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一十章 求合葬(大結局)

收費章節(12點)

兩年後,大清派出的商隊終于趕了回來。去的時候是一個船隊,回來的時候卻只有兩艘主艦剩余了。不過就這兩艘主艦帶回來的財物就幾乎沒讓胤礽樂開了花。這回可真是運出去絲綢瓷器和茶葉,帶回來真金白銀和銅鐵了。

八阿哥這個負責人也十分滿意,在詢問了回來的人,知道沒回來的船只和人員並不僅是在海難中喪生,也有遇到海盜和海路上攔截的別的國家的商船以後,十阿哥一臉陰笑的對八阿哥請示道︰「八哥,弟弟這兩年訓練的水兵這會能用得上了吧?船只也造好了不少,是不是該讓男兒們出海轉轉了?」

九阿哥兩眼里金元寶具現化的看著帶回來的一箱箱財物,也跟著湊話道︰「是啊是啊,憑什麼咱們的貨就該被搶?憑什麼海路上只能那些黃毛攔截?咱們也該主動出擊了,不說把海路的控制權搶回來,就是打擊打擊猖狂的海盜也行啊」

八阿哥在廣州經營了好幾年,心也早就野了,不過他還是知道分寸的說了一句道︰「待我請示一下皇上,等皇上正式下了令,咱們也好名正言順的行事」

「那還等什麼?趕緊的吧」九十阿哥異口同聲的說道。

九阿哥更是加了句道︰「咱們那皇上二哥可不是吃得了虧的,有這兩船的好處運回去,皇上肯定第一時間應允」

果然,當胤礽收到八阿哥八百里遞來的折子以後,第一時間就下發了放權的聖旨,他不管八阿哥他們哥三兒怎麼折騰,反正把大清周邊的海域給清剿干淨就行。另外胤礽還說了,大清往西方的海路若是能暢通一下也是可以的,反正這事就交給八阿哥全權負責了,胤礽這會一邊忙著內政改革,一邊還要忙已經開打的準噶爾之戰呢

策妄阿拉布坦是個牛人,是個野心家。不過用他那一個腦袋瓜想比得上周邊所有的蒙古部族還有大清內虎視眈眈的四十三十四甚或是胤礽身邊的智囊團,那就歇了菜了

當準噶爾部消耗了一些傲氣十足的蒙古諸部的有生力量以後,胤礽終于姍姍來遲的御駕親征著解救好盟友去了。蒙古人熱淚盈盈的期盼到了大清帝王的到來,然後已經跟準噶爾部打出火氣的蒙古兒郎們一個個跟吃了大力丸一般驍勇善戰。再加上胤礽選擇出征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準噶爾部人疲馬乏、缺衣少糧的時候,于是幾乎四面夾擊月復背受敵外加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帶著老弱婦孺打仗的準噶爾部兒郎們,終于被胤礽這種無賴似的做法給擊潰了。

至于歷史上讓大清甚為困擾的西藏,不用說,淑賢好歹還隱約記得不少清穿文里有大將軍王收復西藏的事,于是西藏已經事先被胤礽派了不少八旗兵丁駐守,準噶爾部真心沒能在拉薩燒殺搶砸一番,他們糧食金銀皆不夠了

胤礽意氣風發而去,志得意滿而歸,至于已經快被攆到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吃天然冰棍的準噶爾部,他們出去就別想回來了。

這場戰爭準備了許多年,打起來卻沒用多少時間。之後胤礽又把準噶爾部的地盤分給了一些蒙古其余的部族,準噶爾部那里還是水草豐美的,所以地兒不能白給你,拿銀子換吧而戰俘也是同樣,誰的部族兒郎們損失多需要彌補,那就用銀子買戰俘吧剩下老人還差點,婦孺的所需更多,誰讓婦人能生,孩子能長呢?

如此,一場戰爭的消耗和增收也就兩兩相抵了,再加上海上貿易的得來,國庫不減反增,胤礽的名聲一時無兩。

戰事結束,緊接著就到了胤礽和四阿哥所一直關心的內政改革了。

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原來是康熙五十年時康老爺子提出來的,不過老爺子這會還沒等提出來就退位了,于是這項惠民並且能流芳千古的好政策就被胤礽提了出來。

但是永不加賦也不是沒有弊端的,最起碼大家稅收少了,能吃飽了,然後在沒有計劃生育的古代自然就可著勁的生孩子,孩子越生越多,原來還能夠一家子吃飽的糧食漸漸地也不夠了,民以食為天,吃不飽飯,自然要造反,像乾隆和他之後那麼多造反的百姓,就不能不說是有這方面原因。

當然,這點在史上就提出攤丁入畝的雍正就有辦法解決,于是在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之後,胤礽又在大清搞了幾個試點,開始實行攤丁入畝的改革。

農稅降下來,百姓們漸漸富足。接下來就是改商稅了要知道商人才是最有錢的,比地主還富裕。現代時商稅也是極高的,淑賢自然不忘提起這點。所以地位比不上農民之後,稅收也增加了,雖說商人們一時間怨聲載道,但一來他們的話語權並不高,二來胤礽也給商人們開了一些近海貿易的活路,所以有了好處的商人們,漸漸也銷聲匿跡了。

