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五章︰一無所獲

在轉身之際,我回頭望去,目之所及,隱約可見那夫妻二人言笑晏晏。而我就這樣邊吃桂花糕(我還是喜歡叫它桂花糕)邊走著,享受著這落日的夜景。

趁著月光獨步,落日的夜景,不及東海日出之旖旎,不若沙漠蜃景之魔幻,但其幽靜之景,使人的心不由隨之迷醉。那孤寂之感使我好想對它大聲呼喊,抒發出內心淤積的煩悶,卻不願打破了這般特立的靜。

我沿著那石板鋪地的小巷行走,看著周圍的房屋,沒有現代的鋼精水泥,沒有現代的先進。可是那青磚堆砌的房屋給人一種安詳的滄桑感,我的心中不由的思索,我為何而來?

我的節奏終于慢了下來,漫步于石板鋪地的小巷上。夜市已完,人們三三兩兩的向家的方向走去,我一個的身影在昏暗的燈光下被拉的很長很長。

因落日靠南,冬天來的晚些,殘余的枯葉孤零零地掛在枝頭。枯葉在寒風搖曳,一片片的落下,落葉歸根,那我該歸何方?當夜深人靜孤苦無依的時候,人總會很脆弱,總會想很多很多。

我看著那些店鋪,想著我要干什麼才能獲得金錢和勢力呢?這些是我保護自己和保護我想要保護的人的資本。

古人經商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商業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商業活動中逐漸培育出商人「秘而不宣」的經營管理謀略,所以這些人是不會允許我插入他們經營的行業的。

我只能出奇制勝,而且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做。這里的鹽業,冶煉業由政府控制著;這里的人從出生就與魚為鄰,漁業要想經營只能販賣到其他地區,可是在這落後的交通條件下,運輸和保鮮的費用太大了;這里的手工業發達,刺繡技藝高超,可是我怎麼和人家經營了幾百年,擁有自己獨特技藝的家族比呢?

那小說中的用毒制住青樓的老鴇更是不可行,青樓有官府控制著,里面的女子每個都為奴藉,每年還有大批女子送往邊境當軍妓。作為現代的女子,受到的教育使我覺得這樣很不人道,可是我沒有能力,至少現在沒有能力去改變。

《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載,秦國滅了趙國以後,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許多人賄賂官吏,不願搬遷,要求留在原地,惟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厚、居民熱衷于買賣,商業易于發展。幾年後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富商。這種「不惟任時,且惟擇地」的觀念已為後世商人所接受。所以第一點要知地取勝,擇地生財。現在天黑了,明天再來看有什麼合適的店鋪。

魏文侯時,國人注重農耕,而白圭卻樂于觀時而變。糧食豐收時他買進谷物,賣出絲漆,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所以第二點要時賤而買,時貴而賣

據《夷堅志》記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裴氏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他並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等建築材料。火災過後,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商人趁機大發其財,賺的錢數十倍于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因此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經商者財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經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經商理論我知曉,可是我不能一直待在這,所以用人很重要,擇人任勢,用人以誠。

今日雖一無所獲,但落日的夜色是我來著異世以來所見過的最美的夜。有燈籠映照的水居,有古樸典雅的拱橋,有參差不齊的屋瓦,有精巧美麗的窗欞,有石板鋪地的小巷,還有岸邊漁船的燈影,讓我的心一下子感受到久違的安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