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本文歷史參考資料人物對照大全(看完全文再看)

本文歷史參考資料人物對照大全(看完全文再看)文/二分之一A

【宛若卿——大遼太後蕭燕燕】

【前面的我參照《美人心計》那種做法虛構了女主的過去,一直到認蕭莫生為父開始,就是徹底是蕭燕燕的歷史了。】

遼朝皇室耶律氏和蕭氏世為婚姻,皇後多為蕭氏。我們一般說的蕭太後,是遼景宗耶律賢的妻子蕭燕燕。蕭燕燕名蕭綽,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蕭燕燕的形象對人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她就是《楊家將》里面殺伐決斷的蕭太後。不過歷史上的蕭太後卻不像小說所描寫的那樣是率領虎狼之師與北宋大戰燕雲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個清正賢良、深明大義,為遼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女功臣。

遼景宗繼位時,面對混亂的局面,的確想勵精圖治,大干一番事業,但自幼身體一直不好,軍國大事除了依靠蕃漢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她的皇後蕭綽(蕭燕燕)。他曾對大臣說︰在書寫皇後的言論時也應稱「朕」或「予」,這可作為一條法令。這說明蕭燕燕可代行皇帝職權。

乾亨四年(982)九月,遼景宗駕崩,遼聖宗即位,蕭燕燕被尊為皇太後,攝政。當時蕭燕燕才三十歲,聖宗才十二歲,在大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的輔佐下。太後和聖宗的地位才得以鞏固下來。

【這里我改了,因為十二年實在太長,我怕情節不夠緊湊,所以改成了五年,聖宗四歲】

統和元年(983)年六月,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燕燕上尊號為「承天皇太後」。蕭燕燕以承天皇太後的身份總攝軍國大政,就此便開始了遼代歷史上著名的「承天後攝政」時期。

蕭燕燕年輕時曾許配給漢臣韓德讓,但還沒有來得及結婚,就被皇帝選為妃子。遼景宗死後,蕭燕燕看中韓德讓的政治與軍事才能,于是決定改嫁給韓德讓。當時契丹族的風俗是允許的。她私自對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于你,願諧舊好。國王也就是你的兒子。」蕭燕燕又秘密派人鴆殺韓德讓的妻子李氏。從此之後,韓德讓就無所避諱不間斷地出入于蕭燕燕的帳幕之中,過著事實上的夫妻生活。遼聖宗對韓德讓也以父事之。韓德讓忠心輔佐承天太後與遼聖宗,政績卓著。

【這里其實看出來,裴澧夜的原型就是韓德讓,這個人,我進行了一些改編,只為情節更好看一些,畢竟我們寫的是架空不是?】

蕭燕燕在攝政期間,勵精圖治,選用漢人,開科取士,消除蕃漢不平等待遇,勸農桑,薄賦徭,內政修明,軍備嚴整,綱紀確立,上下和睦,與宋講和,坐收歲幣之力,經濟文化高度發展,使遼朝達到鼎盛時期。

統和二十四年(1006)十月,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燕燕上尊號為「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後」。統合二十七年十一月,蕭燕燕把權力交給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蕭燕燕因病崩于行宮,享年五十七歲。

【文中,宛若卿也是50多歲過世的】

蕭太後的軍事閱歷十分豐富,《遼史》的編纂者認為「澶淵之役」是她軍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頁。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蕭太後和遼聖宗發兵南下。遼軍避實擊虛,繞過宋軍固守的城邑,長驅直進。十一月,破德清軍(近河南清豐)、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抵達黃河之濱的重鎮澶州(今河南濮陽),威脅宋朝的都城東京開封。一時北宋帝國朝野震動。有的大臣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有的大臣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在寇準一再催促下,宋真宗親自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為之一振。于是出現兩軍對峙的局面。最終雙方合議休戰,宋王朝每年向遼輸絹20萬匹,銀10萬兩。

蕭太後能夠「親御戎車,指麾三軍」,率領數十萬大軍攻城野戰,是歷史上少見的女中豪杰。

【蕭莫生的原型是蕭綽的父親蕭思溫】

蕭綽的父親蕭思溫,是「斷腕太後」述律平的族佷,蕭綽的母親則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兒燕國公主耶律呂不古,算起來,這對皇族夫婦之間差了一輩,燕國公主原本是丈夫的表外甥女。據說,蕭綽的小名「燕燕」,就是來源于母親的封號。而當時的北宋王朝則稱她為「雅雅克」。

