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喬納森•貝茨,即將畢業的哈佛應屆生,威廉影迷俱樂部的會員,哈佛及紐約LGBT會會員,CULT電影的狂熱愛好者,自詡為「威廉•布蘭德利捍衛者。」

「威廉•布蘭德利捍衛者」是某個特殊時期他在威廉忠實粉絲里發展的秘密組織代號,現在特殊時期已經過去,但是組織卻保留了下來,並在哈佛及周邊地區,以及互聯網上發展壯大——他從未為哪個好萊塢明星做過這麼多(指投入的精力而不是金錢),威廉•布蘭德利大概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因為喬納森不僅僅是威廉的影迷,更喜歡他這個人。

極少有演員在銀幕下的性格和他們扮演的角色完全一樣,所以因明星的銀幕形象而產生的喜歡總是盲目的,智商高出平均水平的喬納森•貝茨(他可是完全靠自己實力考上的哈佛)一直以來要麼只喜歡演員在某部電影里的角色,要麼只喜歡他們的臉,他還從未有過真正喜歡和崇拜的電影明星,直到遇到威廉•布蘭德利。

好吧,雖然喬納森一開始也只是淺薄的喜歡《驚聲尖叫》里的比利(這個角色真的很瘋狂很酷),和威廉•布蘭德利的臉及身材(上帝的恩造物),但當威廉•布蘭德利走進劍橋鎮,喬納森得以有機會對他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和接觸後,他發現自己真的停止不了對這個男人的著迷。

在喬納森的觀察中,威廉•布蘭德利短短二十來年的人生已經走的比很多人一輩子都精彩,上帝給了他好的出身,又給了他在命運遭到厄難急轉直下時,能夠憑借自己重回巔峰的運氣,上帝給了他無與倫比的容貌,又給了他與容貌相匹配的智慧,上帝給了他王子般的好風度好教養,又給了他金子一般的溫柔的性格……單看表面,像是城堡溫室里培養出來的完美王子,但無害的一面只是表象,深入挖掘,似乎狄更斯或大仲馬筆下的男主角一下子化成了現實。

威廉•布蘭德利身上種種閃光點合在一起形成的人格魅力已經征服了哈佛大部分對他好奇的人,但對喬納森•貝茨這種智商高愛好特殊,甚至隱隱有點反社會傾向的人來說,還遠遠不夠。

直到後來哈佛校園里發生了威廉•布蘭德利單挑鳳凰俱樂部事件,喬納森•貝茨這類非主流群體,才一下子被戳到了G點——他們就愛這種反叛氣質和反主流傾向!什麼城堡溫室里的完美王子,什麼大仲馬筆下的主角復活,這種傳統典型的英雄式人物對于他們來說都太平淡太常規,但當威廉•布蘭德利這種幾乎是走到了社會主流價值觀頂峰的人,卻突然做出打破規則和挑戰權威的驚人之舉,做出了連他們都只是想想而不敢做的事,不是和終極俱樂部們一起分享光環而是叫他們去死,這種反主流的性格魅力才真正讓人抵御不了!

正是從那時起,哈佛才真正意識到,拋開那些好電影和好萊塢明星的身份,威廉•布蘭德利這個人無疑更加有魅力,也是從那時起,威廉•布蘭德利的形象在哈佛被重鑄——不是作為一個電影明星,而是作為一名普通的哈佛學生受到廣泛追捧喜愛,校園萬人迷的稱號從這一刻起才算徹底名副其實。

喬納森•貝茨最初是通過電影喜歡上威廉•布蘭德利的,後來在哈佛,他發現自己對真人更為著迷——也可能是因為威廉後來演的電影都不對他胃口的緣故,他更偏愛的是CULT電影,越詭秘越邪門越血腥越喜歡——但是現在,喬納森•貝茨發現自己似乎找回了第一次看威廉電影時的感動。

