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四四節 嬌女牽手

顏沉魚細聲跟考拉說著一些歷史故事,北宋熙寧四年高麗與北宋恢復往來後,為避開遼的壓力經由南方明州登陸,密切聯系著高麗與北宋、南宋、遼、金、元等的政治關系。

相傳有人曾出一上聯︰「水月庵前問水月」,當時無人對出下聯。後有人登山遠眺,江天一色,觸景生情,對出「江天寺外看江天」的下聯。

水月庵前問水月;江天寺外看江天。

清代詩人言忠貞《蕪城春游曲》詩詠道︰春風十里听弦歌,好女如雲陌上過。問月橋頭問明月,不知誰個似嫦娥?

在新北門橋畔,鹽阜路街頭花園的草坪南側,橫臥一塊湖石,上面鐫刻「小苧蘿村」三字。苧蘿村原,是大美人西施的故里。借用此名,是因為這里同樣是美人窩子,加個「小」字,以示區別。這樣的稱謂結構,符合揚州人的習慣,瘦西湖、小金山,就是這麼來的。

史可法祠墓位于揚州梅花嶺西麓,史可法路南端,內建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墓。為紀念民族英雄史可法而建,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可法,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家、抗清英雄。字憲之,號道鄰。

清順治二年(1645)4月,清兵南下。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困守揚州。城破被殺,清兵屠城十日。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

清初曾建祠于大東門外,後毀圮。乾隆年間于墓西側建祠,並謚「忠正」。墓祠合稱史公祠。咸豐間毀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現存建築除遺墨廳、梅花仙館外,大部為晚清所建。

史可法紀念館的大門正對著護城河。護城河上建有一座不寬的混凝土橋。長長的實砌護欄有點象莊嚴的神道。紀念館前牆上的「史可法紀念館」幾個仿宋體大字非常奪目。

前敞式的門廳梁上方懸有「史公墓」 金字豎匾,左側是題寫的「史可法紀念館」豎牌,右側是記題寫的「廣陵琴派史料陳列館」。

紀念館門臉不大,但牆內庭院中的兩顆古銀杏樹卻高大無比,挺拔聳立。院牆上灑滿了金黃色的葉子。門口一對竹葉檳榔抱鼓石,其紋理形似竹葉。黃綠相間,唯美厚重。據傳此石形成需要億萬年,在古地質研究上價值極高,為天下罕見。

跨過高高的門檻步入門庭,兩株參天銀杏枝葉紛繁,濃郁蔽日,襯托饗堂,古雅肅穆。深秋的陽光漶漫,風兒裹挾著片片銀杏葉。如蝶飛舞,紛紛落在主廳飧堂前。

顏沉魚和考拉沿著石階路前行,進小門正面是饗堂,歇山屋面翅角飛檐,「饗堂」兩字為著名畫家陸少儼題寫。外柱是清代著名詩人張爾藎撰寫的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內柱懸朱武章撰、李亞如書的楠木楹聯︰「時局類殘棋,楊柳城邊懸落日;衣冠復古處,梅花冷艷伴孤忠」。

走進饗堂,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

饗堂正中供奉一尊史可法朝服干漆夾貯坐像。史公頭戴烏紗,一襲紅袍,正襟危坐,氣宇軒昂,目光矍鑠,一派英烈之氣。神情凝重。目光遠眺,憂國憂民之情,動人魂魄。

遙想明末朱由崧弘光小朝廷,皇帝昏聵,文恬武嬉。奸佞當道。史公滿腔報國之情,卻郁郁不得志。被排擠回揚途中,站在燕子磯頭,悲憂苦恨交加。

抵達揚州後,他獨力支撐危局、寡不敵眾,拒不降敵。面對多鐸三番五次威逼利誘,不為所動。他擲地有聲的說「我乃大明重臣,豈能苟且偷生,作萬古罪人!願速死,從先帝于地下!」最後被惱羞成怒的多鐸所殺的情景。可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血染梅花魂亦香。

史公像後兩側分立,一架雲紋形梅花罩格和一架雲朵形屏罩,相得益彰。展現了維揚雕刻技藝的高絕,其造型流暢古雅,圖案精巧細致。其秀美之氣極好地襯托了史公的浩然之態。

雲紋形落地梅花罩,枝干蒼勁,梅花滿樹,加之史公像後的一塊漢白玉碑石襯托,好似月下的梅花叢中端坐著史公。塑像兩側是郭沫若先生題寫對聯「騎鶴樓下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

饗堂西壁牆上瓖嵌一塊揚州政府撰寫的《史公可法四百年誕辰祭文》碑

東壁牆上瓖嵌一塊史河法義子史德威《家祭文》碑,讀來感人至深。

饗堂內的玻璃拒中陳列著史可法的遺物,還有《史氏揚州城東支譜》,以及《史忠正公遺炮圖》等,還有300多年來出版的紀念和介紹史可法的書籍。從史可法衣冠冢內發現的玉帶片等遺物,一並在櫥窗內展現在游人面前。

從饗堂後門步出,後面是史可法墓園。粉牆黛瓦,三堂墓門,一對小巧的石獅,顯得莊嚴肅穆,據說是宋代遺物。門楣上刻有隸書「史忠正公墓」五個大字。女貞子掛滿枝頭,筆竹瘦約堅勁,數株梅花結滿寒枝,含苞待放。

