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長城︰誕生與失敗,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原創2016-12-20石頭姐迷影網Cinephilia

*本文有部分劇透。

《長城》海報

在我看來,《長城》的成片效果不好,在一個如張藝謀一般成熟的導演手中出現這樣的作品——即,除了保證基本的劇作結構完整外,故事細節和人物完整幾乎無從談起,這種錯誤似乎更讓觀眾不能接受。

作品的主創團隊幾乎一水兒的好萊塢班底,掛名的五位編劇全部是美國人(其中馬克斯•布魯克斯(MaxBrooks)還是《僵尸世界大戰》,2013的聯合編劇之一,似乎窺見《長城》中「饕餮群攻」的品味來源),所以故事看起來非常「美式大片」,且佔絕對數量的中國人,所有角色都呈現扁平和臉譜化,似乎就沒那麼難以理解。

(筆者覺得此處有趣的是,在白種人佔優勢的好萊塢電影中,少數人種、我們尤其覺得黃種人總是很扁平化;但換到了黃種人佔數量優勢的本片,幾乎所有黃種人(包括所有主角和契丹人)仍然很扁平,不知道這是因為︰故事主角仍然是白人?精神內核的西化?劇本情節設定的不本土?抑或後期剪掉太多人物旁枝故事所致?大概都有一些)。

但討論主創背景之于成片效果而言,就如同景甜飾演的女將軍林梅這一角色對故事完整性的傷害,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一點容後討論。

1.別有儀式感的「張式魔幻」

首先,我並不認為《長城》是「爛」片,這一個字不能以偏概全到不見本片的其他有水準之處。論故事創意,以長城抵御異獸侵略,有國(雖然無家)、有英雄,立意已起;在這個框架下,只要填入合理的情節和人物,即使沒有創意,也不會是一部難看的電影,何況片中的視效水準在「國產片」的範疇內,是絕對的加分項。

《鐘馗伏魔︰雪妖魔靈》(2015)中魔界山臊一角,這是筆者去年看到最扯的大制作國產魔幻,創作者連最基礎的神、仙、人、妖、魔、鬼、怪這種生靈的區別都沒搞懂,且特效形象如各位所見,設計風格和中國審美沒有一星半點關系。

《長城》中的怪物原型選擇了饕餮,這個做法在國產魔幻類型片模索期,我覺得是很聰明的選擇。饕餮是中國神話中的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山海經•北山經》中描述其——「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 ,是食人。」

我們在電影中見到的「饕餮」,樣貌及群體動因基本尊重這一描述︰羊身、虎齒、人爪,眼楮在腋下位置,且是被攻擊的軟肋。這種有根可循的改編,比起外型不知從哪而來的嫁接甚至抄襲,更接近「中國魔幻」的定義。當然,這個合理性只是一個前提,選擇與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長城》作品中的「饕餮」形象,盡管仍充滿了動畫感,但角色但形象和性格有來源可依。

其次是視覺效果,片中無論是饕餮的形象和動作設計,長城外的邊塞荒漠,戰爭場面中的武器、兵器、鎧甲等,都算得上精良。或許有人並不喜歡張藝謀把東西方不同的美學風格拼湊在一起,比如夜晚長城內外景的「城堡質地」,怪獸造型的卡通感(筆者真心認為西方電影人無法理解中式怪獸(其實怪和獸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是兩種生靈)的粗糲和通靈),這些明顯很西式。

以上兩張均為《長城》劇照,但卻並不屬于同一個美學風格範疇。

但與此同時,他努力把秦腔唱段融進去(也確實算得上動人),擊鼓、燃放孔明燈、霧中作戰,在這幾個片段里,能感覺導演在一眾西方主創中,力圖融入中式美學所做的嘗試。加上他一貫明艷的多色彩偏好,至少讓《長城》的標識很鮮明。

甚至,片中恢宏(但無用)的布兵走位,因為他的多種色塊(赤黃綠藍紫黑)的分布,都不是讓人生惡的,反而具備了一些儀式感(跟一般國產大片的形式感,有微妙且高階一點的區別)。

《長城》劇照,這種色塊劃分畫面,其實並不令人生厭。

以上是筆者認為《長城》不足以稱之為「爛片」的嘗試。接下來,是其劇作最大的失敗——林將軍這條角色線在篇幅上的佔比超重,且這一角色被負載了太多功能,拖垮了整個故事。

2.被壓縮的群像空間

首先我們都知道,在有限的篇幅里,每一幀畫面都意味著有取、且必有舍。《長城》時長104分鐘,在魔幻、戰爭這類電影里,算不得長(這類電影的精彩之處就是龐雜的人物線和宏大的主題,這些都必然需要時間去打造);這就意味著,《長城》需要在更緊湊的時間里,交代很多事。

電影中的第一場戰爭戲,在開場10分鐘處,而這之前,除了馬特•達蒙(MattDamon)飾演的雇佣軍一方,所有的主要角色均已出場——共有五個將軍、一個軍師(還有一個士兵彭勇(鹿 飾))。