……

喬納森•貝茨伸出手指踫了踫臉頰上濕濕的地方,舉到眼前看了看,稀奇的盯著手指上透明晶瑩的液體,是眼淚。他不知道自己居然流淚了

看電影看到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淚,對于他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體驗。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喬納森平均每周要去電影院兩到三次,家里有一整面牆的架子是專門用來存放電影DVD的,可以說他絕對飽覽了各種類型電影,但是從來沒有哪部電影能讓他在觀看過程中流淚,哪怕是《泰坦尼克號》,杰克死去,片尾曲響起的時候,電影院里超過九成的人都在哭泣,只有喬納森,他當時吮著捏過焦糖爆米花的手指想著這配樂做的真不錯,然後往嘴里又放了一大把爆米花開始咀嚼,咀嚼聲在一眾或大聲哭泣或默默擦拭眼淚的觀眾當中顯得分外突兀,記得前排一個姑娘听見聲音回過頭看,還給了他一個淚眼朦朧的詫異不解的目光,像是在奇怪這人為什麼沒有被感動,而喬納森當時朝那姑娘聳了聳肩,他就是沒有感動到哭出來那又怎麼樣?

多數影片喬納森•貝茨只需要看個開頭,就知道發展和結尾是什麼,《遇見喬•布萊克》並不是個意外,電影的劇情並未給喬納森帶去多少驚喜,但他仍然毫無預料的被擊中了心房。

不是愛情,而是死神身上那份獨一無二的孤獨觸動了他。

千百年來,死神日復一日的重復著枯燥的工作,收割生命,某一天,他突然對人間產生了好奇,于是借用一具因為車禍剛剛死去的男人的軀體,化名喬•布萊克來到人間,出現在即將死去的億萬富翁裴瑞許面前,想要感受人間的生活。

死神不知道的是,他借用的軀體曾在咖啡館中和裴瑞許的女兒蘇珊相互一見鐘情,死神在和蘇珊接觸的過程中愛上了她,蘇珊卻一直認為死神喬•布萊克就是曾和自己相遇過的青年,她甜蜜的在死神面前提起兩人咖啡館中的初遇。

當喬納森•貝茨听到銀幕上的蘇珊一臉幸福的對死神說出錯誤的話語︰「你就站在那里(咖啡館),你就是那個人。」,死神的眼神立刻變得憂傷的時候,他的心像是被只大手驟然抓緊;當他听到死神對蘇珊說「我現在愛你,我會永遠愛你」,眼神卻在講著「再見」,寒冰一樣難以融化的孤寂凝結在那眼底的時候,心髒也跟著抽疼不已;當他看到死神將咖啡館青年復活,讓青年出現在蘇珊身邊,自己卻選擇帶著在人間的回憶回歸地獄的時候,他感覺銀幕上那個逐漸遠去的死神,和曾經,不,現在的自己逐漸重合了起來。

那就是孤獨,但只是「孤獨」二字對這份情感來說也太過簡單。

死神喬•布萊克神秘,強大,擁有操縱生死的能力,又英俊,迷人,渾身散發著致命的魅力,但他從來都是孤單一人,當死神來到人間,他試圖搞清楚那些令人類著迷的情感到底是什麼,死神在人間親眼目睹了親情的偉大,又親自體驗了友情和愛情,但他最終一份情感都留不住,喬•布萊克最終還是要變成那個高高在上的神明,繼續重復千萬年來收割生命、令人類敬畏恐懼的工作。

或許這正是喬納森•貝茨會流淚的原因,死神身上那種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無法揮散的孤寂感,令他感同身受。

喬納森出生在一個物質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極其不富足的家庭里,從小到大,他就缺乏大部分人都有的正常情感體驗,相互憎恨的父母使他很少受到來自雙方的關愛,上學的時候,柔弱的外表、過好的成績和內向的性格也讓他討好不了校園里的任何一個主流圈子,以至于也沒有積存下多少友誼,至于愛情,十四歲就對父母公開出櫃並且漸漸愛上將自己打扮成各種夸張造型,甚至是扮成姑娘的喬納森,明白愛情對自己來說是更加可望不可即的東西。

