以便逃竄。

碼頭處也是一片大亂,被推倒的貨車、被人群擠倒踩傷的傷者,甚至還有流氓無賴趁著混亂大發橫財。

眼見這一幕,剛剛趕到的寧波推官海瑞瞠目大怒,「孫文和,你還胡攪蠻纏什麼!」

被胡應嘉攔住的孫鋌惡狠狠的瞪著王本固,轉身持劍高呼︰「听我號令,但凡制亂者,皆可殺!」

前一任寧波推官吳成器屢上戰場,頗有戰功,招來不少當年舊部,眼見如此亂局,排列成行,拔出長刀,聲聲高呼,再加上各處管事拼了命的維持,三刻鐘後,碼頭處終于平靜下來。

「僅碼頭處死傷六十七人,落水數以百計……」

「被焚毀、鑿沉船只十二艘,集市鋪子損失尚未統計完畢。」

趕來的鄭若曾面色慘白,寧波同知宋繼祖雙目赤紅,寧波府被譽為「天下第一府」,而鎮海縣也有「天下第一縣」的美譽,如今不說一片焦土,也已經人心大亂。

汪直被公認為東南實力最強的海商頭領,受招撫以來,盤踞在他身邊的商賈數以千計,又因為進獻巨木、紅薯、洋芋得封靖海伯。

這樣的人物在鎮海縣被官兵搜捕,必然對通商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很多人都想起了當年瀝港被毀,汪直東竄……難道今日重演舊事?

難道朝廷又要禁海?

在場目睹這一切的無數海商都在想這個問題,甚至他們已經給了朝廷背信棄義的定語,畢竟,官府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了。

「為何不出兵?!」

「搶奪商船逃竄出海,你卻眼睜睜的看著!」

王本固陰著臉訓斥剛剛趕到的游擊將軍楊文……後者駐地在鎮海縣東面的出海口處,依山傍海,修築炮台,但楊文第一時間在望遠鏡里看見了狼狽的汪直,果斷的約束部下,使汪直得以逃月兌。

王本固心里都嗶了狗了,好好的約談,也不知道出了什麼岔子,弄得汪直逃竄出海……接下來怎麼辦?

還在想著呢,後面一只手扒著王本固的肩膀一用力,滿頭大汗的孫鋌已經揚起了右手。

「文和,文和!」

「同舟共濟……」

胡應嘉插到兩個人之間擠開王本固,孫鋌的大巴掌險險沒扇在那廝的臉上。

「同舟共濟個屁!」孫鋌跳腳大罵,「王子民,你個禍國殃民的王八蛋!」

「汪五峰身為勛貴,誰給你的膽子搜捕?!」

「若沒有旨意,看我怎麼收拾你!」

孫鋌很確定不會有旨意搜捕汪直,為了南北消息通暢,錢家護衛在南北運河搭建消息網,驛站再快也快不過隨園。

王本固鐵青著臉往後退了幾步,像是沒听見孫鋌的辱罵聲,低頭沉思片刻後招手叫來了董一元,低低吩咐了幾句。

看著董一元派出的親兵乘船往西面去了,王本固才昂首上前,推開胡應嘉,「靖海伯復叛……」

「放屁!」孫鋌怒喝道︰「靖海伯昨日還入城飲酒,今日在徽州會館與鄉人聚飲,何來復叛!」

說著孫鋌又伸手要拔劍,這一次鄭若曾趕上來摁住了,「王御史的話倒是听不懂。」

鄭若曾心里是有數的,自己派人告知汪直去舟山避避,本意只是不希望汪直和王本固踫面,沒想到陰錯陽差弄得汪直逃竄出海,引得一片大亂。

其間緣由復雜,鄭若曾知道王本固手里是有些東西,但絕不能在這兒公布,否則坐定靖海伯汪直復叛,那就萬事俱休了。

胡應嘉也反應過來了,「子民兄,靖海伯可能是出海巡視舟山事……」

不管怎麼樣,先糊弄過去再說。

但人家王本固將前後事仔細琢磨過了,看周圍有管事、縣人、客商聚攏,突然放聲道︰「十余日前,本官巡視溫州、台州兩府,于台州府太平縣遭倭寇圍城,後敗倭擒獲倭寇頭目,此人即譚七指。」

周圍安靜下來,隨即嘰嘰喳喳的交頭接耳……譚七指在鎮海名氣不小,當年進獻巨木的海商名單中,汪直居首,後面就是毛海峰、譚七指。

也有人做恍然大悟狀,畢竟譚七指曾經是徐海舊部。

但一直沉默垂頭站在一旁的楊文猛地抬起頭,怎麼可能?!

怎麼可能是譚七指?!

那是少爺的嫡親舅父,那是宜黃譚氏子弟,那是前台州知府、浙江巡撫譚綸的堂兄!

不可能,絕不可能!

一定出了問題!

那邊王本固還在那瞎扯淡,「攻城略地非倭寇所長,東南城池被破,多為里應外合,汪直那廝常駐金雞山,卻連著幾日入城,必定是為了里應外合攻破鎮海縣城……」

這扯淡扯的……別說面色鐵青的鄭若曾、孫鋌了,就連胡應嘉都面無表情。

說這是扯淡,一點都不夸張,周圍的海商都在心里嘀咕,靖海伯復叛,還要自己親自入城為內應?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官兵搜捕汪直,後者逃竄出海,王本固公開下了這個結論,身為浙江巡按,他有這個權力,即使是浙江巡撫侯汝諒也無法干涉。

鄭若曾悄然看了眼胡應嘉,後者還是面無表情一聲不吭,沉思片刻後他拉住了要上去和王本固玩命的孫鋌。

原本只是約談,如今鬧成這個地步,實在是意外,但汪直公開被官兵搜捕,逃竄出海,都不用猜……東南海商必然大為警惕,通商事必然衰弱,商路就算不至于斷絕,也必然稅銀大減。

這個鍋,王本固不會背,更不會讓同為徐階門下的胡應嘉去背。

于是,王本固將這個鍋扔到了靖海伯汪直的頭上。

反正彈劾奏折已經入京,反正譚七指還在我手中,而你汪直在眾目睽睽之下搶奪商船逃竄出海,說你復叛,一點問題都沒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