這些稅收的問題搞定後,廢除賤籍、火耗歸公等惠民政策也相繼提出,然後又有民族政策改土歸流,當然這些都是四阿哥的政治抱負,但四阿哥提出後,胤礽見這種改革對國家有好處,也就一一實行了。

先不說民族政策,只說那些惠民政策,免不了就要損害地主官僚的利益,所以這些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胤礽這些年的太子當下去,耐心上是比得了旁人的,他一點一點改變,先試點再擴充,爭取把反對聲音降到最小,如此幾年十幾年下去,總算是在弘智繼位前看到效果了。

當然,惠了民也不能忘了官,政通才能人和,若是一個皇帝沒有給你實心辦事的官員,那跟傀儡又有什麼兩樣呢?胤礽還是很愛名聲的,就是他不愛名聲,總有一幫老臣跑去跟康熙哭訴以圖壓制住胤礽侵犯他們的利益,這也要命不是?

所以胤礽也逐漸開始籠絡百官了,首先就是給當官的加工資,不是說高薪養廉麼?加了工資一來減少官員貪污事件,二來也算是收買人心了。再說如今西洋貿易越來越見成效,再加上十阿哥卯足了勁的打劫海盜,九阿哥漲紅了臉的拿大清的‘土坷垃’試圖換回國外的真金白銀,再加上八阿哥統籌能力太強,從沿海賺回的搶回的銀錢可不要太多哦還有商稅源源不斷的做後盾

有這份家底,給當官的漲漲工資真的小事一樁,胤礽做的那是底氣十足

加了工資還不止,胤礽還特別提拔了一些久不升遷但有才能的低階官員,在科舉上也尤其上心,以便多培養一些真心向著他的臣屬。

這種拉攏還是很有效的,至于那些康熙朝的老臣,听話的就接著干,不听的干脆榮養起來,你們不是不听朕的嗎?那就回家帶孩子,順便多去暢春園陪陪太上皇吧

皇帝做得越久,胤礽的手段越高超,幾年下來,這朝政就嚴嚴的把在自己手里了。

當對民對官的改革基本完成以後,胤礽的手終于伸到了大清的底子——八旗身上了。

話說在大清朝有個旗籍可真是跟現代的公務員差不多,甚至比公務員還好,出生就有糧餉拿,不用干活就有飯吃。

要不然怎麼等到晚清的時候,有那麼多提著鳥籠子沒事上街遛彎捧哏的八旗子弟呢?

可這人總是越生越多的,這會國家養得起,待一百年後、兩百年後呢?二十年就能生一個,就是一代一個,兩百年後也有十個了。更何況這會真心沒有計劃生育來著

于是察覺到這點,並且被淑賢多年來溫水煮青蛙一般教唆的忍無可忍的胤礽終于對八旗下手了。

八旗不好動,因為滿人比漢人少,若是少了八旗支持,這皇帝真心是當不下去的。所以胤礽只能用更懷柔的方法來一點點改變,先是挑了一批送到沿海給十阿哥當穿了衣服做士兵月兌了衣服是海盜的去。然後再挑一批去關內開荒地種糧食去

總有那生孩子生的太多糧餉不夠,或是太紈褲吃穿都愁的人願意去的

最後,胤礽更是干脆建了座軍官學校,本著換將不換兵的原則,多多培養能打仗的將軍,省得八旗子弟手軟的刀都提不起來。

當然,這些送去軍官學校的自然就是貴族或宗室子弟了,總不能送這些踫個皮兒都讓家長們心疼的哆嗦的紈褲們去搶劫或是開荒吧

送去當學生,將來做將軍,听著也好听不是?

就這樣其實也不能根除八旗制度的弊端,但這事只能一點點的磨,等到弘智繼位,自然又會有新的法子折騰他們,總不能讓他們光領糧不干活的。

內政外戰上基本解決之後,隨著商隊往返多次後,一些或擼來或騙來或請來的各有本事的外國人也陸續抵達大清了。別管經商還是打仗,總歸大清是跟西方建起了聯系,眼界開闊的結果自然是有利有弊的。但對歷史大勢來說,還是利大于弊

當看到胤礽私下里秘建了火器研發營,弘智見天的往外跑關心起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時候,淑賢放心的笑了。

這些年胤礽折騰出的這些事雖然淑賢沒明面上參與,但暗地里總是有她的影子的,偌大一個國家真想改變起來很難,但總是要有改變的伊始才可以。胤礽已經做了努力,弘智也能完好的繼承下去,淑賢想,只要接下來的子孫沒有太無能的,只要保持好這個勁頭,八國聯軍侵北京,日軍侵華,這類讓人痛心的事還是能避免的。

這就不枉她來大清一遭了

多年後,已做了皇太後的淑賢臨終閉眼時,握著兒子和孫兒的手說了最後兩句話︰「生同裘,死同穴額娘已等候多時了」

(全文完)(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手機網(qidian.cn)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