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十一章 經濟繁榮

隨著不斷吸收四周流民,現在整個安塞縣人口已近萬。當然,以二十一世紀的標準來看,這不過是一個鄉鎮的規模罷了,但在明末,整個延安府地瘠民貧,人煙稀少,3州9縣男女合計也才不過5多萬人,萬人已算得數縣人口之和。其實安塞平日人口也不過才3萬余人罷了,這還是靠近府城,相對比較繁榮的緣故,若是北邊靠近長城一帶縣份,全縣只有2、3千戶,不到一萬人也是有的。

這許多人聚集一處,自然對安塞的政府機構造成了極大壓力。李縣令雖是自詡清流干才,愛民如子,但喜好清閑雅靜,對案牘俗務一向是避而遠之的,每日價不得不處理的大量的刑名訴訟令他頭痛不已。幸而這年代宗族力量非常強大,大量的民間糾紛宗族內部就處理了,否則光是處理李家死了一頭牛,張家丟了一頭豬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加起來就能讓他忙得吐血!

饒是如此,宗族之間,還有地域之間的矛盾沖突還是時有發生,再加上外來流民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與本地居民之間多有齟齬,本地居民當街痛罵家禽財物被流民所竊之事無日無之。盡管有吳為的安塞營在此震懾,又沒有爭搶水源這樣的誘因,大規模的動亂械斗鬧不起來,但普通案件不斷畢竟也是有傷李縣令治下清明之名。

李縣令現在對吳為頗為信任,閑談之時不禁多有抱怨。吳為既感佩李崇對他的知遇之恩,又感覺安塞的流民問題多少也跟自己月兌不了關系,于情于理都不能讓李縣令一個人坐蠟。雖然他只是一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但現代媒體發達程度豈是明末可比,各種報刊網絡信息鋪天蓋地,再加上他愛看美劇,對歐美法系那一套是心有戚戚焉,于是很自然的,陪審團制度突兀地出現在了明末的中國陝北一個小縣城中。

吳為不是學法律出身,他設計的陪審團制度是一種被大大簡化的版本。其實說來也簡單,就是讓陪審團代替縣令斷案,以避免縣令大小事務事必躬親。各大宗族族長或保甲長組成陪審團。陪審團成員輪流擔任主審官,判案結果由陪審團全體成員投票表決,少數服從多數。一切均由民間自行處置,與官府無涉。當然,當事人若是對判決不服或者所涉是重大命案之類還是如常由縣衙審理。

李縣令對吳為想出的這個辦法非常欣賞,他以他的見識將這理解為擴大化的宗族執法。本來麼,一般的案子本來就是宗族內部自行就處理了,以前就是將奸夫yin婦浸豬籠不是也沒通知官府嗎?之所以有的事還要麻煩我縣令大人就是因為超出了宗族範圍無法自行處理嘛,現在我搞這個陪審團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好了,搞了這個東西之後,有什麼事情還是你們繼續自行內部處理罷了。

只是此法雖妙,畢竟與體例不合,不能宣之于文,就如宗族判決本身也不甚符合大明律規定一般,只是大家約定俗成,官府爭一眼閉一眼罷了。因此有些地方還是需要忌諱,如陪審團的判決不能叫判決,而只能叫調解結果,這樣一來就純屬民間自行調解,與官府全然無涉了。

陪審團制度一經實行就大受歡迎,本來按照中國的傳統,到衙門告狀見官就不是什麼好事,經常出入公門的人聲名也都不佳。再加上中間師爺胥吏上下其手,往往不問黑白但問孔方,其中積弊甚多。一件小小案子,往往連累街坊也要陪審作證,小民因訴訟而破家的不知凡幾。有了陪審員制度,程序就簡化多了,而且陪審員利益關系復雜,權力分散,賄買不易,相對比較公平,不僅小民頌揚不已,而各位擔任陪審員的族長因權力增大也是紛紛擁護。李縣令既得了名聲,又減輕了壓力,對吳為不禁刮目相看,對自己的識人之明更是暗贊不已。

只是流民畢竟有幾萬之眾,其中青壯極多,要保持這麼大一個社區穩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據吳為的看法,一個地方失業青年多了就必然造成社會動蕩,就好像中國的新疆,中東的埃及、利比亞,都是因為經濟問題而導致的社會問題。因此陪審團制度只是治標,關鍵還是要發展經濟,給這些人找些事做才是真正治本的法子。

安塞營前後招募了2千多青壯,依附安塞營而生的流民亦為數不少。因為安塞環境改善,本地大戶從流民中招募耕地的人手亦不下3、4千人,在縣城中各家做工的也有近千。另外大量人手被吳為組織起來修繕水利,其中諸多材料如陶管、磚石等物均需大量人手開采燒制,也吸收了不少勞動力。而吸收流民最多的要屬開荒了,經過幾個月的開墾,可稱成效斐然。雖然種下的冬小麥是本地品種,並非後世動輒畝產幾千公斤的雜交種子,但因應用了土化肥,土農藥等諸多現代農業新技術,又加上水源問題得到解決,到明年夏天取得畝產3、4斤想來亦非難事。

