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卷 游龍舞 第十一卷 定風波 第五百五十四章 血親(下)

同樣是宮妃,宜妃這邊卻是沒有德妃的安穩性子。

回到住處,她卻是坐也坐不安穩,只覺得百爪撓心一般。她生性好強,如今在後宮之中,不僅同德妃同掌宮務,而且還因太後的偏寵,隱隱有蓋過德妃一頭的意思。

每逢後宮大典,宜妃的位置都在德妃位置之上,僅次于貴妃佟佳氏。

雖說當年佷子貴山與曹的爭執,在康熙訓誡後,她這邊也熄了動靜,不過畢竟是女人心性,沒有男人豁達,這點不痛快始終在心里記得,過了六七年,也沒有忘了。

好好的一個人,成了瘸子不說,前程也斷送了。這不是打她們郭絡羅家的臉面麼?

因這個,哥哥嫂子在她面前沒少訴說委屈。

加上九阿哥過來嘮叨幾次,使得她心中對曹家之人越發厭惡。

換做是其他了不得的權貴也罷了,一個包衣奴才竟還這般囂張,如何不讓人膩歪?

這次內務府使嬤嬤去曹家照看之事,便是她在太後面前「拉家常」說起的。不外乎,想給曹家上點眼藥,報一報佷子受辱之仇。

原還想要看看笑話,沒想到卻是變故迭起。

她康熙十五年入宮,德妃康熙十四年,兩人入宮的時間相仿。在差不多的時間里,兩人先後生下了三位皇子阿哥,可謂是當時宮里風頭最勁的兩位宮妃。

不過,到底身份不同。

德妃當年入宮時,是以正黃旗包衣之女的身份,「小選」進宮的。就算其娘家兄弟現下抬到了正黃旗,但是還有半數族人轉了瓖藍旗包衣。

就算她康熙十七年當年生下四阿哥,也還是個沒名沒號的宮人。還是四阿哥的養母,時為貴妃孝懿皇後不忍。才在次年封了個嬪。

宜妃卻是上三旗秀女。又是出自滿洲大戶郭絡羅氏,進宮次年便直接封了「嬪」。

另外,宜妃性子爽利活潑。容貌也比德妃艷麗,真所謂是寵冠一時。德妃卻是個悶葫蘆的性子。只因行事規矩,頗受兩宮太後的器中。

宜妃當時年輕張揚,心里只想著爭寵,在後宮中正與其他幾位嬪妃斗得歡。對于那些陳芝麻、爛谷子地宮中舊事,並沒有放在心上。

想著李氏看著三十許人地容貌。微微凸起的小月復,宜妃牽了牽嘴角。心里卻是酸酸的。

雖然也听到太後說了「五姑母」,但是宜妃卻沒有想到固倫淑慧長公主身上。

固倫淑慧長公主嫁了兩著,都是蒙古王公,就算是生下女兒,也不會流落到南邊去。

況且,蒙古人長相有異,骨架大,顴骨高,單眼皮地多。這李氏身量雖說不矮,但是瞧著眉目之間。與蒙古人又有不同。

不過想著太後的失態。再想想康熙剛才地異樣,宜妃心中隱隱地有些怪誕的念頭。

她想了想。喚人道︰「去,請端嬪過來!就說本宮說的,這邊新賜了櫻桃,請她來吃酒解悶!」

少一時,內侍便引著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婦進來。

見了宜妃,那老婦俯子行禮。

她就是方才康熙十六年同宜妃一道冊封為嬪的端嬪董氏。比宜妃大十多歲,是最早進宮地妃嬪之一,早年生過一位皇女,卻是沒有站住。

她位份雖不低,但是因不受寵,在後宮中很是不打眼。

她身邊沒有親生子女,養子十一阿哥搬到阿哥所幾年後也夭折了。

宜妃是十一阿哥生母,因這個緣故,對于端嬪也有所照拂。

如今,端嬪已經年過花甲,還是沾了宜妃的光,得以在這邊園子榮養。

宜妃見她行禮,伸出胳膊虛扶,笑著說道︰「老姐姐,快快起來,還要本宮扶你不成?這日頭見熱,左右也無事,便請姐姐過來吃酒。[]\」

說話間,宮女早已得了吩咐,將鮮果蜜餞,爽口小菜擺上,還送了兩壺酒。宜妃吩咐宮女將端嬪攙到炕邊坐了,笑著說道︰「姐姐平日就愛這一口,今兒本宮也發發善心,陪姐姐吃兩盅。」

