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爺爺問我和丫頭要不要听姜子牙這個人的故事?

我和丫頭連連點頭。靜听爺爺娓娓道來。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是東方夷人。他祖先在舜時當過一方的部落酋長,曾協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以地為姓,故又稱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但他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負的人。但在商紂王的殘暴統治下,他懷才不遇。

為生計,姜子牙年輕的時候曾經在朝歌城里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在孟津街頭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

光陰似箭,一晃呂尚就成了七十多歲的老人,而抱負仍然不能實現。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後來他听說西方周文王思賢若渴,便來到陝西岐山腳下,渭水河邊。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關于呂尚遇文王的經過,《史記》上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呂尚假裝在磻溪釣魚,期待著文王來臨。這一天,文王出土打獵,路過磻溪,見到正在垂釣的呂尚,兩人搭上話,越談越投機。呂尚滔滔不絕地談論著自己安邦治國的見解。文王無比欽佩,高興地說;「您正是我祖上太公亶父所盼望的聖人呀!」從此呂尚又得了個「太公望」的別號。文王與呂尚同車而歸,封呂尚為太師。

另一種說,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圖反商,被崇侯虎發覺,報告給商紂王。紂王大怒,把文王抓起來關進湯陰,就是現在的河南湯陰縣北。

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閎夭知道呂尚很有本事,請他來,三人商議出一條妙計︰搜尋美女、駿馬、珍寶獻給紂王,表示周對商的「忠誠」。

貪婪的紂王果然中計,釋放了文王。文王回國後拜呂尚為師。

呂尚給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傾商政」。商紂王貪酒好獵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獵,爭取人心。商紂王肆意壓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則實行「裕民」政策,即有節制地征收租稅,使人民有些積蓄,發生努力生產的興趣。

商紂王招誘奴隸,引起其它小國的怨恨;周文王就制定一條「有亡(奴隸逃亡)荒(大)閱(搜索)」的法律,意思是︰奴隸逃亡就大搜索,「誰的奴隸歸誰,不許藏匿逃亡奴隸。這樣,大大提高了周在諸侯國中的地位。

甚至虞、芮兩國之君為爭田地打官司,都願跑到周來解決,因為他們都承認周文王是「仁人」。

天下諸侯听說此事,都認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四十多國歸順了周。

接著,呂尚替文王籌劃向周圍發展勢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須」、「敗耆國」、「伐邗」、「伐崇侯虎」,這些都見于《史記•周本紀》。周原甲骨中還有「伐蜀」、「征巢」的記載,可見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開拓疆土,勢力直達江漢流域。

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歸周」,造成了包圍商的形勢,呂尚的計謀是成功的。

文王死後,武王繼位,尊呂尚為「師尚父」,即「師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呂尚輔佐武王代紂,出師前,卜龜兆,不吉利,又趕上風雨暴至,諸侯們都很恐懼,只有呂尚認識到機不可失,堅決勸武主起兵。果然弄得商紂王措手不及,周滅掉了商。

武王佔領殷都後,把紂王儲存在鹿台的錢和儲藏在鉅橋的糧散發給窮苦的百姓,並且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添加封土,還釋放了被紂王囚禁的箕子,從而深得民心。這些主張也大多出自呂尚。

周取代了商,武王為有效地統治幅員遼闊的疆土,采取「封建親戚,以屏藩周」的政策。

呂尚被封為齊侯,呂尚赴齊國,走得很緩慢。

這天,他住在一家客店里。店里的人對呂尚說︰「我听說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您睡得這麼安穩,大概不是赴國的人吧!呂尚听罷,連夜起床登程。黎明時分,他來到營丘。正趕上萊國夷人進攻營丘,呂尚及時擊退萊人。

這件事說明,呂尚雖然是開國元勛,但他沒有居功自傲,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呂尚治理齊國,能夠根據當地的情況,采取簡單適宜的政策,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條件開發魚鹽資源,發展工商業,使人民安居樂業,使周朝在東方的統治得到了鞏固。

統觀呂尚的一生,他算得上商未周初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那我接下來說說姜子牙這尊神的來歷。」爺爺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