孤獨,久而久之,成為了喬納森最常品味的情感之一,那種感覺常令他渾身發冷,

所以現在,當發現了喬•布萊克這樣一個也是孤獨常伴身側,最能引起他共鳴的角色,喬納森的心輕而易舉的就被擊中了,有那麼一瞬間,他感覺自己的呼吸都被奪去了,從臉頰上滑落的滾燙淚水,最能表達喬納森的真實感情,他任由眼淚肆意的流著,像是要接著這次機會將壓抑許久的感情一下子全都爆發出來似的。

許久之後,當最後一分鐘片尾曲也放完,部分觀眾已經起身開始離場,電影院的燈光馬上就要再度亮起之前,喬納森才使勁瞪大眼楮止住淚水,然後低頭擦去臉頰上的淚痕,此刻他雖然鼻子酸澀眼楮腫脹,但他卻感覺心中無比的暢快,就好像在夏天最熱的時候,去海邊度假喝上一杯冰鎮啤酒那樣痛快。

可以說,這並不是一部非常跌宕起伏的電影,雖然電影內容是很精彩,既有家族背叛也有商場激戰,但導演卻用獨特的鏡頭畫面,將整個故事以一種溫情的敘述方式娓娓道來,在某些影迷看來可能會覺得這樣的電影節奏未免太過緩慢,但換一種角度來看,這種溫情的敘述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優點,能夠讓觀眾從內到外徹底平靜起來,並且跟隨著電影去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電影從第一秒鐘到最後一秒鐘,都唯美的不可思議,像是一首小夜曲,適合一個人或兩個人安靜的品味感受,而不是一群人一起熱熱鬧鬧的看電影。不論別人怎麼說,這對喬納森•貝茨來說,都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他前所未有的堅持這點。

更別提還是威廉演的了,這簡直是百分之一千的加分項。

燈光亮了起來,音效也徹底消失,電影院里一片安靜,絕大多數觀眾都還在座位上坐著,表情看起來不是在猶豫就是在思考,像是在糾結到底是該給電影一個好評還是差評。

就在這時,喬納森•貝茨第一個站了起來,並且用力的拍動著雙手。死神喬•布萊克這個角色完美無缺,威廉的表演也完美無缺,他們帶給他那麼多的觸動和思考,他相信自己絕不是唯一一個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也不希望在這首映的大好日子里,電影院里出現對電影的大規模抨擊聲,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掌聲引起別人的共鳴。

喬納森•貝茨的鼓掌像是喚醒了許多人的思緒,觀眾們怔了一秒鐘後,情不自禁的也鼓著掌站了起來,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沒多久,全影院的觀眾都陸陸續續的站了起來,一邊鼓掌一邊小聲的和身邊的愛人朋友小聲討論著電影。

「死神等于賦稅?哈哈,這個梗也太好笑了!雖然前半部分節奏是有點慢,但後半部分可太爽了,特別是死神嚇唬董事會那群牆頭草,以及裝成IRS稅務官把壞蛋嚇的屁滾尿流的那一幕,太搞了!」

「搞笑嗎?死神對著花生醬吃個不停的畫面是挺有趣的,但是結局我倒是覺得挺悲傷的,喬愛上了蘇珊,但他們最終還是沒能擁有一個好結果,就算曾和蘇珊一見鐘情的男人復活了又怎麼樣?那又不是喬•布萊克,我真為死神感到難過。」

「這真的是死神嗎?喬雖然干著收割生命的工作,但卻比任何人都善良和孩子氣,原本裴瑞許死後會留下大大的一個爛攤子的,但是喬卻幫他保住了公司,幫他化解了和家人間的矛盾,還幫他完成了臨死前的心願,甚至還為蘇珊復活了一個男人的生命,如果地獄里的死神真的是這個樣子的話,人們就再也不用害怕自己上不了天堂了。」