端嬪頗為意外,看看滿桌子瓜果酒菜,又看看宜妃,掏出帕子來,卻是「嗚嗚」地哭了起來。

宜妃心里雖是不耐,但是為著哄她說話,便只有忍著性子。

她親自端了酒壺,給端嬪滿上酒,道︰「我地老姐姐呦,這是哪一出?這青天白日的,哭啥啊?又是哪個不長眼的欺負了你不成,跟我說,看我不揭了他的皮!」

端嬪一邊模了淚,一邊說道︰「再過半個月,就是端午了,端午過後就是十一阿哥的生祭,這轉眼都去了二十年。要是十一阿哥還在,如今怕是兒子都要娶媳婦了。」

畢竟是自己個兒身上掉下來的肉,听提及夭折的三子,宜妃心里也有些難受,將酒盅送到端嬪手中,道︰「老姐姐,還提這個做什麼,讓人跟著難受?你放心,五阿哥那邊有太後,本宮不好做主,小九那邊五個兒子,往後挑一個給你做孫子,姐姐百年後總讓姐姐能吃上香火供奉就是。」

五阿哥自幼養在太後宮,大了後也是多親近那邊。

太後對自己拉扯大的這個孫子也是格外寵愛,從孫子到重孫子的事老人家都要張羅張羅。所以,宜妃這個生母,才說做不得五阿哥的主。

「這話當真?」端嬪卻是有些不敢相信。

老人家在宮里大半輩子,多是孤零零地,如今晚景淒涼,看到別人有子有孫,也是打心眼里羨慕。

听了宜妃這一句,如何不讓人意外與期待。

宜妃卻是不著急回話,看了看那酒盅,笑著說道︰「姐姐先吃三盅。\本宮再說這真啊假地!」

端嬪本就嗜酒。听了宜妃這句話,立時干了一盅,也不等別人給倒。一手酒壺,一手酒盅。自斟自飲,又連著喝了兩盅……

酒過半酣,端嬪的舌頭已經是直了,絮絮叨叨地說個沒完。

宜妃揮揮手,打發屋子里服侍地人下去。給端嬪夾了口菜道︰「老姐姐,你是在萬歲爺大婚前進宮的。見識過元後娘娘的尊榮。都說萬歲爺心里對這位娘娘最是情重,我卻是進宮晚了,沒有得見娘娘。」說話中,帶著幾分惋惜︰「元後娘娘薨前,後宮子息不繁,想來這也是萬歲爺專寵中宮所致。」

後邊這一句,卻是爭著眼楮說瞎話了。

康熙元後孝誠皇後是康熙十三年誕下二阿哥後薨的,但是後宮中已經生了五、六個皇子,三、四位皇女,只是多夭折。站下地少。沒有序齒罷了。宜妃心里尋思地,是會不會因當年元後嫉妒。無法容人,所以萬歲爺才將懷孕的宮人送出宮去,請固倫淑慧長公主照顧。

固倫淑慧長公主康熙初年就成了寡婦,太皇太後憐惜,多次接了她回京小住,沒幾年就定居京城。

這個曹寅之妻李氏,不僅太後看著有幾分眼熟,就連宜妃瞧著也是有些眼熟的,覺得她影影綽綽地,有些像榮妃所出的固倫榮憲公主。

固倫榮憲公主是諸位皇女,相貌最肖似萬歲爺之人,因此格外得萬歲爺寵愛。

李氏,莫非是流落在民間地皇家血脈?

