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五七章 論說奪嫡

李毓禎微眯了下眼,道︰「這個計謀的關鍵在于情報。策劃者知道姑母在長安,還知道你與姑母的關系,這倒罷了,雖說沒有公開,卻也算不得秘密;只是,慕容絕此時在千丈崖修枯禪心經卻是個秘密——除了慕容家有數幾人外,只有阿公、父親和我知曉……」

蕭琰忽然出聲︰「枯禪心經?」一個修殺戮道的修佛禪心法?

她的表情略古怪。

李毓禎道︰「正因她修的是殺戮道,最易入魔,所以才需要修枯禪心經,壓制魔性。但這枯禪心經卻不能多修,否則魔性時時被壓制,殺戮道的修煉要受到影響。唯有在殺戮的魔性難以抑制時,才會擇地靜修枯禪。」

蕭琰「哦」一聲,已經明白為何開初她沒有覺察到慕容絕的氣息,因為這種功法修煉有成時如一截枯木,除了用眼楮去看外,神識和耳朵都是察覺不到的。不過慕容絕應該還沒修煉到大成,修煉到大成時,連直覺也感覺不到危險了。

「慕容絕每次修枯禪心經是她殺性最強的時候,不得不坐禪來壓制入魔。」李毓禎緩聲道,「禪宗僧人修煉此心法只需在靜室坐枯禪,她修煉卻是必須在寒涼之地壓制殺血沸騰,才能入定,此時最忌的是血腥刺激。」

蕭琰表情已經恍然了,難怪慕容絕會突然爆發出氣機,因為坐枯禪被飄下去的濃重血腥味打破了,原本是殺性最強的時候,嗜血的殺性再也無法壓制,瞬間入魔。

「所以為了安全,她每次修枯禪的地點都是絕密,僅有少數幾人知道。——按正常來講,齊王叔是不應該知道的。」

蕭琰卻從李毓禎這話里听出些意味,似乎齊王通過「不正常」的渠道知道了這件事。

卻又不認為他是主謀。

李毓禎聲音微冷道︰「刺客使用十三匣弩,是想讓我猜疑齊王。軍器監最新式軍器外泄這種事等閑人做不了,而齊王有這個實力滲透軍器監,又是最想打擊我的人——按道理講我首先該懷疑他。可是,這個道理齊王難道會不明白?

「如果真是齊王策劃的刺殺,他出動的死士絕不會手持十三匣弩來坑自己。軍器外泄這種事不需要證據,只要符合「有能力,有動機」——阿公懷疑他夠了。

「主使者是以此來策劃。他們的計謀的確夠周密,卻錯在低估了齊王。」

她唇角挑起譏哂,「自從我被冊封為秦國公主,齊王那邊沒了動靜——至少明面上沒有動靜。暗底那些人急了,齊王如果認命不爭,他們如何挑起內亂?所以,這場刺殺不僅是針對我,也是針對齊王。確切的講,是一箭四雕。這最後一雕是齊王。只可惜,他們低估了我這位齊王叔的智謀,以為他屢屢設謀刺殺我失敗,是智謀不足。 ,這可真是想差了!不是齊王叔智謀不足,而是我太強!」