蕭綽的父親蕭思溫飽讀書史,卻是一位名不符實的軍人。他長期擔任南京留守的重任,卻從來沒有在後周那里靠自己的本事打過一場勝仗。唯一的一次「大勝」,其實只不過是後周世宗柴榮在戰事中途重病退兵,他揀了個現成便宜而已。

但是由于他是皇家貴戚,這場「勝利」仍然給他長了不少臉面,不久後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成了遼穆宗的左右親信。

蕭思溫參掌國政的水平,和他帶兵打仗的水平差相仿佛,士大夫們都對這位只會甩儒生派頭的公子哥沒啥好感,認為這樣的人治理國家,真是完蛋糟糕。但正因為蕭思溫成為皇帝親信,才有了後來的遼景宗、才使得蕭綽登上了歷史舞台。

【赫連圖父親穆帝的原型,是遼穆宗】

遼穆宗嗜酒如命、性格殘暴,常常為一些小事就將大臣、近侍、奴僕隨意砍殺。遼應歷十九年(公元969)二月,遼穆宗帶著蕭思溫等親信大臣前往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境)打獵。就在這里的一個夜晚,喝醉酒的遼穆宗終于遭到不堪虐待的侍役們的報復,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及廚子辛古等六人刺殺。

照理來說,皇帝被刺,隨侍的重臣首先就要追捕弒君凶犯,但是隨侍在穆宗身邊的蕭思溫所想的頭等大事卻是另一樁︰遼穆宗沒有子嗣,誰來繼位?耶律氏中有資格問津帝位的人不在少數,蕭思溫則想到了與自己來往甚密的耶律賢——遼世宗耶律阮的次子。他決定做一次大大的政治投機,一面封鎖消息,一面連夜報訊給耶律賢。

耶律賢聞訊,立即率親信飛龍使女里、南院柩密使高勛等人,帶著千名鐵甲騎兵奔赴黑山,抵達時,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

他立刻就在穆宗的靈柩前行了即位之禮,當上了遼國的景宗皇帝。由于失去了先機,齊王罨撒葛、宋王喜隱等人只能對著皇位干生氣了。——在皇族們爾虞我詐的奪位之爭中,追查刺殺穆宗的凶手下落倒成了不要緊的事情,他們直到五年後才被抓住。

【赫連圖的原型,則是遼景宗了。】

【景帝從小體弱多病,而且不是和本文中是穆帝親生兒子,而是遼世宗的兒子,遼世宗是被穆帝殺死的,他當時才四歲。】

【我將文中改成穆帝親子,他的母親是被耶律皇後殺死,主要是本文人物已經很多,再牽扯這麼多我怕大家會有點分不清楚有點煩,所以將人物縮水了】

景宗耶律賢(948——982),字賢宇,契丹名明扆,世宗皇帝第二子,母曰懷節皇後蕭氏。世宗被害時,年僅四歲。由穆宗撫養成人。應歷十九年(公元969年),穆宗被害,群臣勸進,即皇帝位,改元保寧。在位初年,支持北漢抵御宋軍。宋滅北漢後,于乾亨二年(980年)至南京(今北京市)。領兵親征,敗宋軍于瓦橋關東。乾亨四年(982年)九月,病卒于雲州(今山西大同)。卒年三十五歲,在位十三年。統和元年(983年)二月,聖宗葬景宗皇帝于醫巫閭山,以迂幸朗、掌飲伶人撻魯為殉。廟號景宗,陵曰乾陵。以陵設州,以奉乾陵。《遼史》記載,乾亨二年(980年)五月,「雷火乾陵松」是時景宗未殂,說明乾陵是在景宗在世時就開始修建的。

遼穆宗對反對派的鎮.壓雖然很多,但耶律賢的謀劃比其他人都很隱秘,在遼的政權內部也形成了一股較大的勢力。當初父親遼世宗被害時,耶律賢僅僅四歲,在穆宗統治時他逐漸長大,周圍也有了一批擁戴的文武大臣。

在遼穆宗終于惡有惡報地被侍從殺死後,969年(應歷十九年)的二月,在契丹和漢族大臣們的擁戴下,耶律賢繼承帝位,改年號為保寧,耶律賢就是遼景宗。從景宗開始,遼的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傳到了遼末。這和遼後來完成封建化,建立嫡長子繼承制有著直接的關系。

景宗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為後來聖宗時的全盛奠定了基礎。所以歷史上稱為「景宗中興」,內部政治穩定,農牧業興旺,對宋的戰爭基本上佔了上風。