提起陳年舊事,端嬪的神色有些迷離,待听到最後一句,卻是擺擺手,道︰「這句話,卻是好笑,想必皇後娘娘在地下听了,也要覺得委屈。」

「哦?」宜妃又給端嬪滿了一杯酒,道︰「莫非這位元後娘娘真如萬歲爺稱贊的那般,最是賢惠?」

「不賢惠又如何,不過是個擺設罷了!她也不好過,戰戰兢兢的,就怕那個位置坐不牢!」端嬪帶著幾分感觸道︰「萬歲爺……是有兩年沒有掀牌子,卻不是為了皇後娘娘。說起來,我還要感激皇後娘娘,要不是娘娘使人安排,萬歲爺也想不起我這個人來。就是那一次,我懷了二格格,到底是偷來的,不到兩生日就沒了……」說到最後,又是「嗚嗚」地哭起來。

宜妃听了這話,卻是同自己個兒心中所想地對上,按捺住歡喜,勸酒道︰「姐姐喝酒,人生百年,就是一轉眼的功夫,不過是命罷了。」

端嬪又喝了一盅酒,道︰「可不是命麼,長得再好又如何,受皇帝專寵又如何,還不是逃不過命數,說沒就沒了。在宮里待了十來年,連個正經名分也沒熬上,還是萬歲爺念舊情追封地。听說原是要效先皇舊事,追封為後,到底被兩宮太後攔下,只得了個妃號葬了。因這個,皇後感念兩宮太後的情分,好生地孝敬了幾年,她卻也是個福薄的……」

宜妃听得有些迷糊,既是宮眷所出,那李氏為何在宮外長大?

娘家是包衣李家,婆家是包衣曹家,都是皇上心月復。加上這些年,皇上對曹家的偏護,要說這其中有門道也說得清。

端嬪已經探過脖子,神秘兮兮嘀咕道︰「有些話,卻是連做夢也不敢說的,你曉得是什麼麼?」

宜妃搖了搖頭,露出幾分好奇來︰「是什麼?到底姐姐年長,是見了市面的。」

端嬪用手捂了嘴,面上露出幾分驚恐之色,道︰「不能說,不能說,當年殉葬的宮人沒有一百,也有幾十。這可了不得,是要人性命的。」宜妃見她如此,收起好奇之色,轉了其他話題。

端嬪醉得迷糊,見宜妃不問,反而有些憋不住,小聲道︰「我同你說,你可千萬別告訴旁人去!這是說不得的事兒。」

宜妃點點頭,就听端嬪壓低了音量說道︰「那位不是病故的,听說是皇後動了手腳.她心里害怕,那位是蒙古貴女,又有兩宮太後與皇上地寵愛。雖是在宮里待年,原是要封後地,因皇上年幼。輔臣權重。這才納了赫舍里與鈕祜祿家的姑娘為後妃。待到鰲拜倒台,皇上親政,這後宮也就成了擺設。那位卻是連皇貴妃都不稀罕。請太皇太後給指了親事。這懿旨都發出去,到底沒有嫁出宮。後來。卻是就沒了……過後有流言出來,太皇太後震怒,擊斃了百十來個宮人,才將事情壓下來,其中還有個嬪……」

宜妃已經是听得目瞪口呆。端嬪卻仍是喋喋不休,道︰「愛新覺羅家出情種。先頭地老老皇爺與老皇爺,都是如此。皇上也不外如是,可憐皇後卻是背負了虛名,倒是相敬如賓,實不像是夫妻。」

宜妃听著,卻是有些不信了,道︰「怎麼會如此?要不是夫妻情深,皇上也不會偏疼二阿哥,早早地立了太子不說,還親自教導。這又怎麼話說……「這卻是不曉得了。有說是皇上想要親征,所以立下儲君以防萬一;還有說太皇太後主張要回駐滿洲。留下太子這這邊監國;還有說是皇上對皇後之死心存愧疚就是那位蒙古貴女,听說拒絕做宮妃後,被太皇太後收為養女,這名分卻是高了皇上一輩了……皇上卻也是不顧及這個,到底最後追封了一個妃號……」端嬪大著舌頭說道。

直到听到這一句,宜妃才算是同那句「五姑母」對上。

太皇太後生了三位公主,受了個南蠻子義女孔四貞,再加上這位蒙古貴女,可不正是行五?

宜妃心中暗喜,卻也是疑惑不解。

即便早年顧忌皇後,但是皇後薨了多年,要是李氏真是皇家血脈,兩宮太後與皇上怎麼能容熱她流落民間?

