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七年的變化

好在吳府這邊大冬天也沒啥事,這下李雨住梅子那邊,直接過了新年,到了百日,春天兩人才一起回到了康樂村。

李雨走的時候和大丫請示過,大丫也知道梅子快要生了,所以給梅子準備了好多補品,接生的事她很放心,守著醫所,也不怕出什麼意外,沒想到的是一下就生了四個。

看著小兩口一人抱著兩個孩子,她都有點傻眼了,趕緊叫人收拾出一間房子,專門給孩子住。又托人看看誰家有女乃孩子的婦人,請了兩個女乃媽,孩子還小,還是吃母乳的好。

實在吃不飽就用牛女乃頂著,這下可忙壞了大丫,梅子那個死丫頭是個工作狂,在家呆了沒兩天就走了,現在春天又到了,外頭也開始忙起來,只能大丫帶著丫頭們一起照看著,好在吳凡吳馨兩個女圭女圭已經可以走路不用抱了,不然的話,真夠大丫受的,她現在可是實實在在的保姆了。

一天到晚忙的要始,可是小塵塵樂的眼楮高興的咪了起來,在他的思想意識里,進了自己家里的娃,就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年前剛添了兩個,這一下就是四個,他有了六個兄弟妹妹,能不高興嘛,見天手里領著吳凡吳馨看這四個小女圭女圭。

「嘿,看見沒,咱家又添了弟弟妹妹,他們幾個以後不但是我的弟弟妹妹,也是你們的,听見沒,不許欺負他們,不然小心大哥揍你們」

兩個小女圭女圭也是才一歲多一點,說不成句話,听了大哥的話,只是不停的點頭,雖然大哥歷害了一點,漂亮了一點,可是大哥對他們挺好,從來不和他們爭東西,有了好吃的還會第一時間想到他們。

所以兩個娃對大哥的話,比對娘親說的話,還言听計從呢。

梅子一個月回來一趟,看看孩子,第二天就走了,李雨每天忙完了就會過來陪孩子,平時就是大丫看著,四個孩子生下來都不大,不過在大丫合理科學的喂養下,一個一個都吃的白胖白胖,當然他們誰都不知道,家里除了大人,孩子的吃食都是靈蔬,靈米等沾有靈氣的東西。

除了塵塵洗過筋脈,其它幾個只是用了一些沾靈氣的吃食,就這樣他們就比普通富戶人家的孩子長得好多了,也快多了。「靈」這個字,沾上,就會覺得有靈動,常期滋養孩子自然是不一般。

孩子多了,慢慢問題就來了,這麼多孩子,不可能大丫一直帶著,她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村里也大了,村子里的孩子也很多,現在就面臨一個教育的問題,當了女村長,不能自己也把女先生這職務也當了。

這個風越國不同于大明國,大明國那里雖然有山脈,但不是象這里,雖然不是山區,但是鎮和縣和府城的距離都遠,不象那邊的道路是直的,這里泥妹的都是彎了,說是一百里,那路有二百里差不多遠,說這個話好象有點那啥。

一句話就是孩子想上學太難,只有府城才有學堂,好多有錢的人家,都是讓孩子去府城上,寄宿在那里,窮的直接就不上了,最起碼的認字算數都不會。

如今塵塵七歲,吳凡二歲,吳馨二歲,梅子的孩子,李奕風,李奕華,李奕悅,李奕萍,快一歲了,要提早打算,養孩子不易啊。

這事她和李雨商量了一下,在宅子對面,也就是村路另一邊,那邊也是自己家的地,劃出了五畝,沿著這五畝的邊,蓋了一圈的青磚瓦房,中間的一片大的空地,做為孩子課間玩耍用,並設計了好多用木頭制作的鍛煉器材,擺放在操場中央。

這個想法李雨雙手支持,他家可是四個孩子呢,能讀書自然他心里最滿意,可是很積極,帶著銀子就找到建築班,這個建築班是這個村的老干家,一听也高興,尤其是听說是給孩子蓋學堂,主動提出,不賺一分錢,只要給工人工錢就行,其它材料全是成本價。

這事一定下來,從開建到完工,到裝修,還有配置所有設備,用了才一個月的時間,李雨特地去府城跑了一趟,出高薪聘新了一個秀才,一個舉人,來這里授課。

舉人的月薪一個月是一百兩,秀才的月薪是二十兩,一個月休息兩天,車接車送,其余時間住在學堂,為此李雨還定了一個大號門牌「育才學堂」這個是方夫子學堂的名字,被李雨拿來用了。

