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34章 班師還朝

揚州,江都行宮。

舊時宮室,隨著御駕東至,已成為了大漢天子的行宮。宮殿內,劉承祐伏于案上,手執一筆,在上邊勾劃著,留守駐軍之安排,基本落于筆尖。指點江山,勾勒天下,莫過于此。

「李德明死了?」听得李少游的稟報,劉承祐略感詫異。

「正是!」李少游稟道︰「就在昨日,李璟下詔,將李德明一家,盡數斬首棄市!陛下,唐廷此舉,顯然對于此次和議,心存異樣,不可不防!」

劉承祐想了想,則擺手道︰「不必過于緊張,金陵此番,也算大敗虧輸,激進恥辱,若不讓彼輩發泄一番心胸之中的怒氣與怨言,如何了罷,接受現實?」

「只可惜啊!那李德明雖少臣節,但和議前後,為我朝奔走,也算盡心盡力。不論其德,僅數其功,不算小,朕也得承他一份情!」劉承祐嘆道︰「原料想,北撤之後,留其于金陵,也算一顆不錯的棋子!如今看來,卻是朕未考慮周全了!」

「那李德明,生不能盡臣節,死卻能引陛下之惜嘆,縱下得九泉,也是其福氣了!」李少游說道。

劉承祐問︰「一家人皆斬?」

「除一孺孫,因年紀過幼,發為官奴,其余丁口二十余人,皆斬!」李德明回答道。

輕輕地抒了口氣,劉承祐抬指吩咐道︰「派人,將他孺子接到東京,朕要賜其爵位、府邸,也算酬其功,為其保留一點香火吧!」

「是!」李少游當即應道︰「陛下仁慈!」

對于武德司而言,這並不是什麼難事。

「江南那邊,還有什麼動靜?」劉承祐問。

李少游稟道︰「時下,江南那邊,正在積極籌措第一批歲貢財貨,據報,我朝大軍逗留于淮南,仍使其君臣不安。另,李璟遭此大變,意氣消沉,又兼染病在身。唐宮中傳出消息,李璟有退位之心!」

「哦?」劉承祐來了興趣,直起了身︰「退位!李璟所立嗣,可是其弟李景遂啊!」

見天子臉上異樣,李少游當即稟道︰「確是!李景遂為嗣,然此人性情庸懦恬淡,更甚于其兄,沒有野心,早有隱退之心。而李璟長子李弘冀,個性乖張剛烈,好武用剛,此番又于常州擊敗吳越,立下戰功,沿江攻防,此人為唐軍副帥,也頗露手段,名望大漲。

