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四十章 建城

侯濤山距離鎮海縣城很近。

近到什麼地步呢?

不超過五十米!

錢淵前世也來過寧波不少次,甚至還來過招寶山風景區,不過還真沒注意到這點,其實這也正常,後來鎮海縣老城早就被廢棄了。

一同登山的還有吳百朋、唐順之、戚繼光、戚繼美、盧斌等人,鄭若曾、沈明臣也來湊熱鬧,到最後汪直帶著十幾個手下也趕來了。

、「老船主,母子重逢,父子相見……」

「錢大人今晨說為汪某向導,總要說到做到。」汪直笑道︰「再說了,諸般事還是越快越好。」

「好好好,諸位一同登山。」

侯濤山並不高,歷史上也沒什麼出奇的地方,本地名士沈明臣略略介紹了一遍。

「因波濤洶涌,駭浪滔天,取名候濤山。」沈明臣笑道︰「不過自正德年間,因為地處出海口,商舶所經、百軫交集,又名招寶山。」

大半個時辰後,眾人已經站在侯濤山頂,錢淵向東眺望海面,向南看見甬江滾滾向東出海,向西……能看見鎮海縣城的建築。

侯濤山之前沒什麼名氣,很大原因在于,地處偏僻,而中國歷史上少有海戰,但如今,時代不同了。

鄭若曾嘆道︰「固六邑之咽喉,全浙之關鍵,為商船出入之要道也,此兵家的必爭之地!」

慣于海戰的汪直也能看出這一點,猶豫道︰「要不……換個地方?」

錢淵笑了笑,伸手點了點站在後排的盧斌,「說說看。」

盧斌猶豫了下,開口道︰「候濤山雄據海口,與金雞山對峙,為甬江之咽喉,倭賊一旦佔領候濤山,且置火炮于山頂,鎮海縣城將不攻而破。倭賊絡繹餃尾入鎮海關,官軍無力阻止。」

錢淵點點頭,「如何處置?」

「守城非據險要處不可,而據險要處非建城不可。」盧斌精神一振,「雖侯濤山頂頗為陡峭,但山頂平整,可建小城,可觀望遠近,可據險而守,可設火炮,縱敵數以十倍,亦難攻克。」

「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前一句來自于吳百朋,這幾日他頭疼于好友向胡宗憲提出的征調萬余民夫的條件,這種事胡宗憲自然是要甩給吳百朋的。