端嬪接下嘟噥出來的一句話,卻是使得她險些魂飛魄散︰「這話一天一個樣,誰又說得清呢?上面要禁,哪里禁得住?尤其是後來地大動干戈,弄得人心惶惶,更是出來不少謠言……那話傳地可邪乎了,那位貴女是孝獻皇後薨後進宮的,有說是要做老皇爺妃子的,也有說是老皇爺因孝獻皇後思子哀逝,不忍心再看著母女相離,才將那位送到太皇太後身旁地。照這個說法,那豈是蒙古貴女,那就是正經的天家地金枝玉葉……」宜妃只覺得眼前發黑,想起方才康熙那冷冽的目光,不由地身子發抖。

端嬪醉倒在桌子上,已經是鼾聲漸起……

少一時,端嬪已經被宮人送回去安置。

宜妃坐了許久,方使喚了心月復內侍,道︰「端主兒上了年歲,身子不見好啊,怕是要老了。等過些日子,本宮隨皇上避暑,你就留下園子這頭,照看照看……」刻,李氏與初瑜等人已經跪下恭迎。

康熙看了眼王嬪,見她臉上並無異樣,點了點頭,道︰「朕不過是來看看,話幾句家常,都平身吧……」

他落座,又指了指旁邊的椅子,叫王嬪與李氏也坐。

李氏並不是第一次陛見,早年康熙數次南巡,都是以江寧織造府為行宮,還曾多次親自到曹家內宅,探看曹孫氏老太君。

對于李氏,康熙態度也向來溫煦,問起老太君起居與孩子們課業。

繞是如此,李氏也不好托大,連聲堅辭。

還是王嬪托了她的胳膊,拉她坐了,笑著說道︰「曉得表姐您是懂禮地,不過如今是重身子,又是皇上體恤,坐下又何妨?」

說到這里,王嬪看向康熙,笑著說︰「皇上,還有個好消息要告知您呢,十六媳婦又有了,阿彌陀佛,求著佛祖保佑,這次給皇上添個大胖孫子。」

康熙聞言,臉上露出慈愛來,點了點頭,道︰「確是好消息,傳朕的話,叫內務府那邊將年前黑龍江進地老參挑幾斤送到阿哥所那邊……」說到這里,又看了坐在王嬪下首的李氏一眼,道︰「再預備一份,送到曹寅府上。」

少不得大家伙再次謝恩,康熙看著眼前諸位雖是守著規矩,但是待自己恭敬有余,親熱不足,到底心中有些淒涼。

他抬起頭,看著初瑜道︰「曹那小子在家里如何?瞧著他在外頭規規矩矩的,裝得甚是老實,在家里有沒有胡鬧?」

這話听著像是責備,又像是寵溺,初瑜安下心來,稍加權衡後,小聲說道︰「皇阿瑪,額駙心地仁善,在家中帶下人也甚是寬厚。別的還好,只是提及公公婆婆時,盼著二老能健康百歲,使得我們做兒女的能多盡孝心。說到皇瑪法的時候,他心里卻是愧疚,生怕有做不到位的地方,辜負皇瑪法的器重。使得皇瑪法失望。」

初瑜倒是沒有說謊,曹卻是在妻子面前嘮叨過類似的話,但是卻不是這樣說法。

曹是戲稱,自己個兒如今是老黃牛,要是自己個兒做不好差事,惹惱了皇上,被革了頂戴,那全家就回南邊種田去,做個大地主、富家翁。他還問初瑜,樂意不樂意做個地主婆,腦袋上裹個模額,房前屋後的哄幾個小孫子。

這其中,卻是對京城人事地厭倦與對逍遙自在地惦記。

初瑜自然是不好實話實說,就換了婉轉說辭。

康熙听著前面,心里還有些發酸,覺得女生外向這句話果然,听孫女將曹贊的。

不過,听到最後,他卻是心里熨帖不少。

不枉費自己數次提點,那個懶小子總算是有點記性,曉得惶恐,還算是有點良心。

李氏是做母親地,听提到兒子,臉上也露出關切來。

見康熙面色好些,她才算是放下心來。

雖說坐著,但是她也不敢坐實,虛坐著椅子邊,越發吃力,不過丁兒點功夫額上已經滲出汗來。

康熙原還想借著機會,同李氏說幾句話,但是見她肖似其母的容貌,心里也是一陣絞痛。

加上看她如此不自在,康熙也是意興闌珊,起身道︰「你們聊著,朕還要去看折子……」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