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卷 清平樂 第二百四十三章 慈母

暢春園,壽萱宮,西暖閣。

這里位于園子中路,是太後博爾濟吉特氏在暢春園的住處。博爾濟吉特氏是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順治廢後之佷女,孝莊皇太後的佷孫女。在姑母被廢後,十四歲的她從草原來到京城,先是聘為妃,次月立為皇後。

與其說是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還不如說是平衡朝廷與蒙古之間關系的活擺設,並不入皇帝丈夫的眼,也沒有生下一兒半女。

順治去世,康熙登基,尊嫡母為皇太後,居慈仁宮。博爾濟吉特氏不過二十一歲,此後開始漫長的太後生涯,至今已經五十一載。

念念經書,拜拜佛,是太後最常用的消磨時日的法子,今天的壽萱宮卻是有些熱鬧。五阿哥恆親王胤祺的側福晉劉佳氏與瓜爾佳氏帶著大格格與二格格來給太後請安。

五阿哥胤祺,是宜妃所出,與九阿哥同母,自幼便由太後撫養,祖孫感情甚厚。

在諸位長年阿哥中,五阿哥因跟在太後身邊的緣故,少時只學國語,不通漢學,長大後才學平平,與眾位兄弟根本無法相比。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沒有生出什麼奪嫡爭儲的心思,與七阿哥、十二阿哥一般,都是低調本分,鮮少參合那些權謀之事。

不過,論起待遇來,五阿哥卻始終不遜于其他皇子,在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分封皇子時。他便被封為多羅貝勒;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分封時。晉為和碩親王。

劉佳氏是五阿哥第一位側福晉,王府大阿哥與大格格之母。是太後親自選出的孫媳婦,秉性溫柔和順,很得太後地歡心。瓜爾佳氏跟五阿哥雖然晚幾年,但是卻最受寵愛,生育了四子一女,雖然只站下兩個小阿哥,但是在王府的地位卻日漸穩固。

大格格十五、二格格十四。都是花朵般地年紀。看的太後甚是喜歡。二格格還差些,生母是個庶福晉,大格格卻是自幼常跟著額娘給老祖宗請安地。對曾祖母倒更是親近多于恭敬,唧唧咋咋的,說起家常,不過是阿瑪如何惦記老祖宗,尋了什麼什麼吃食供奉;哥哥如何勤快。弟弟如何調皮。這類的。

偏太後就喜歡听,拉著大格格的手。讓她在炕沿邊上坐下。看著大格格白白淨淨的臉,皇太後轉頭對劉佳氏道︰「曉得你這個當額娘的心思,且寬心,哀家疼她也疼得緊呢!」

劉佳氏連忙謝恩,大格格還混沌著,見妹妹與瓜爾佳氏都沖著自己笑,方轉過末來,羞臊得不行,低著頭道︰「老祖宗,不是為了曾孫女呢!是想著要沾您的福祉,給哥哥指個好媳婦呢!」

太後听了,掃了劉佳氏一眼,道︰「怎麼?弘看上誰家地閨女了,是怕別人選去不成?」話雖說得溫和,但是神色間卻隱有不快。

秀女大選前,就算是皇孫,私下往來也是不和規矩。劉佳氏听太後這般問,忙笑著說︰「老祖宗,我們大阿哥地品性,同王爺一個模子出來的,現下整日里盡想著跟著叔叔伯伯們學差事,哪里會有心思想這些個?十七了,轉年就十八,是臣妾想著惦記著,畢竟是王爺的長子,早日開枝散葉,生出小阿哥,也是他應盡地本分!」

太後臉上添了笑意,道︰「這話說得在理,十七是該定親了,當年哀家將你指給你們爺時,你們爺才十六,十八時便有添了弘!」說到這里,掐著指頭算了算,略帶感慨道︰「這都十八年了,罷了罷了,哀家就再替你們操操心,留意著尋個好品性的閨女給弘做媳婦。」