她說這話時眉毛揚起,薄涼的眼眸中揚起兩分睥睨,那份自傲的光芒能讓驕陽退卻,卻不會讓人覺得狂妄自大,而是覺得理所當然。

蕭琰霎了下眼,覺得這一剎她的光芒刺目。

李毓禎璨然而笑,容色光華耀目,臉貼近過來,「蕭悅之,你是不是看我入迷了。」

蕭琰立時覺得刺目光輝什麼的都是錯覺,沒好氣的將她臉推開,白眼她,「別跑話題。」

李毓禎瞬間臉現譏嘲,蕭琰覺得這變臉功夫好強,听她冷哂道︰「他們以為能栽齊王一個‘勾結吐蕃人,刺殺皇親’的罪名,卻不知道最大的破綻恰恰是這個‘勾結吐蕃人’。」

她忽然轉了話題,眼神肅穆的看著蕭琰道︰「我大唐立國迄今二百六十余載,歷十三任帝皇,卻只有太宗一朝出現爭儲的慘烈,蕭悅之,你可知為何?」

蕭琰有些詫異她問這話,卻也認真思量著,道︰「高祖、太宗都是以嫡長子被立為太子,而且功勛卓著,眾望所歸,其他皇子不可與爭,故太.祖、高祖兩朝都無奪嫡之爭。太宗也立嫡長為太子,但太子成年時,天下基本已平定,沒有大仗可打了,太子沒有武勛,政事上的才能也沒有冠絕諸皇子,加上性格上有缺陷,被太宗批評過幾次,讓其他皇子動了心思;而魏王、趙王、燕王、韓王這四位皇子的母家都是甲姓世家,也有奪嫡之心,遂有四王爭儲,而其他母家勢力相對弱的皇子都各附驥尾,文武官員也各分陣營,以致爭儲慘烈。」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唯一全須全尾的只有九皇子晉王,因為沒有摻和爭儲反而成了勝利者。

沈清猗論講這段史時說仁宗得位是天下掉下的餡餅,估計把他都砸懵了。太宗皇帝選他也是無奈,好歹已經十七八歲了,再往下數是不及十歲的小皇子,太宗皇帝已經老了,沒有精力去調/教一個小皇子。……而明宗上位也正是因為太宗朝的奪嫡慘烈之故。

蕭琰心里感慨一下,接著說︰「仁宗有二子三女,但兩個皇子平庸,爭儲掀不起風浪。明宗所出唯高宗一女,仁宗的兩個皇子根本無力與高宗爭儲。高宗只有世宗一女,無謂爭儲。世宗有一子一女,長子是後君嫡出,立為太子,公主是德卿所出,出身不及,且無爭位之心,也無儲位之爭。穆宗……」

蕭琰聲音頓了一下。

穆宗有七子六女,簡宗是唯一的嫡子,被立為太子,但簡宗上有德才兼備的長兄,下有沉毅任事、英銳果敢的三個成年皇弟,卻沒有出現太宗朝那樣的奪嫡之爭,這是有些奇怪。

因為簡宗處政並不出色,而且沉默寡言,上朝一日也未必會說一句話,做簡宗的言官是最氣悶的,下面諫諍再激烈,御座上那位木著臉不吭一句,似猛揮一拳頭打在空氣里,讓人憋悶得吐血;皇帝沉默寡言倒罷了,反正宰執們也能處政,關鍵是這位陛下「不務正業,專司伎巧」,一個月里有大半月待在將作監,與墨家一群匠師混在一起鼓搗造海船。而簡宗對政務的不作為和對造船的嗜好痴迷,在他還是太子時已經顯露無遺了,穆宗的宰相曾隱晦勸諫皇帝改立太子,但穆宗沒有采納,說「太子穩,可當國」。

或許是穆宗堅定的態度讓其他皇子熄了爭儲之心。

蕭琰心里這麼忖著,便道︰「穆宗自晚年起,在籌備南北大運河的計劃,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工程,但耗費國力和民力都極巨,最忌的是急于求成,否則沒準成為秦始皇修長城那樣的□□,激起民變。」

這條大運河南起杭州、北至幽州,全長五千六百余里,從穆宗末年籌備河工、定計劃,而在簡宗即位後第七年才開工,直至昭宗十九年,前後歷時二十五年,方全線貫通,動用民力八百萬余,耗費上億貫。但國家和民力都沒有疲蔽,是因為時間線拉得長,朝廷和百姓都負擔得起。

蕭琰因道︰「或許,正因簡宗痴迷造船,反而沒有其他帝王那種立不世偉業的進取之心,所以穆宗認為簡宗‘穩,可當國’,大運河交到簡宗手里,不會成為催逼民力的□□。而其他皇子正因為太有才干,太有功業心,反而被穆宗摒棄在繼承人之外。」

蕭琰說到這里,不由為穆宗的決斷佩服,立太子不是立最能干的,而是立最合適的——這個合適,是能繼承他未盡之業的。其他皇子越是爭位,越會被穆宗厭棄。儲位之爭又如何激烈呢?

