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等更新,說老子。

發表人︰江南蕭蕭

發表時間︰2011-11-1016:36:51

書接上帖

老子其人,神秘莫測,生死不知其詳,首尾皆不能見。

孔子評價老子︰……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後人了解老子全靠一部《道德經》(一般是王弼編排整理的那個版本),這部作品究竟是不是老子所作,在學術界還有爭議。但是在沒有找到確鑿證據證明該書另有作者之前,我們還是認為它是老子的著作。

我們先解釋一下「道德」二字。

「道」是指本體,萬物的究竟根源和終極歸宿。即是老子所說「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它的特點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獨立于萬物之外,永不改變,循環往復地運行,永不停止。它沒有名字,老子「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所以老子之後,這個本體就有了新的稱呼︰名「大」,字「道」。老子之前,這個本體一般被稱為「天」,而且被賦予了人格意志,是老子把「天」革除了,換成了非人格化的「道」。

「德」通「得」,「得到」之意。跟儒家「德行」的「德」不是一回事。老子言「德」是指宇宙萬物從「道」中獲得的本性、稟賦,或者說,「道」賦予萬物各自的天性,就是萬物各自的「德」。老子通過「德」將「道」與人類社會及自然界聯系起來,而又保持了「道」的獨立性。

通覽全書,用兩個字概括老子的思想就是「無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就地等死,而是「隨緣而為」、「無心而為」,不刻意去做,與《金剛經》所言「無住」是一個道理︰心如明鏡,照徹內外,縴毫畢現,但又人過無影、事過無痕,內心不受半點污染,永遠如赤子嬰兒,保持「自然」(即本來的樣子)。所謂,來如春風拂面,去如碧水無波。

老子是個「覺者」(小導對這個詞是不是很敏感?笑……),看透一切世情,通曉宇宙真相。他也有一顆仁慈之心,憐憫眾生。可是他更明白,天下治、亂不可避免,眾生迷惑顛倒,非是他能拯救,所以只好騎牛出關去也。本來老子並無著作傳世,是被尹喜強烈要求後(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實在沒辦法才著述「五千言」(不然尹喜不給他辦簽證),惠澤後世。

然後出關而去,「莫知其所終」(只有東哥知道哦)。

《道德經》八十一篇,總共五次出現「自然」這個詞,都是「本來的樣子」之意。比如「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要指揮、改變萬物,而保持萬物本來的樣子;「百姓皆謂我自然」,人民都認為自己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道法自然」,「道」順從其本來的樣子,等等。

老子認為「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所以人類不要刻意作為,去改變世界,而應該順其自然。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對老子的思想有個大概的印象了,所以我說東哥寫老子寫跑偏了,當然,遮天畢竟是小說,不是學術研究,一切服從于情節,無可厚非。我寫老子也好,釋迦牟尼也好,都是因為對遮天期望很高,希望東哥能寫出更有深度、更的作品來。

言歸正傳。下面說說遮天里有關老子的描寫與《道德經》的思想不相符合之處。

一、留下八景宮傳承,還封印了青牛分身保護傳承者。老子有三寶,第一寶是「慈」,以老子的為人,怎麼會留下八景宮禍亂後人呢?人人知道那是一處寶地,不就引起紛爭了嗎?而且青牛王的分身放出來可是會殺人的。第二寶就是「儉」,就是節約之意。不論言行舉止、吃穿用度,以節約為上。哪怕是說話,能一句說清的事,絕不說第二句(所謂「希言,自然」)。如果一間茅草屋就能擋風遮雨,老子絕不會去造個磚瓦屋。老子還說,聖人和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即聖人為人處世不走極端、不奢侈、不過度。

二、青牛分身看見凰血赤金時說「當年我們尋遍天下也沒得到一粒」。可見老子曾滿天下去找凰血赤金,看到這一句,我忍不住嘆息了一聲,把老子寫俗了。《道德經》六十四章有言「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一個「不貴難得之貨」的人怎麼會去滿天下找凰血赤金?材料再珍貴終究只是外物而已,鑄成帝兵也是為了爭斗,可是老子從來不爭斗啊。

三、尹天德獲得老子的功法後戰斗力大增。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柔弱勝剛強」,並且老子的第三寶是「不敢為天下先」。老子是堅決反對爭斗的,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大慈之心,他認為萬物同出一個源頭,本該和諧安處才對,可是偏要自相殘殺,真是太可憐了(這和釋迦牟尼的想法是相同的)。所以說,老子的功法絕對不會有什麼霸氣,也不會有什麼殺傷力,所謂「貴化不貴抗」是也。我覺得《靈山》里清風的神通就很得老子的道韻,清風的修行不傷天下有靈眾生,所以天下有靈眾生也傷不了他,他能化解一切攻擊。

因此,以尹天德的為人不可能真正成為老子的傳承人。

至此暫停,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