原本,這當是一場奪嫡之爭,可趁機再亂其政。只可惜,以當下唐廷之形勢,李璟真欲退位,李景遂絕無機會。」

「若是讓那李弘冀上了位,這麼個激進剛烈之主,于我朝,可不是好事!」劉承祐嘴里念叨道。

「另外!」李少游又稟道︰「李璟似乎還有遷都之意!」

「呵!朕看這李璟,已成驚弓之鳥啊!」劉承祐笑了,說道︰「朕要是繼續逗留于淮南,不知道此人,還會生出多少念頭!」

「金陵朝堂情況,無論繼嗣、軍政、黨爭,事無輕重巨細,武德司得給朕盯緊了!」劉承祐嚴肅地說道。

見狀,李少游趕忙道︰「遵命!」

「陛下,合肥那邊傳來消息!」李少游退下後,張德鈞又前來稟報︰「那唐使孫晟死了!」

「嗯?」還在考慮著淮南善後處置的劉承祐又不禁詫異,問道︰「怎麼回事?」

張德鈞答道︰「回陛下,據說,是那孫晟得知兩國和約之後,大感悲憤,絕食而死。」

「哼!」輕哼了一聲,劉承祐起身踱起了步子,搖頭道︰「看吧,江淮豈無良臣,有這等臣子,那李璟竟至這等境遇,一敗涂地!」

「唐主昏昧,陛下睿智,僅沖此點,偽唐就必定不是大漢的對手!」張德鈞輕笑道。

「傳朕諭,讓合肥遣人,將孫晟尸身收殮了。此人是北人吧,開關防,送還其故鄉安葬,也不失葉落歸根!」劉承祐嘆了口氣,吩咐著。

「是!」

「對了!」劉承祐轉念一想,又道︰「那鐘謨沒有什麼狀況吧!讓人,將其給朕看護好了,朕還要接見此人。還有合肥行營,可率先開拔北歸,至淮河,與鑾駕匯合!」

江都城垣上,放眼所望,一片風和日麗,春光燦爛,城中一派安寧祥和,秩序井然,揚州百姓,似乎已然從兵禍中恢復過來了。至少市面上,仍有繁榮景象。

「煙花三月下揚州,而今雖只二月,揚州之盛,已可窺其貌!」特地招呼著趙匡胤,侍駕而游江都,劉承祐感慨道。

趙匡胤落後一個身位,隨駕在旁,說道︰「回陛下,揚州之地,物阜民豐,其富庶本就名傳天下,有‘揚一益二’之說,只需穩固秩序,撫定人心,自可復其繁榮!」

「兵爭所下之城,能這般快速恢復,卻不似你口中所言那般容易啊!」劉承祐則說道,嘴角儼然帶著笑意︰「元朗啊,此番南征,你屢番建功,給朕諸多驚喜,渦口大捷,寒夜夜襲楚州,百里援應山陽,南下突襲高郵。一樁樁,一件件,南征將帥中,如論軍功,少有能與你趙匡胤相比者。但是,你知道朕最喜者,是什麼嗎?」

不待趙匡胤搭話,劉承祐又拍著江都後實的女牆道︰「就是腳下這座城池,全城而下,保城安寧!戰爭的破壞力,朕從來清楚,能使揚州完好交與朕與朝廷,已遠超朕之期望。

朕听聞,揚州初下之時,城中生亂,差點釀成兵災。正是你反應及時,處置妥當,方才消其禍。以揚州之富,婦女無所幸,財貨無所取」

當劉承祐說道這里的時候,趙匡胤臉色微變,拱手道︰「臣萬不敢當,只是听從陛下之詔令行事!」

劉承祐微訝,旋即想到了什麼,貌似有些用錯典了,擺手道︰「听說揚州城中囚犯上千,含冤者甚多,你數日即甄別清楚,釋其良善,刑其奸惡,使民心大悅?」

「末將查點刑獄之時,悉其情況,發現囚犯之中,冤屈者有,然更多唐律嚴苛所致,故依漢律,重定其罪!」趙匡胤說道。

點了點頭,劉承祐突然道︰「看來,僅使你趙元朗統軍作戰,仍是屈才啊!翌日,出將入相,亦未可知啊!」

天子這話,既有勉勵,又有期許,趙匡胤微喜,但還是恭敬地表示謙遜。

「鑾駕還京,你隨駕侍奉,為御營部署,拱衛御帳!另,宿州團練中,揀其軍功及精壯者,充入東京禁軍!」劉承祐吩咐著,算是給趙匡胤及宿州兵恩典了。

「是!」

從劉承祐話里便可知,趙匡胤並不在留駐淮南的軍將之列。

劉承祐與趙匡胤之間的對話,有幸在隨駕之列的黨進,跟在後邊,是听得真真的。到此時,終于有些明白,當初趙匡胤為何要嚴令搶掠了。否則,今日天子,斷不會說出這番話來。

乾祐五年,二月二十,漢帝鑾駕自揚州起行,北還東京,正式班師還朝。

淮南之地,以王樸為淮東道布政使,秉揚、泰、滁、和、濠、泗、楚七州之政,升揚州為江都府,以其權江都府事。又以原沂州團練陳思讓,為淮東道都指揮使,領軍駐守。

淮西道六州,壽、廬、舒、黃、光、蘄,則從許州調前宰相竇貞固南下為布政使,又以前潁州團練司超為淮西到都指揮使。

至于海州在淮北,不在其列。留守軍隊,自奉國、小底、護聖三軍中,各抽調部卒,合計萬人,分駐要地,另以收編的唐軍為輔。

戰時暫置的懷德軍,直接被劉承祐給撤了,將士分別劃入兩道都指揮司屬下。其中將校,淮南籍者,自可放心,江南將兵,在其家小被送到北邊後,也都安心不少。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