學堂有了,先生有了,學生嘛,目前就塵塵一個,尋了一個好天氣,放了幾掛的鞭炮,學堂就算正式開課,這事大丫暫時還沒和村里人說,為啥沒說,第一,上學是大事,她不會主動送上門,要讓他們求著她來說,有些事不能上趕著,你主動給他,跟他來求是兩碼事,最起碼最後一種,得到後會讓他們更懂得珍惜。

因為學堂的開課,村里好多戶人家都按耐不住了,他們知道這是村長請來的先生,是村長在自已家地里蓋的學堂,村長最有說話權,人家可是為人家的孩子專門請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同意自家孩子來上學。

于是紛紛找到村長家,來說這個事,都說自己的孩子也想入學,看看這學費怎麼收,收多少,能不能少收,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情找來的,他們壓根就沒敢奢望孩子可以免費上學。

因為听說村長每月給先生的月薪都高的離譜,如果是以前的日落村的村民,他們連想都不敢想,現在來了女村長後,村的名字也改了,村里人也富了,這里的環境也變了,手里有了閑錢,想讓自己家孩子的願望就更強烈了。

這兩個先生也是有意思,一開始只是沖著銀子的面子,以為這里有多麼的貧困,環境有多差,可是來了知道,這里居然就象室外桃源一樣美麗,有山,有水,有樹林,還有一望無際綠蔥蔥的糧田。

對這里不緊是面上的滿意,更是心里也滿意的不行,當听到東家開出的條件後,居然連哼都沒哼,直接答應了。在村里人一趟一趟的找來之後,大丫才松了口。

「學是可以上,只要是五歲以上都可以來學堂上學,做為村長,也可以做主,讓本村的人享受免學費的待遇,如果有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來上的話,學費減半,只收外面學堂的一半學費」

听到這麼大快人心的消息,村里人趕緊拉著自家的孩子去學堂報名,為此李雨專門為學堂請了兩個長工,長年在學堂幫忙,一個幫忙看護學生的安全,一個專門打掃燒水侍候先生。

學堂收的學費全部用于學生,對于學習好的,努力勤奮的,都會有專門獎學金,村里人好多和周圍村聯姻的人家奔走相告,紛紛來報名上學。

也因為這里有一個舉人教課,連鎮上,縣里的人都跑這兒來上學,學堂沒有住所,好多都是出錢,讓孩子借住在村里的莊戶人家,也因此為村民增加了一項收入。

舉人先生只教課業好的,其他人如果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成績上來,也可以升到舉人先生開設的課堂里。這下一個秀才先生教不過來,又請了二個,一共三個秀才,一個舉人,直到學堂課桌滿了之後,才不再招人,想上學的,只有等第二年才可以。

這七年里,富康村變化真的很大,水土不再流失,沒有了漫天黃土,周圍山丘上的樹都長的特別茂密,亂石山再也看不到亂山,全部被植貝覆蓋,有了水源澆地,黃土再也飛揚不起來。

大丫從第五年的時候就開始一點一點再次改變這里,除了護路樹,護土樹,其它的樹都閥了,然後有計劃的,整齊的種了二百畝的果樹,這二百畝分了十個品種,一個品種種了二十畝,沒有多種,是因為這里的消費跟不上。

靠近池塘的種了二十畝水稻,遠的種旱稻,其它全部都種上了玉米,紅薯,土豆,小麥等農作物,菜地只種了幾畝,夠自家就可以了。

民以食為天,只有吃飽了,農民才會想別的,吃都吃不了,整那些調料,果酒,醬肉啥的那些調味的都是扯淡。

從來到這里,就沒見過他們過什麼節日,就是在大明朝,也沒見過過什麼日子,象過端節吧,吃都吃不飽,哪來的江米包粽子,象八月十五吧,哪來的東西做月餅,哪來的物品祭月,這里的古代農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開心,才會把一年到頭省出來的錢,拿出來買一點肉。

目的也是想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只有在府城,才會有什麼廟會,燈會,這個節,那個節的,在農村,除了集市,就是鬼節,再就是年節。

都是窮惹的禍,如果不是大丫,他們這里沒準沒幾年就沙化了,不過也是就因為有了大丫,不單這里的環境有了巨變,這里的人們每家多了好多的耕地,最主要的是開了荒五年之內不用納稅,村里人在開荒第一年就有了收成,連著五年修養,已存下好多的糧食,所以村里人才一下就富裕起來。

也是從第五年起,因為朝廷鼓勵開荒,又是人少地多,所以收的稅也不多,現在目前,只有康樂村這一塊的土地高產,其他的地方還都是低產,所以這稅都是按低產來收的,加上這些低稅使得康樂村更富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