劉佳氏又是一番謝恩,瓜爾佳氏在旁頗有些不是滋味。她生育的二阿哥十三歲、四阿哥八歲,四阿哥年紀小還不顯,二阿哥學問騎射具是好的,半點不亞于兄長。不過卻也知道,只要有太後在,世子之位是想也不要想的。

劉佳氏特意巴巴地進園子求太後為兒子指婚,未曾沒有借此穩固兒子地位地意思。畢竟論起出身,她不如瓜爾佳氏顯赫;現下,又沒有瓜爾佳氏受寵,能夠依仗地只有太後的另眼相待。

娘幾個正說著話,就听有小太監來回話,道是溫順公府地覺羅老夫人帶著孫女來給太後請安。

雖然這位老夫人的先夫並非溫順公府嫡支,但是她自己個兒卻是鎮國公府出來的「鄉君」,生母是蒙古貴女,與太後一樣,亦是來自科爾沁部。論起親戚來,她算是太後的表妹。

太後上了年歲,見到孫媳婦與曾孫女們雖然開心,但還是不如與老人家講古懷舊熱鬧,听說覺羅老夫人來了,忙叫人引她們進來。

這位老夫人不是別人,正是噶禮之母,隨同她一道進宮的,則是她的孫女董鄂靜惠。

不管李鼎真病假病,既然有先前的退婚之舉,那覺羅老夫人哪里還會自降身份將孫女送上門去,任人捏拿。

偏生早年帶孫女去江南兒子任所,覺羅老夫人怕選秀之際往返不便,早求了恩典免選。如今,雖然定親退親的事未傳到京城,但是想要找門當戶對的人家卻是不容易。

雖然說是溫順公府的女孫,但是因其祖父不是嫡支,父母又都沒得早,原來雖然能夠依仗伯父噶禮,但是現下噶禮正忙著與張伯行打官司,哪里有空操心佷女的婚事?

而董鄂靜惠轉年就十七歲,這定親到成親還需要一年半載的,再耽擱下去怎生了得?因此覺羅老夫人便有些急,想著正好十月間選秀。到時要給宗室們指婚。

親王貝勒,老夫人是想也不想的。做嫡妻不夠格,做個側室。就靜惠地綿性子,還不得讓人撕巴了;倒是鎮國公、輔國公,或者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爵位說高不高、說低不低,若是求了太後指婚,估計能讓孫女過安省日子。

老夫人是個佛教徒,平日對這些權貴往來最是不屑。但是為了孫女的終身大事。還是往暢春園來見太後。

劉佳氏與瓜爾佳氏見太後宮有外客來,便笑著起身道別,自然又時免不了一通吉祥話。

待她們出去。覺羅老夫人剛好帶著孫女才打外頭進來。大格格與二格格見新來地這個女孩低眉順眼,看著很是乖巧,不由多看了幾眼,生出幾分親近來。

劉佳氏早年在太後處見過覺羅老夫人,所以認得。見那少女穿著打扮。具是不俗,便也隱隱有些心動。想著兒子若是娶到董鄂家的小姐。名門大姓,也甚是體面。不過,這些不是她能私自做主地,總要問過五阿哥的意思再做定奪。

西暖閣里,覺羅老夫人進了屋子後,便要給太後行大禮。太後哪里肯受?忙叫人扶住,嗔怪道︰「這才幾日沒見,你便講起這些規矩來,還不快點坐下說話!」說著,請覺羅老夫人到炕上坐。

覺羅老夫人性格略顯刻板,雖然太後待她親厚,但是也不願意逾越身份,等孫女給太後請安見禮後,便在地上的椅子上坐了。

剛敘了兩句家常,覺羅老夫人還沒道出這次來的目的,便听到外頭有響鞭的聲音。

皇帝來太後宮問安,覺羅老夫人想要回避,卻是來不及了,便站了起來,與孫女退到一邊候著。

康熙進了暖閣,照例又是請安問好,不外乎「皇額娘盡了多少吃食,這兩日胃口如何」等等。雖然每隔三五天,皇帝到太後宮請安,問得都是這套,但難得康熙每次都問得極為認真,太後起來亦是。