【文中幾場戰役,其中北齊=北漢,可參考北宋滅北漢之戰,高粱河之戰,滿城大戰,瓦橋關之戰等幾次著名戰役】

遼景宗耶律賢是遼世宗耶律阮的次子。公元951年九月四日傍晚,耶律阮在率軍出征後周途中,于歸化(今河北宣化)祥古山遇刺,和兩位皇後一起被親信大臣耶律察割所殺。當時耶律賢只有三歲,幸虧御廚尚食劉解里見機得快,將他包在氈布中藏進柴草堆,方才逃過一劫。只是雖然逃得性命,卻留下了病根,而且久治不愈,即位為帝後,又患上了風疾,身體非常虛弱,連馬鞍子都騎不住,更別提處理軍國大政。因此,他逐漸開始倚靠皇後蕭綽處理政務。不用說,蕭思溫做為國丈,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阿圖的蠱毒我也是從這里得到靈感啟發的】

【好吧,其實蕭燕燕為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共計七個孩子,我給扼殺了,我罪過……】

保寧八年(公元976)二月,遼景宗傳諭史館學士——此後凡記錄皇後之言,「亦稱‘聯’暨‘予’」,並「著為定式」。

這就是說,景宗將妻子的地位升到與自己等同的程度,並且將此著入法令,使得蕭綽實際上成為大遼國的女皇。

【不得不說,歷史上的景宗皇帝也是難得一見的好男人一枚,在那個時代,男女平等幾乎等同于做夢,雖然遼國比漢族開放,但是這也是難能一見的現象,不忍心寫壞他啊,所以把他寫得很好,于是小裴和阿圖之爭就開始白熱化了,我繼續面壁。】

乾亨四年(982)九月,35歲的遼景宗在出獵途中,病卒于雲州(山西大同)焦山行宮。臨終之時他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听皇後命。」這道遺詔無可爭辯地將遼國交到了時年僅29歲的皇後蕭綽手里。

這時的蕭綽雖然已經在事實上治理了遼國13年,但是飽讀書史的她非常了解遼國從前歷次改朝換代的驚險過程,面對自己年僅12歲的長子隆緒,攝理國政的她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國疑,宗室親王勢力雄厚,局勢易變。這位新寡的太後在干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面前流著眼淚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

皇帝對大臣流淚很有作用,而假如是一位女皇,那她的眼淚就更有作用。看見一向成穩老練的蕭綽居然也有孤立無援的小女人模樣,幾位重臣一時都似乎忘了面前是一位執掌國事十余年的太後,一個個英雄氣壯,都上前安慰並發下重誓說︰「信任臣等,何慮之有!」

【這段我幾乎差不多一樣地用了,真心覺得這位太後能屈能伸,值得一寫】

于是,蕭綽順利地完全了景宗去世後的朝政布局︰戰功赫赫的于越耶律休哥為南京留守,總管南面軍事,加強邊防;娶了蕭綽佷女的耶律斜軫為北院樞密使,管理內政事務尤其是嚴管貴族;與此同時,采納南院樞密使韓德讓的建議,對宗室親王頒布命令︰「諸王歸第,不得私相燕會」,分隔開後再各個擊破,使他們失去兵權,解決了內部奪位的一大隱憂。

【這里的耶律休哥,我讓卿假冒了,咱不能讓人搶了咱們女主的風頭不是?】

解決了後顧之憂的蕭綽,開始以「皇太後」的身份放手治理國家。雖然這時的遼帝是她的兒子耶律隆緒,但是與她的丈夫遼景宗在位期間一樣,蕭綽才是真正的最高統治者。多年的歷練早已使她對駕馭臣下的帝王之術操控自如。雖然宗室們仍然有些不軌之心,但朝中各族臣工都對這位年輕太後「明達治道,聞善必從,兼習知軍政」的才能欽佩得五體投地,蕭綽因此而達到治下臣工「多得其死力」的忠心。

在蕭綽的親信重臣里,有一個特殊的人物,他就是漢族官員韓德讓。

【韓德讓這個人,我改動比較大,畢竟是架空小說,從幽雲十六州得到的啟發,讓御世堡變成了御世國,而裴澧夜成了一國之君】

【事實上,韓德讓原本是皇後的奴隸,是遼從宋擄掠來的俘虜後代,因為聰明,成為遼國丞相。但是文中我改成了階下囚,其實和奴隸也差不多,只是可以把女主的感情寫得更精彩一些】