「耶穌啊沒錯,威爾真是帥的讓人合不攏腿。」

通過觀察,喬納森•貝茨發現有人從這部電影里感悟了生命和愛情,有人在思考死亡與宗教,也有人和他一樣發現了永恆的孤獨感,但可以確定的是,沒幾個人討厭這部電影——太棒了,終于有一次,喬納森為自己能和絕大多數人有著相同的觀點而感到自豪。

掌聲終于結束了,沒有人再起身離場,所有觀眾都在等著媒體采訪環節結束後,能在一片擁擠中查處重圍擁有一個能和喜愛演員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喬納森•貝茨原本是極少參與這樣大眾型迷弟活動的,他通常更喜歡用與眾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威廉的喜愛,但是現在,雖然他的上半身安安穩穩的坐在座位當中,但是腳尖卻在蠢蠢欲動,似乎一等最前面那幾排討人厭的記者們散開,就能立刻沖上去搶佔一個有利位置似的。

……

電影放映結束後,是對主創人員的采訪時間。

極其有趣的是,電影放映前後媒體與演員的表情完全顛倒了過來︰放映之前,記者多是一副不懷好意等著看熱鬧的神情,影片主創們則表情緊繃提心吊膽,而放映之後,輕松愉快的笑容出現在了演員們臉上,而記者們則不是失望就是尷尬,反正大多數記者的表情都很奇怪。

要說原因麼,當然是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今天之前都對電影發表過一些不太美好的看法,有唱衰有批評也有更嚴重的抨擊,特別是在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後,很多美國媒體都在嘲笑環球和馬丁•布萊斯特,說他們︰「試圖重現《聞香識女人》的輝煌,但毫無疑問只是進行了一次拙劣的模仿。」

尤其是在威尼斯電影節舉辦期間,曾在意大利待過,並看過《遇見喬•布萊克》的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的媒體,更是從電影節結束後到今天之前,一直都在發表著和電影有關的糟糕看法,不是毫不客氣的批評電影情節拖沓節奏緩慢,就是在挖苦「整部影片最好看的就是威廉•布蘭德利的那張臉」。

《遇見喬•布萊克》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顆粒無收是事實,電影在歐洲放映的三小時版本除了收獲法國《首映》等少數媒體的贊揚外,多數影評並不好听也是事實,加上部分美國媒體或居心叵測或恨鐵不成鋼的煽風點火,電影在今天之前確實一直處于被普遍不看好的狀態。

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影片從威尼斯電影節上放映的三小時導演剪輯版本,換成如今北美公映的兩小時版本後,居然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通常來說,不是應該導演剪輯版才是最好的電影版本嗎?

不過,也是有例外的。

《紐約客》的記者立刻想到了上個月上映的,新線電影公司制作,愛德華•諾頓主演的《美國X檔案》,這也是一部導演大失水準,電影公司更換剪輯師挽救整部影片的例子——據說新線一開始是很信任導演托尼•凱耶的,並準備用導演剪輯版作為北美公映版本,但是托尼•凱耶剪出來的影片卻枯燥乏味,每一場試映會都飽受惡評,于是新線不得不找來剪輯師杰瑞•格林伯特和主演愛德華•諾頓,重新兼了個117分鐘的版本出來,最後公映版本的影片大獲成功,諾頓還得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等等,難道《遇見喬•布萊克》不像是《美國X檔案》事件的重現嗎?馬丁•布萊斯特剪出了個很糟糕的版本,環球不滿意,于是找剪輯師又剪了個新的出來,听說威廉•布蘭德利為新的版本提供了很多建議,最終公映的版本棒極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劇情。

‘最近的美國導演都怎麼了,腦袋里集體鑽進了史萊姆嗎?’現場有些尷尬的沉默著,不少記者都在心中持續哀嚎︰「上帝啊,誰能預料到這個?之前罵的太狠了,現在要怎麼收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