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承平帝原本是想將駱易和柴榕檀自離隊的事不著痕跡地抹平,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件事在下面廣而告之,最後連自己的皇後駱氏都有所耳聞,並聲稱後宮姐妹甚為感慨這種有情有義的男人。言下之意他懂,是不想讓他追究。

新近重啟的錦衣衛已經正常運作,收集回來的情報就是幾乎人盡皆知。

承平帝也是無語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只能說,這事兒符合了所有女士對于男人的終極幻想,包括自家後宮那些位。

問題是公然違抗軍令如果沒有治罪,以後統帥該如何治軍?

可是人家違抗軍令後,又立下不治大功,如果不是他們整這一出釜底抽薪,直接打到明陽城,以少勝多,只怕整場戰役還有得打。

而且違抗軍令之人里還有個是他那位耿直的小舅子……

承平帝陷入了森森的矛盾之中,好在梅政還會看點眼色,觀望風向,不似有些武將直腸直肚,耿直的令人發指,一連三封奏折為駱易和柴榕請功,親自上陣證實他們打的就是個出其不意,點子雖然是他們三個想出來的,但多虧兩位將軍有勇有謀,才能立下不世之功,等等。

反正他梅政龜縮雄縣不出是計,柴榕駱易中途擅自離軍也是計,勝利之後這些都是計。

……別的他能昧著良心認,梅政確定‘有勇有謀’這詞能用來形容駱易?承平帝這時越發覺得梅政此人三朝元老,能從他太祖爺爺手里活下來,一路榮華富貴,此人圓滑的不是一般二般,那是相當之老謀深算。

不過,正中這位青年君主的下懷,他也不就追究,就坡下驢了,當即將梅政的折子拿下去給朝堂上那些官員傳閱。

「梅老將軍愛護小輩,大公無私,幾次三番上書替駱愛卿、柴愛卿請功,好似生怕朕賴了他們的軍功一樣。」承平帝狀似無奈地直搖頭︰

「秦王……掀起如此大的波瀾,幾乎令生靈涂炭,駱愛卿和柴愛卿當然少不了梅愛卿幕後運籌帷幄,多虧他們才如此快速地扭轉了局勢,使天下百姓免于戰亂之苦。如此不世之功,朕怎麼可能忘了這些功勛!」

在朝為官的除了個別大腦粗壯的武將哪有幾個不是人精的?承平帝幾個意思,誰還看不出來?

這些天京里掀出不大不小的風浪,各家後宅都傳瘋了,那位不顧一切救自家媳婦的柴榕在京里後宅中儼然成為了大英雄,大豪杰,紅的已經發紫。

現在就已經有不少姑娘提起柴榕臉上都是紅撲撲的,拿他當作偶像人物一般。

大臣們倒是私下有些耳聞柴榕和駱易是擅離職守,可是前有統帥梅政作保,後有皇帝在人前大加贊賞,如今戰勝的熱浪正濃,哪個大臣也沒有找皇帝霉頭的意思。

反正勝了。

「陛下英明!」

「陛下洪福齊天。」眾大臣紛紛歌功頌德,順勢就將駱易柴榕二人撤離職守這一茬給揭過去了,君臣一家歡。

總之勝利了,一切好說。

秦王押進京了,他所轄私兵盡皆拆開了揉碎了分散到各地軍隊之中,再掀不起任何風浪。

只不過,柴榕和駱易的處置大臣們沒有異議,對于秦王朝堂上又分成了兩派,一方支持處死秦王,另一方則要求至少圈禁至死。

承平帝也就放任這兩股勢力各自辯駁,這些本已無關大局。

秦王進了京若還能讓他掀起風浪,那他這皇帝做的也沒甚意思,不用人家來爭,他干脆利索些就拱手相讓也就完了。

好在秦王這一出還有些余波,已經有不少藩王上書主動要求削落的,而齊王便是第一個。這位借兵給秦王的事,甚至他的奏折還沒發出來,已經一邊將自己個兒嫡親的兒子送上京了。前位齊王世子去年被殺,齊王就一直沒有請封新的世子,以至于現在他連同奏折一起送上來的便是請封這位已經在路上的嫡子為世子,心心念念送上來質子就想令承平帝安心,別和他算後賬。

承平帝想想也不禁笑了,他以前之所以讓他們送世子上京,的確是想留作質子的意思,可是他都已經請旨削藩,他那位世子再上不上京的又有什麼意義?

不過,承平帝也不想再把齊王給徹底逼反了,雖說他本來也掀不起大的風浪,可是現在削藩進行中,能平順過渡便再好不過,史書上也不至留他一筆刻薄自家叔父了,索性將齊王的請求一皆準了。

而因為有齊王這位年富力強,封地富饒的王爺作榜樣,剩下的藩王也都紛紛上折子表忠心,就怕承平帝順勢摟草打兔子,直接將他們也給當秦王收拾了。尤其朝廷大軍經過的那幾家封地的藩王,紛紛上折子痛陣忠君情操,狠批秦王行大逆不道之師。

問題是承平帝和秦王相互通了氣,認可了秦王‘勤王’之說,個別藩王這馬屁就有些拍到馬腿上了。

承平帝是又好氣又好笑,這些王叔位真是拳頭不打到臉上不知道疼。

好在這、次、贏、了!

不然听這些藩王的風涼話就能把他給凍死,更不要提有些人落井下石的可能。

……

「想不到,我們叔佷二人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見面。」承平帝輕輕嘆息,做足了臉面上前將跪在下面的秦王扶起來。

秦王連日趕路,哪怕是坐在馬車里也是四處漏風,連凍,再加上吃不好睡不好,鐵人也禁不起折騰,瘦的雙頰凹下去,兩鬢變白,生生老了十余歲。

承平帝的話,他無言以對。

于公,他是人家手下敗將,于私,卻是壓在他頭上,他心心念念想弄死,取而代之的佷子。

「……只望陛下言而有信,饒我全家不死。」

兩人有默契地誰也沒提‘勤王’還是‘造反’,反正局勢已定,打嘴皮子仗毫無意義。

成王敗寇,兩人都懂。

秦王看明白了,承平帝果真是沒想要他的命至少眼下,否則陪在皇帝身邊的就是內閣幾位元老,而不是宗人令蘇成。

顯然,承平帝是以家法來治他的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