「難怪要征調……」吳百朋點頭道︰「展才早有意在侯濤山建城。」

後一句是來自于汪直,嘆于難怪錢淵提出要西洋鐵炮的要求,如果山頂設十余鐵炮,哪怕數萬海盜圍攻,怕也無計可施。

錢淵笑了笑,向南指了指一江之隔的金雞山,「再設堡于山頂,戰船布于甬江上下,三處可互為犄角。」

「可設兩門,周長兩三百丈,高兩三丈……」鄭若曾在心里估算,心里一安,笑道︰「展才,此城何名?」

錢淵轉頭再次看向盧斌,後者吶吶道︰「或可命名‘威遠城’」。

「盧子鳴雖敗于徐海之手,但仍是一時名將,只看其眼光即知。」錢淵嘆道︰「與此建城,實是迫在眉睫。」

眾人恍然大悟,嘉靖三十五年,前浙江副總兵盧鏜于嘉興府為徐海大敗,後被押送入京下獄待罪。

但在嘉靖三十三年到嘉靖三十四年,盧斌駐守寧波、紹興兩地,多有戰功,之前盧斌所言均是盧鏜當年心心所念。

「威遠城」。

這座扼甬江咽喉的小城仍然被命名為威遠城,這在盧斌看來,是好友給了個大大的面子,畢竟父親仍然待罪,但實則是錢淵的些許歉意。

蝴蝶扇動翅膀卷起風暴,這場風暴一旦起來,蝴蝶自身也難以控制……歷史上的盧鏜是抗倭三名將之一,戰功僅次于俞大猷、戚繼光,如今卻大敗下獄,再無可能名留青史。

精于軍事、海事的鄭若曾興致大發,指手畫腳布置建城諸事,突然轉頭問道︰「展才,何人主持?」

鄭若曾是知道錢淵的,他不可能親自主持建城,心目中必早有目標。

不遠處的唐順之臉色有點難看,讓自己主持通商,已經是精疲力盡,再來主持建城,那真是力有不逮。

不過錢淵早有目標,他朝著人群後一貌不驚人的文官招手道︰「侯濤山隸屬鎮海,宋知縣何以遠遠避之?」

人群分開一條道,此人緩步向前,態度不卑不亢,「在下位卑……」

「位卑未敢忘憂國。」錢淵斷然道︰「久聞宋知縣擅此,可願主持建城?」

此人頓了頓,「位卑未敢忘憂國,人手、銀兩不缺,宋某一力承當。」

「好!」錢淵揮袖道︰「人手、銀兩要多少都有,三月之內完工。」

沈明臣這時回過神來,「的確,宋知縣可當重任!」

眾人听沈明臣一番介紹,這才紛紛點頭,但鄭若曾和吳百朋心里有點打鼓。

這兩人都知道錢淵向胡宗憲提出的諸多條件,其中有銀兩供應一條……但在這兒修城要花多少銀子?

而且不可能只修城,用銀子的地方多著呢!

宋繼祖,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次年知鎮海縣事,鄞縣東三十五里有東錢湖焉,橫縮八十條里,合七十二溪之流而瀦之,溉田八萬余頃。

宋繼祖于嘉靖三十四年動工,鳩工庀材,主建東崗,當年十月竣工,工程歷時六個月。

這樣的水利工程,還是在倭寇頻頻來襲的情況下,只用了六個月就完工,宋繼祖個很有能力的實干之才,而且在京中也沒什麼背景,實在是可用之才。

年初致仕的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是寧波府鄞縣人,曾大力贊許宋繼祖之功,並為此事寫碑記。

呃,張時徹是嘉靖二年進士,徐階的同年,剛強秉直,曾任兵部侍郎,後受嚴黨排擠,又觸怒嘉靖,被連降兩級。

嘉靖三十三年,以南京兵部尚書兼浙直總督的張經被押送入京棄市,徐階舉薦同年張時徹起復,就任南京兵部尚書。

但僅過三年,嚴黨以京察大肆打壓徐階同黨,張時徹知曉難以避免,索性在嘉靖三十六年初京察之前,掛冠歸鄉……與他同列「東海三司馬」,也是徐階同年的屠大山就是前車之鑒啊。

東海三司馬還有一人就是範欽,歷史上「天一閣」的創建者。

恰逢年後紹興府遭倭亂,歸鄉的張時徹被困于山陰縣城,倭寇攻城甚急,幾近破城,錢淵率戚繼美所部百里馳援,力保山陰不失,就此和張時徹結下一份交情。

後來就是張時徹向錢淵推薦宋繼祖的……這人在歷史上一點名氣都沒有。

其實張時徹原時空是嘉靖三十四年就倒了大霉,百余真倭犯南京,被丟出來背鍋的就是時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張時徹,從這兒算,他還欠了錢淵一份人情呢。

這邊說的興高采烈,但那邊汪直眾人臉色越來越難看,這是什麼意思?

通商之地就選在侯濤山,現在山頂建城駐軍,或許還要架上火炮,這等于在海商的脖子上懸了一把刀。

這是什麼?

這是赤(luo)luo的不信任!

不過汪直的臉色很快回轉過來,是啊,信任從何談起?

汪直難以信任官府,同樣的,官府也難以信任汪直。

沒有選瀝港,而是堅持選侯濤山為通商之地,主因就是錢淵因為不信任。

只要封鎖住出海口,侯濤山立在官軍掌中。

瞥見汪直那邊眾人的神色,錢淵踱了幾步過去,噗嗤笑道︰「早就說了,今日暫且歇息,明日再登侯濤山,非不听勸,何苦來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