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佛經里講︰

思靜知何處?

求道覓靈山。

出海波濤滾,

心空搭渡船。

情系入寶剎,

緣結普陀山。

躬身問香客,

叩首敬檀燃。

方丈釋教囑,

施主受佛緣。

師父指迷津,

胸懷豁朗寬。

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都會讓我們有所悟、有所感,甚至會突然來到你的身邊,例如佛教。

許多東西,信與不信,無關緊要;各人有各人的自由,各人有各人的緣分。

一些特例出現,總會讓你無法窺視他的奧秘,這些東西毫無例外的會擾動大家的心緒或者是讓人有所疑惑,這樣就為宗教的發展形成了自然而然的沃土,我不倡導誰要信什麼、研究什麼、沉迷什麼,但我認為宗教中對人生的態度及感悟有些還是值得借鑒的,起碼可以讓你與自然更加相通。

我明白,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我也是一樣,雖不信服,但認同他們的與人為善、寬宏大度。芸芸眾生俗世,日常簡單平淡,有時候真的很神奇,說不準什麼事情就會突兀而至,這也許就是大家所謂的性情和緣分。

假如佛法對于我們人生沒有利益,那麼,古往今來又怎麼會有這樣多的人來不斷的求學佛法呢?在今天科學高度發達和高度文明的社會,又怎麼會有如此多的人來學習佛法,修證佛法呢?

可見,佛法確實能令我們眾生斷除某些煩惱和困惑。

蔣介石,原名瑞元.蔣介石有一個遠祖.名叫蔣宗霸.是宋朝以前五代時期的人.遷至明州(寧波)。

蔣介石自稱「遷四明第28代孫」,就是從蔣宗霸算起的。在溪口蔣姓眾多的遠祖中,最受蔣介石崇拜的莫過于蔣宗霸。

蔣宗霸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擔任明州評事。宗霸慈善溫和,平日里口誦「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所以被鄉人稱為「蔣摩訶」。

蔣摩訶曾跟隨布袋和尚雲游三年,是著名的彌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高徒。晚年在鄞縣東鄉天童小盤山築庵靜修,為天童小盤山彌陀寺的開山祖師,死後就埋葬于該地。

據記載,當時蔣摩訶听到布袋和尚名氣大,就到岳林寺拜他為師。師徒倆脾氣相投,日日一道誦經,一道用齋,徒不離師,師不離徒。

有一日,師徒倆游方到福建溫泉,布袋那個大肚皮圓背脊一時覺得奇癢難熬,馬上月兌去僧衣,「撲通」一聲,跳落溫泉汰浴。摩訶看到師父汰溫泉浴,自家也月兌衣入水,圖個爽快。師徒倆汰到高興處,摩訶就主動給師父擦背。

一擦二擦,忽听摩訶「啊」的一聲叫了起來。為啥?摩訶看到師父的光背上,有一只大大的圓圓的眼楮,星光四射,明亮如鏡,馬上接口說︰「師父,你背上開眼,果然是尊真佛。」

布袋一听,悶聲不響,穿好衣服,急急忙忙趕回奉化岳林寺。蔣摩訶以為得罪了師父,跟在後面不敢多講一句話。

到了禪房,布袋和尚取過一領袈裟,一只淨瓶,一根九環錫杖和隨身的布袋,對徒弟講︰「我已被你看破真身,天機已泄,不能久留在此。這些東西,就留存給你。」

說完,就走到山門外東邊的一塊大石上坐化圓寂了。

摩訶將師父和他的遺物放入荷花缸,安葬在錦屏山東北面叫中塔的地方。

布袋和尚去世以後,蔣摩訶對他十分懷念,專門造了「奉師塔」,供奉布袋和尚塑像,朝夕禮拜。幾月後,奉化有人去四川,踫到布袋和尚,嚇了一大跳。布袋還笑咪眯地對那人講︰「煩你帶個口信給摩訶,叫他好好保重,相見的日子不會太長久了。」

那時,還有個熟人路過岳林寺,听說布袋已死,橫豎不信,說︰「亂說一通,昨天我剛從天台國清寺來,明明看見布袋在佛堂念經。」沒過幾天,又有人看到布袋在福建少林寺,還對著他口念偈語道︰「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這樣一傳二,二傳三,世人才相信布袋和尚是彌勒佛化身不假。不過,蔣摩訶還是不相信,叫小和尚打開中塔的荷花缸一看,哪里還有布袋和尚的五體?只有一領袈裟、一桿錫杖和一只淨瓶還一動沒動放在原處。

蔣摩訶這才明白,師父果真是彌勒佛轉世。

後世蔣介石敬重這位「彌勒」高徒似乎也有攀龍附鳳的意思。蔣介石對這位遠祖十分崇敬,發跡後曾三臨其在天童小盤山墓地,頂禮膜拜。為了經常紀念這位摩訶太公,蔣介石還于1930年在離祖宅豐鎬房不遠的養松園,建造了一座摩訶殿,內供蔣宗霸塑像,早晚由蔣氏女眷燃燭供香。

他的發妻毛福梅篤信佛教,生前常在此拜祖念經,死後葬于大殿前側,現在已成為溪口的一個旅游景點。

1949年4月,蔣介石離開家鄉前,自知回鄉無期,特地偕張群、俞濟時、蔣經國同到小盤山祭掃。他在祖宗墓前站立默禱、行禮如儀以後,來到摩訶墓旁的彌陀寺,當時的住持果證出寺門迎接,入方丈殿就座奉茶。

蔣介石命隨從送上兩千斤谷錢(因當時物價跳動,人們常以谷錢折算錢鈔)、十丈白布,拜托果證看管祖墳,按時供祭。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彌陀寺,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佇立在風景怡人,仙霧繚繞的小盤山頂,以其獨特靈氣吸引著無數慕名而來的香客。

佛,是個奇妙的靈物。南無阿彌陀佛,更是一句普渡萬物的魔語。一聲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叨的不僅僅是對佛的敬仰,更多的是求得自身安逸、心靈超凡月兌塵之感。佛海無邊,修行太淺之人是無法領悟的,若能真正做到看有似無,看無似有,那麼一切皆空了,就無所謂喜怒哀樂了。

妙祥長老認為「信」是一種善的表現,為修學佛法的基礎。《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能為入,智為能度」。

宗教信仰是內心世界的神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