六人依次排開的場面共有三場(如果筆者沒漏計的話),但作為主要角色之一,黃軒飾演的鹿軍將領鄧將軍,竟然從頭至尾沒有一句台詞。而筆者第一次觀看後在片尾主演之列赫然看到陳學冬的名字,卻恍然想不起他的角色,也是二度觀看才找到那個只有一句「來者何人?」且同樣草草被吃掉的人物(御林軍官)。

《長城》劇照

軍營里的所有人物之間,沒有個人生命的成長,同生共死的兄弟(妹)情,沒有人道主義關懷和人性/社會反思(「貪婪」這個罪宗在電影中,並沒有脈絡呈現,只是借劉德華飾演的軍師一角口頭交代一句),那麼這些人物都在干嘛呢?他們全部淪為了背景板

既然有「角色」,就有所謂的角色功能和特征,但《長城》從劇作結構來說,所有角色都無來因、無去所。既沒有刻畫其中任何一人的角色特征,且個人結局都收場潦草,缺乏完整的脈絡。

比如陳將軍(林更新飾)的下場是從熱氣球被饕餮叼下來,死的時候連個特寫都沒有(虧他還是所有將軍里台詞和鏡頭最多的);更遑論吳將軍(彭于晏飾)和鄧將軍了,主帥去打仗,二人直接沒有交代地留在了毫無守國價值的長城上。

這些角色沒性格、沒故事,甚至沒什麼台詞,自然也不佔電影時間,那麼時間都用來干什麼了呢?大概無論看過,或听過電影的觀眾都知道答案。是的,時間花在了景甜飾演的林將軍一角。

《長城》劇照,景甜飾演的林梅將軍。

3.沒有目標的主角

有許多「孤膽英雄」或「個人成長史」一樣,以單個角色挑大梁的作品(往最近了說,比如《血戰鋼鋸嶺》HacksawRidge,2016),能以一個(孤獨的)角色變化穿起一條完整的故事脈絡,可這一「完成任務的始終性」,顯然被《長城》模糊了,因為片中如果有一個角色能被賦予這種使命,那一定是從歐洲遠來中國的雇佣軍威廉,而不是在軍中倍受愛戴的林將軍——一個從頭到尾喧賓奪主的二號角色。

同樣的,我們以並不非常恰當卻相當「好萊塢」的《血戰鋼鋸嶺》中幾個角色為例,來看下角色功能。

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Garfield飾),男主角,性格溫順但很倔強。整個故事,就是從他建立「不殺人」這條信念,中途受到挑戰(1.同伙的阻撓、嘲笑;2.親情/愛情的不理解;3.外界環境的生死挑戰),最後堅守這個信念,且被證明他的堅持是正確的。

《血戰鋼鋸嶺》劇照

與他完成整個使命相關的人物有︰1.哥哥︰讓道斯第一次認識到自己暴力的後果;2.父親︰戰爭的受創者,暴力和家庭權力的持有者,既讓他有了對戰爭的初步印象,又加深了對暴力的抵制情緒;3.愛人多蘿西︰給予愛情,傳遞信仰和信念,讓道斯的形象更完整,且他「虛無」的堅持從情感角度出發,更具有說服力;4.戰友(態度不同,但同樣有對道斯從不理解到贊許,到依靠的轉變)︰這些角色是道斯在戰場上堅持孤軍奮戰的最大動因。

從《鋼鋸嶺》也可見,主角的使命是完成任務,而關聯性角色是促使主人公開始、及完成使命的主要因素——每個角色所持有的態度、情感、角度有限,因而其作用也就有限,但正因為有限,所以顯得合理和真實。

但《長城》中,除了同伴托瓦爾(佩德羅•帕斯卡PedroPascal飾)外,只有林將軍一人與主角威廉互動(彭勇的角色更多的是威廉對他的影響,而非反向),而他的使命是模糊不清的。

《長城》劇照,馬特•達蒙飾演的雇佣軍威廉。這一角色原本是承載劇作任務最合理的角色設定,但最後這個任務,卻讓林將軍截胡了。

如果說威廉的角色目標,是從唯利是圖的雇佣軍,到找到更高人生信仰——「信任」的孤膽英雄;抑或超越膚色差異,獲得拯救人類的使命感的話,那麼這種轉變太過一蹴而就。

既沒有戰爭給他的觸動,也沒有與當地人員互動的情感脈絡,觀眾根本找不到轉變理由;還不如說他是因為零星的好感,為了幫助林將軍成就功績而奮戰到最後。

4.蹭戲份的林將軍

那麼或許,我們能以同樣的方式,來對照《長城》中佔用大量篇幅的林將軍。

首先,如前所述,她在軍營倍受擁戴和愛護,不存在所謂「孤膽」、「蛻變」一說。她是一個保家愛國的將領,這是她唯一的行為動力和信念,而這一點幾乎從未受到挑戰(無論是如父一般的邵殿帥(張涵予飾)為救自己去世,還是見到滿庭的昏君弄臣),她對此都堅定不移、從一而終。嚴格來說,她既沒有戰友情,也沒有反對者,只有無盡的擁戴。