旁邊一塊牌子上介紹︰此史可法衣冠冢,史公殉難後,義子副將史德威尋遍揚州,未得史公遺骸。遂依公遺願于順治三年(1646年)清明節,葬史公衣冠于城外梅花嶺下。

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衣冠冢兩旁是矮牆,墓台下的兩株銀杏之間,豎著青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青冢上遍植茜草,又名忠臣草。

從衣冠冢向東,墓園旁邊有一座月洞門,門上瓖有「梅花嶺」三字,走進洞門。里面是一座低矮的土山

土山是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揚州太守吳秀疏浚古城河,將挖出的淤泥堆積成嶺。嶺上遍植梅花,每到深冬和早春季節,梅花凌寒獨放,清香四溢,故名梅花嶺。當初史可法抗清泣血誓師也曾在此嶺。

門外是著名的梅花嶺土阜。太湖石圍繞的山坡上遍植臘梅,嶺上嶺下遍植著春梅、臘梅和冬梅。嶺南一池碧水,假山堆疊,園林雖小,意趣盎然。四周春梅、白玉蘭、廣玉蘭、桂花、瓊花、天竹、芍藥等花木,點綴其間。

臨池平台上有半亭「梅觀」 依牆而建,亭柱上有楹聯一幅,上書︰「千朵梅花滿池水,一彎明月半亭風」。

史可法原想以身殉國後。葬于旁。後因明朝已亡,歸葬明孝陵的願望無法實現,史德威等便將其衣冠葬于揚州城外梅花嶺梅花嶺具有代表性的樹種和花卉有銀杏、梅花、白玉蘭、廣玉蘭、桂花、瓊花、天竹、芍藥花等,其中銀杏和瓊花作為揚州的市樹、市花。

館內現生長古銀杏樹有300多年的歷史,有揚州最大的一顆古臘梅樹,梅花嶺是揚州重要的人文景觀。

沿池旁曲廊走去,來到嶺東的梅花仙館,門前懸有沈鵬書楹聯︰萬代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長存。館前立有一太湖石。竅穴千百,亭亭玉立。名曰︰南國遺石。

梅花館後有一碑亭,陳列著一塊「三絕碑」,三絕碑原在市區古禪智寺(今上方寺)內,寺已不存,現揚州博物館收藏。原碑為唐代鐫刻,早毀。現碑為明代寺僧本初重刻。碑高155厘米。寬73厘米,上刻吳道子畫寶志公像、顏真卿書、李太白贊,因稱‘三絕‘。碑下題跋為明人所刻。碑額上刻隸書‘三絕碑‘三字。

碑亭之西是晴雪軒,又稱遺墨亭,廳前是揚州最大的一顆古臘梅樹。迄今200余年,依然風骨錚錚,相伴忠魂。楹柱上掛史公自撰的聯句︰「斗酒縱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

正中牆壁上嵌著史公手跡石刻三塊,一塊是史公臨難家書,另兩塊是史公復清攝政王多爾袞書,充分展示了史可法為了國家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廳前一株二百余年的古臘梅,是揚州最古的臘梅。梅開清芬,象征英烈的鐵骨忠心。

廳內有數幅書畫作品,多以梅與鶴為題材。其中史可法書法對聯︰「自學古賢臨靜節,唯應野鶴識高情。」筆走龍蛇,氣韻生動。「千里遇師從枕席,一生報國托文章。」 筆力遒勁、豪放激越。

傳此聯是史可法目睹恩師左光斗被閹黨迫害,不畏強暴,誓死如歸的壯舉後所作自勉聯。史公書**力的深厚,所謂字如其人,史公的高雅節操和剛正秉性在字里行間也有跡可循。

廳內壁上嵌有史公「復睿親王多爾袞書」和遺書、小像及其墨跡石刻共8方,並陳列有史公手跡和拓片。梅花嶺下建有一座碑廊,碑廊里嵌入16方當代名人紀念史可法的手跡石刻,向世人昭示著揚州城歷史上最壯烈的篇章。

其中有蔡廷鍇將軍題寫的「率孤軍守孤城,臨難不苟,寧死不屈。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永遠是後代學習的榜樣。

有邵力子先生題寫的「巨星臨叔世,大節歷艱關。久抱師門慟,難回國步孱。蕪城刑白馬,梅嶺瘞玄冠。異代昭忠烈,長輝一片丹。」

郁達夫題寫的「三百年來土一丘,史公遺柰(音奈,落葉小喬木,隻果樹砧木。此處意為繼承史公遺志的人)滿揚州。三分明月千行淚,並作梅花嶺下秋。」

劉海粟的題詞是︰精神萬古,氣節千載。賀敬之所題︰史可法、人可法、書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別具深意,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他一木擎天,力挽狂瀾。

張愛萍題︰碧血染梅香而在園中祠堂碑廊中,清人所繪四幀梅花屏條石刻,瘦骨寒梅,呈孤絕之態,四季常開不敗。那方「褒慰忠魂」十米長卷碑,是在史公就義後,跨越130年時空,乾隆皇帝激賞史可法忠義,親筆御題所刻。(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