吳為又命各地「日升昌」商行大量采購各種生產資料,如陝南甘肅的棉花、口外河套的羊毛和牛羊皮、山西的芒硝等物運往安塞,組織流民中的婦女紡紗織布,硝制皮裘,一來滿足自身需要,天氣漸漸轉冷,數萬流民多衣衫襤褸,冬天御寒之物缺口甚大,二來通過「日升昌」的商路可將產品銷往各地創收。陝北民間本來家家戶戶都有紡機織機,這是小農經濟的標志之一,老百姓的看家本事,連後世的陝甘寧根據地開展生產自救運動也是用的這個。

唯一可慮的是流民逃難途中,不可能隨身攜帶紡機織機,而紡紗機小巧,自制亦不為難,但織布機卻著實是小民家中的大件家當,費用不菲。既是流民,身無長物,又不欲在此安家,讓他們購買機器是不可能的,吳為索性將生產資料這部分全部承擔下來。無非就是個超級大工坊主嘛,這年頭的人還是有這點見識的。

他將流民中的木匠鐵匠組織起來日夜趕工制作紡織機械,不足部分讓商隊從各地訂制運來,又在碼頭附近搭建了幾個大型廠房用來安放織機,從流民中招募女子進廠工作。這時節陝北民風保守,不似江南般視女子在工坊做工為習以為常之事。一開始流民們對女眷拋頭露面到外做工都存有觀望之意,各類謠言也不少,待見少數做工者回來言及內情,方才打消顧慮,同意將妻女姐妹送入做工。

原來那廠區與碼頭倉庫區連為一體,管理人員都是吳大人的女僕,並無一個男子。廠區外倒是有不少安塞營的兵士負責整個廠區和倉庫區的安全保衛,但與廠區相距甚遠,且吳大人嚴令他們不得隨意進入女工區域,違者將受重責。眾流民听得如此,方才放心。

吳為引入後世的三班倒工作制,讓女工們分三班輪流上工,每班只工作4個時辰,織機晝夜運轉不停。如此一來,即保證了女工們的身體健康,又提高了工廠的生產效率,還可吸收更多富余人力,可謂一舉三得。

至于紡紗機小巧輕便,操作簡易,倒不一定非要集中在一處,同時一部分婦女也要照顧老人小孩,或要下田勞作的,或是中老年婦女不能適應工廠的高強度作業的,這些人都不能到工廠上工。吳為照顧到她們的情況,命人將紡機登記造冊後分發給她們,由她們在廠里領取羊毛或是棉花,回家紡成紗後交回廠里,按完成產品數量和質量付給報酬。交活日期也不嚴格規定,多勞多得,便于各種不同情況的家庭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處理。

而裁制衣裳被服,硝制牛羊皮裘也都建立了類似工廠,男工女工嚴格分開,中有高牆相隔,只有運送材料的車輛才能互相出入,管理人員均由吳為從手下的奴僕中選出。

隨著各項工作展開,工廠區的生產迅速走上了正軌,比吳為預想的還要快得多。

其實想想這也是極為正常之事,明末生產力雖然不如現代,但勞動人民的動手能力並不差,女子從小就是慣會紡紗織布的,個個都是熟練工,馬上就能上崗的那種。制作衣裳被服也是,古代象這些東西都是自給自足,哪家女人不會這些手藝是要被人指指點點的,只有少數富戶或者單身漢才會去買成衣。

牛羊皮的硝制也是如此,只不過以前條件不具備,民間多用草木灰和鹽硝制罷了。現在有「日升昌」從山西和口外采購來的上好芒硝,又高薪延聘高手匠人指導,硝制出來的皮貨較之從前,不僅沒有難聞的味道,而且輕薄柔軟,手感極佳,實是上乘貨色。

至于廠房建設,流民中多的就是人手,受了吳大人這許多恩惠,為吳大人干活本就是本份,再加上工錢又高,更是人人向前。一座廠房架子不過幾日就能搭建完畢,馬上就可以進人進物投入生產,比之後世效率更要高出許多。至于外牆包磚,屋頂蓋瓦諸般後續事項,邊生產邊完善就是,左右是大旱之年,絕無屋頂漏雨之虞。

廠區管理森嚴,進出都要檢查登記,不用說,這也是吳為從後世借鑒的管理方法了。其實他不知道,這年代江南的織造工坊管理只有比這更嚴格的,即使是女子也是要月兌衣檢查,當然了,檢查人員也是女子。

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武昌魚給各位作揖了!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