片中與她有、且僅有關聯的是兩個角色︰邵殿帥和威廉。前者可看作「父親」以及愛國信念的來源(盡管片中表現兩人情誼的只有一句「我教過你很多東西……」),這個角色最主要的作用是拯救林將軍(雖然此犧牲行為並沒有給她帶來任何觸動)以及將帥位傳給她,也就是更明顯的將與主角威廉互動的機會,留給了她。

《長城》劇照,圖左為張涵予飾演的邵殿帥一角;除了救林將軍和傳位,這個角色對劇作沒有任何推動力。

第二個關聯性角色為威廉,因為他是主角,以好萊塢的故事套路,必然是主角中心制;因而,他的鏡頭配額一定是有保障的。

為了使林將軍一角與之有更多的關系(因為故事線在威廉身上),前者就被賦予了大量的角色功能,以合理地圍繞主角。

比如︰翻譯(因為語言環境,她順理成章的和主角被綁在了一起)、愛情(因為是唯一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所以擔當起羸弱的感情脈絡)、主帥(掌握威廉生死,這個權力微妙地使兩人產生分歧和共同利益)。

《長城》劇照

大量的互動在兩人之間展開,而林將軍顯然才是站在關系網中間,能與所有人產生關聯的角色,威廉離開她,根本實現不了與他人互動的功能。

至此,一條主次不明的人物線,從整個故事中被挑出,在和主角「蹭關系」的目的下,霸佔了整個故事。甚至連一開場就表現出射箭神力的威廉,最後殺死獸王的使命都被(從未表現出戰斗力強的)林將軍搶了,而前者,只是順手扔了塊磁石,不明所以地結束了戰爭。

從《長城》的成片效果來看,也會讓人產生疑惑︰到底是林將軍的脈絡毀了整部電影,還是電影里原本就有「男性林立中的女性突圍」,所以需要這個喧賓奪主的女性人物,但演員演砸了而已。但是,因為女性在片中實在是個毫無「性征」可言,也無從談起性別差異,所以,大概不是電影需要角色,而真的是角色需要電影吧。

就此,《長城》誕生與失敗,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恐怖片為何恐怖

原創2017-01-06余詩涵迷影網Cinephilia

何謂恐怖片

安•雷德克里夫&史蒂芬•金

恐怖片常跟奇幻、科幻、驚悚、懸疑及神秘等等類型有共通或重復之處,而恐懼(Terror)與恐怖(Horror)有所不同--恐懼常指在可怕之事發生前,不安的期望與預測;而恐怖則是在看到可怕之事發生之後,所感到之極度不適感。

哥特小說家安•雷德克里夫(AnnRadcliffe)曾提到恐懼是種情感升華,而恐怖則像一連串的暴行;而另一名著名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King)則提到恐懼是他最推崇的驚嚇手法,若無法成功執行,他才會選擇恐怖。

恐怖片簡史

學者保羅•韋爾斯(PaulWells)在《戰栗恐怖片》()一書中提到︰「恐怖片的歷史,本質上就是二十世紀的焦慮史。」

電影先驅梅里愛的《鬧鬼城》(,1897)被視為是史上第一部恐怖片,接著在1910年代,《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及《化身博士》(,1912)兩部片皆改編自哥特式文學小說,都是宗教式符號啟發的實驗恐怖片,並為往後之恐怖類型立下原始形象與公式。

1920年代前後,德國表現主義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和《吸血鬼》利用外在的光影及圖形,表現內心的負面感受;

1920-1930年代好萊塢片廠開始制作恐怖片(如1925年的《歌劇魅影》),而美國影評與電影業界人士則在1930年前後開始使用「恐怖片」一詞,並于環球片廠發行《吸血鬼》與《科學怪人》時廣為所知民眾所知。

整個1930年代是好萊塢恐怖片的黃金時期,此時期經典代表作品如《金剛》(KingKong,1933)《畸形人》等。此後的二戰期間,恐怖片幾乎沒有新創意,只重復使用過去的觀念及原型(英國電影審查會甚至在二戰間禁止恐怖片的制作、發行及放映)。

戰後的1950年代,世界充滿冷戰、核能及認同等等焦慮,于是新的恐怖片類型出現--科幻恐怖片,有著僵尸、狼人、木乃伊及巨型昆蟲等等新型怪物,是為對科技發展的不信任與迷惑,如日本1954的《哥斯拉》便是一例。

此時期,英國拍了彩色版的《科學怪人》及《德古拉》而歐洲其他地區的恐怖片則受到了漢默制片廠大木偶劇場的影響,加進了更多的血腥及性相關元素,如意大利黃色電影和西班牙恐怖片,並直接影響到1960年代之剝削電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