待請安後,康熙方留意到覺羅老夫人也在。剛剛進門時,覺羅老夫人隨同其他宮女一道行禮的,康熙雖然眼角掃到,但是因她低著頭,便只將她是尋常外戚女眷。

想起這幾日朝廷百官正在為噶禮與張伯行互參案爭論不休。其中,噶禮地罪名就是個「貪墨」。偏是接受審理此案地戶部尚書穆和倫等,妄自揣測康熙老爺子的心思,以後皇帝肯定是向著滿官的,便給出個「張伯行所參噶禮各款,既經審明皆虛。張伯行畏縮不能出洋,反誣陷張元隆通盜不審不結,拖斃多人,不能嚴盜賊,遲延命案,又妄行參奏,有玷大臣之職,應如所題革職」地結論。

康熙看了,卻是苦笑不得,雖然他器重噶禮辦事歷練,但是卻不相信他的操守。張伯行則不然,是他親自簡撥的,眾所周知的清官。只是派了好幾撥人下江南,都未能查出噶禮貪墨的實證,這兩年也命李煦與孫文起先後探查過,終是沒有什麼獲益。

現下,遇到噶禮嫡母,康熙見她須發半白,滿臉溫煦,開口問道︰「听聞老夫人先前也在江南住了兩年,可曉得噶禮素日行徑,到底因何緣故與張伯行起了齷齪?」

覺羅老夫人沉思片刻,方道︰「若是前衙之事,老婦亦不知,只是自到了江南後,老婦地日子看似一日比一日好,山珍海味,玉液瓊漿,生活日漸奢靡,連床上掛著地帳子都是黃金縷編的。老婦篤信佛教,對起居飲食並不上心,為了孝敬老婦,府里養了三百尼僧!」

听完覺羅老夫人這番話,康熙怫然變色。三百尼僧!就算他這位帝王之尊,也沒使出這麼大排場來盡孝心。再說,這麼多地人,這樣的事,為何至今沒有絲毫的消息傳到自己耳中,難道真當他這個皇帝是可任意欺瞞的?

康熙沒有多留,與太後又閑話兩句便出去了,剩下覺羅老夫人則有些心亂。雖然噶禮不是她親生,但是這些年待她還算是孝順。她方才御前應對,句句屬實,並無半句虛言。她不是傻子,也不是渾渾噩噩頭腦不清醒的時候信口說的,亦是經過深思熟慮。

「知子莫若母」,噶禮的貪鄙,覺羅老夫人這些年看得真切,勸了他多少遭,仍是我行我素。若是因他的緣故,使得被江南百姓交口稱贊的張伯行被罷官,那實在是太過不公。況且,這樣下去,貪鄙之心日盛,指不定往後惹出什麼禍事。還不如,趁著眼前沒出大事,退出仕途,或者受個教訓,不敢在肆意貪墨。

雖然在太後宮又逗留了一會兒,但是覺羅老夫人沒有再提孫女之事。在噶禮罪名未定之前,若是將孫女稀里糊涂許配給人,過後對方勢利反悔起來,就算是不退婚,怕靜惠的日子也不好過。

董鄂府在西城東南的絨線胡同,是個五進的院子。

覺羅老夫人回到府後,便去了內院佛堂,跪在佛祖面前默默禱告,縱然是不願意張伯行清官平白受冤,也不願意噶禮因此事引出性命之憂。

老夫人滿臉肅穆,很是虔誠地向佛祖禱告,但是心中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悔意。若是讓她巧言令色,信口胡說,那怕是她自己這關都過不去。

董鄂靜惠心中卻是松了口氣,雖然她與祖母說過數次,並無心婚配,但是奈何向來是性子綿慣了,老夫人只當孫女因退親的事不安難過,越發要急著為孫女找個好人家。

坐在梳妝台前,董鄂靜惠掀開梳妝盒,打里面拿出把匕首來,輕輕摩挲了兩下,想起前兩個月給表嫂去信,回信中所提的曹家二老爺病逝的消息,嘆了口氣,又將匕首放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