李毓禎笑著微微點頭,「穆宗朝的確是你說的這個情況。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

蕭琰很好奇「原因之二」是什麼,但見李毓禎沒有立即解說的意思,便接著說簡宗。

「簡宗有四子一女,唯有昭宗是皇後嫡出……」

蕭琰說到這聲音又停了一下,簡宗朝也沒有什麼奪嫡之爭。若說是因為四個皇子非嫡出而不爭,那不太可能,大唐雖然已歷三位女帝,但在君臣心中,立儲還是首先考慮皇子的,算嫡長皇□□秀到讓所有皇子都望塵莫及。昭宗雖然優秀,但與她四位皇兄相比,差距也沒拉那麼大,還不足以讓四個皇子歇了對大位的熱切之心。

但簡宗朝……是有些奇葩的。

蕭琰的表情有些古怪,「呃」了一聲,道︰「簡宗朝……這個,不用講了吧。」

簡宗的皇子,是所有皇子中過得最淒慘的。這個淒慘,是指銀錢上的淒慘。

有哪朝的皇子會被父皇克扣吃穿用度的費用拿去造船?連成年時出宮建府都要交筆「建府費」?其他皇子都是被父皇賜這賜那,換了簡宗的兒子,是要向皇帝父親獻這獻那……簡宗在兒子們身上摳錢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而一旦成為太子,意味著要無限供養皇帝那永遠也填不滿的造船窟窿,從此更要節衣縮食,還要被皇帝踢到前面去,和宰相、戶部一干大臣斗智斗勇摳錢……想想這日子暗無天日。即使還勉強打起幾分雄心的皇子,和昭宗這位特能賺錢的皇妹一比,那比成了破銅爛鐵,在簡宗眼里是只會花錢的貨,拿什麼去爭儲?被簡宗搓磨打擊幾次後,這僅余的兩分雄心也被銀錢磨光了。

當然簡宗皇帝是奇葩,古往今來,歷代皇帝,以「會生錢」為立儲標準的,這麼一位。

李毓禎笑了一聲,道︰「簡宗朝不說了,昭宗皇帝那是‘簡在帝心’,其他皇子沒得爭。」

這個「簡在帝心」說得妙極,蕭琰撲笑一聲,繼續道︰「昭宗和世宗一樣,只有一子一女,都是後君嫡出。但皇子為嫡長,公主沒什麼好爭的。」所以昭宗朝也不存在儲位之爭。

跟著說章宗朝。

章宗是昭宗的嫡長子,這位皇帝陛下的子嗣也頗多,僅次于當今聖人。

「章宗有十七位皇子九位皇女,太子既是嫡,又是長,在身份和年輩上都佔了優勢。」但敬宗的才能並不出色,最值得稱道的,是勤奮。如果評大唐最勤政的皇帝,敬宗肯定名列第一。但勤奮對于儲君來講,只是基本的德行。母親是四妃之一的吳王和英王,無論出身還是才能,都是太子的威脅。

「……但是吳王得了眼疾,雙目失明;英王醉心武道,無心帝位︰最有實力爭儲的兩位皇子,都因各自原因沒了威脅。其他的皇子,要麼才能不夠,要麼德行有虧,沒有優秀到讓章宗認為值得付出改立太子的代價——太子算才能不夠,那也是嫡長,何況勤能補拙。章宗曾評太子‘貴在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不會為所欲為。為帝者最忌者,不是才具不夠,而是不知克制’,可見章宗信任太子。沒有了兩個最出色的皇子爭儲,其他皇子一冒頭,大概被章宗拍下去了。」

所以,章宗朝爭儲也不激烈。

章宗之後是敬宗。敬宗的太子,即當今聖人。

聖人是敬宗的嫡長子,被立為太子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在諸皇子中,聖人的才學和處政能力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讓其他皇子怎麼爭呢?何況敬宗最重規矩,立嫡長是規矩,只要太子不出大錯,這位置是穩穩的。而以聖人的聰明才智,弟弟們要算計他還差了點火候。

所以,蕭琰道︰「聖人的太子位置很穩,其他皇子爭無可爭。」

這麼一算下來,大唐傳國二百六十載,爭儲的血雨腥風只在太宗一朝出現,這真是難能可貴的。蕭琰覺得,這與其中有四位女帝很有關系。

因為女皇帝的子嗣少,儲位之爭當然少。此外,女皇帝與男皇帝在教育子女和與子女相處上有差異,比如多了一些信任,體貼;少了一些猜忌,懷疑。而這些對她們的繼承人也有相當影響的︰比如穆宗、章宗,對自己的太子信任,未必不是因母親世宗、昭宗的影響。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蕭琰覺得,大唐之前的十二位皇帝,除了仁宗沒有立儲外,其他十一位先皇,無論他們為帝的才能和政績的差異,在選擇繼承人方面,卻都有各自的睿智。

李毓禎卻說︰「這固然是歷代先皇的睿智,但其中也有規程。」

「規程?」

「擇繼位人的規程。」李毓禎道,「此謂之︰《帝則》。」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