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八章 溯本究源

根本原因在哪兒、應對的措施是什麼、主謀及首惡、脅從是誰,都在他們眼前這一本奏章之中。當然雖然如今南京是太子主政,但是面對這場亂局,即使已經平息下去,都要在奏章上稱為是有了及時應對措施,而處理意見以及最後的定論,還在北京的皇帝手上。

黃淮想要借此對勛貴發動一場戰斗,就算不是為了兩位無辜死亡的侍郎,畢竟這二位的死亡讓他們所有的文官,都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覺也要為了他們的階層,為了權力斗爭角逐。

但是楊士奇卻有另外的看法︰「宗豫,這一次不行。」

在楊士奇看來,二位侍郎的死亡,不僅損了朝廷顏面,也會讓他們的家人蒙羞,讓所有的文官蒙羞。而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皇帝迫于文官的壓力,當真追究了幕後主使但是如今正是北伐要緊之時,皇帝即使知道是他們下的手,但是如今要用他們,還會追究到什麼地方去呢?

皇帝既然不會實打實的追究,那麼這些勛貴自然有了替死鬼,而無有分毫損傷。而最有可能的是,文官殺一批,因為他們的確沒有供應上糧餉。武將可能也有處罰,但是不久之後就會官復原職,因為北伐勝了,肯定要封賞的呀!這一切叫所有的文官看了,會是如何想呢?

「在高皇帝手上,文臣是犬馬,」楊士奇坐在椅子上,慢慢伸了一下腿︰「在今上手上,看樣子是文武均隆了,但是武將是共患難的手足心月復,文臣在骨子里仍然是殺了一批還有一批的草芥犬馬。」

文臣一向是供皇帝驅使之人,雖然人人都瞧不起陳瑛,但是楊士奇知道,他們其實都是陳瑛。而這一次,感到兔死狐悲的文臣自然不願變成下一個黃國光或是王勉,他們會聚合在一起,向皇帝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意願這是皇帝想要看到的嗎?

皇帝會樂意看到自己手中的玩物有了主張見識,開始反抗他嗎?當皇帝迫于文臣的壓力處決這一批勛貴的時候,恐怕也是文臣要玩完的時候。

「這些勛貴背後的靠山就是皇上本人,」楊士奇道︰「在一定程度上,動了他們,就是觸踫了皇帝。皇上之所以把文武分得很開,因為他見識到了建文帝手上,文臣的無用,甚至誤國。他同樣見識到了高皇帝因為剪除了武將,而造成的禍難。所以在皇上的心里,文臣可殺,殺多少都沒事;但是武將,卻不能輕易舉起屠刀。所以在這樣的情地下,文臣武將在皇帝的心里,永遠都是高下立分,我們將自己和武將勛貴們放在這樣一個天平上,不管給自己加多少砝碼,都永遠敵不過皇帝的偏心。」

黃淮被他說得愣住,手中的筆頭滴落了一滴大大的墨水,浸透了整頁紙張。

「士奇兄,」黃淮呆呆道︰「我們已經得罪了勛貴了,太子妃什麼打算,你也看到了,這還有回頭路嗎?」

「太子妃很快就會反應過來的,」楊士奇轉動了一下眼珠,微微吁了口氣︰「她與我們最一貫的主張是一樣的,那就是保太子。太子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是上天賜給大明的仁慈之君,我們不管犧牲誰,都要保住太子。」

與此同時,張昭華見到了陸陸續續來到春和宮的勛臣子弟們。

說是勛臣子弟,因為真正的勛臣都跟著皇帝北巡去了,留下的差不多是他們的兄弟子孫,這一幫人平素什麼德行,張昭華是有所耳聞的,如果說他們的父兄還保留著一點靖難時候的勇武之風,那麼這些人就是坐享靖難紅利的人,都是徹徹底底的紈褲子弟。

其中自然以英國公張輔的兩個親弟弟張和張為代表了,這兩個的本事才能與張輔相比,當真是天差地別,但是因為父親是河間王張玉的原因,張被封做神策衛指揮使,而張成了錦衣衛僉事。

張是鐵桿地支持漢王高煦,而張的態度就很微妙,似乎在觀望。但是謝川曾經告訴過她,張的的確確是個聰明人。

這些勛臣子弟是接到太子的諭令進宮的,但是見到的不是太子,而是太子妃。張昭華就坐在殿中的寶座上,冷冰冰地看著他們。

「三五日來鬧得這樣大的事情,」張昭華道︰「三千營嘩變,叛兵公然圍困部衙殺害官員,喧嚷鼓噪,至今未散,不知諸君知否?」

十幾位勛貴面面相覷,各有所思,張便道︰「好叫娘娘知道,臣等驚聞嘩變,坐臥不安,今日方才蒙召得見。三千營乃是皇上親軍,如此行徑,的確目無法紀,不成體統。只是兵卒因為缺餉日久,才去戶部衙門前鼓噪的,也算是情有可原。听聞娘娘已經派了人去安撫,想來不久就會息事寧人。」

張昭華看著他們一張張貌似恭敬實則叵測的臉,不由得怒火高昂。都這時候了,這些人仍然虛與委蛇,有恃無恐。

「看來是我會錯了意,現在還不是和衷同濟,共度艱危的時候?」張昭華道︰「昨夜燈火通明,我仿佛像是回到了七八年前,想來南京城也是很久沒有這樣喧嘩熱鬧了。這南京城不知道是多些熱鬧好,還是少些熱鬧好,也不知道是否是驚動了太祖陵寢?我實在是擔憂地很,一早就派了人去孝陵看看,這人也回來了,說是一切都還安好,只不過大風拔木,將孝陵里頭的幾顆公孫樹,給吹斷了。」

這話張昭華說得是半真半假,因為的確孝陵神宮監的人來報,說是南京因為季風猛烈的緣故,將陵寢內一顆公孫樹的樹根吹出了地面來,其他都無什麼大礙。

這十幾個勛貴不是傻子,等反應過來的時候,不由得暗自吸了一口冷氣,太子妃將此次的嘩變,同七年前靖難,南京遭兵燹相提並論,還提到了太祖陵寢不安,實在是無異于當頭一棒,將這些人都打得怔住了。因為如果真的牽扯出太祖神主不安來,這就是誰都討不了好的結局,勛貴們之前篤定的很多事情,就全然不作數了。

這些勛貴里頭,就算有些人之前並沒有領教張昭華的厲害,現在也約莫是知道了。空曠的大殿里頓時變得針落可聞。

張昭華看到這些人漸漸開始皺起了眉頭,神色忐忑起來,便嘆息一聲道︰「南京是國家首都,四方觀仰之所,竟然發生如此嚴重的嘩變,還在皇上北巡期間,我等留守之人,罪責難逃。現在事情既然已經發生,那只好盡力彌補。不知諸位如何處置?」

這勛貴子弟里面,便站出一個伯府公子來,道︰「娘娘明察,所謂溯本究源,事情起因乃是欠發銀糧,以致士卒積怨不堪,這不是一個三千營的作為,恐怕其他大營並駐京邊軍,都是如此想法,若是不將銀錢問題解決,只恐不久之後,陸續還有繼起者,到底各營兵眾已經搖動,形勢傾危。」

他這話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所有人都道糧餉才是癥結所在,若是想要安撫嘩變兵卒,必須要解決糧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