韓德讓比蕭綽大13歲,據傳,他本來自幼與蕭綽訂有婚約,只是由于景宗即位為帝蕭綽奉命入宮,姻緣才中途中止。

不知道是不是有這個原因在內,蕭綽在以皇後身份執掌朝政的景宗時期,就已經對韓氏家族格外優遇。乾亨元年(公元979),韓匡嗣在伐宋之時大敗逃奔,觸犯軍令,原本是必死之罪,卻得到了皇後蕭綽的全力營救,最後只是杖責免官了事。而且不久就又重新起用並升官。

韓匡嗣共有九個兒子,除了老八早死以外,其它的兒子全都當上了遼國的顯貴高官,而韓德讓尤其以則在遼景宗時期一直做到南院樞密使,以其「厚重有智略,明治體」而在朝堂內外享有盛譽。

【我面壁,我讓小裴斷子絕孫了,TT】

據說,在景宗去世後不久,蕭綽就對韓德讓吐露了多年的情意︰「我從前曾與你有過婚約,現在皇上去世,願與你重諧舊好,再敘前緣。現在我兒子當了皇帝,他也就等于是你的兒子,願你好生照看!」韓德讓再想不到當年的那個小女孩經過這許多年,已做上了太後,身邊要什麼樣的男人沒有?卻仍然對自己舊情繾綣,實在是感動莫名。從此他更對蕭綽忠心耿耿,而蕭綽對他更是完全地信任,讓他總領禁軍,負責京師宿衛。

此後,韓德讓出入宮帳,與蕭綽情同夫妻。他們之間愈燃愈旺的舊情,並沒有瞞著任何人。他們出則同車,入則共帳,就連接見外國使臣的時候都不避忌。

也許是因了韓德讓的原因,蕭綽對遼國的制度和風俗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改革包括獎勵農耕、倡導廉潔、治理冤獄、解放部分奴隸、重組部族……不但將遼國從奴隸制國家進一步向封建制轉化,而更重要的是改進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

【一直覺得這段描寫有點丑化兩人關系的嫌疑,帶著對寡婦再嫁的不屑】

當然,對于蕭綽的私生活,契丹貴族內部也不是沒有意見的。韓德讓畢竟是一個漢族人,如今不但位高權重,還儼然成了太後的後夫、皇帝的繼父,契丹貴族議論紛紛,有些人更以韓德讓「非我族類」為由,堅決反對太後對他的寵信,甚至于散布一些韓德讓不忠于太後和遼國的流言蜚語。——這樣看起來,他們倒並不反對太後再嫁,只是無法接受太後所愛的居然是一個漢人,這可真是令契丹的帥哥才子們氣不打一處來。而蕭綽面對所有的挑撥和挑釁,都不為所動,仍然對韓德讓始終如一。眾人議論歸議論,看太後如此堅持,也就在不了了之了。

【宛若卿的父親宛誠如的原型是北宋著名的奸臣潘仁美,據悉,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這號人物,只有潘美】

潘美(925∼991)中國宋朝名將。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屢立戰功。開寶三年(970年),以行營諸軍都部署率軍攻南漢。九月,圍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他佯退設伏,大敗南漢援軍萬余,克賀州。繼而轉兵攻韶州(今廣東韶關),擊敗南漢軍主力10余萬。四年二月,與南漢軍6萬對峙于廣州城西。潘美派人于夜間燒南漢軍營柵,率軍乘火勢進攻,大勝。不到半年,攻滅南漢。七年,以州道行營都監率兵與都部署曹彬攻南唐。八年正月,宋軍進至秦淮河,船只未具,他率部搶渡,大軍隨之而過,擊敗江寧(今南京)城下的10萬南唐軍。雍熙三年(986),宋遼岐溝關之戰中,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率軍連下寰、朔、雲、應等州(約在今山西雁北地區)。七月,遼軍主力反擊宋西路軍。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陽方口陳家溝)一戰,潘美與監軍王侁未接受楊業的作戰方案,迫令其出戰;當楊業失利時,又未予以接應,致使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淳化二年卒。

【這個人物演繹里面很多,大奸臣,但是歷史上其實也算是個人才,于是有了宛誠如這個構思】

【關于東陵的描寫,其實就是北宋,之前的皇帝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只有被弟弟奪了皇位,就是太宗趙匡義,之後不久,太子端木無垢再次奪位,其實應該真宗,我直接跳到了徽宗這個時代--,然後是欽宗,為的是方便寫靖康之變】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我主要是怕某些「歷史學家」刨根問底的,沒敢直接寫歷史。而且架空的想象空間也比較大,可以加入很多天馬行空的想象,所以最後選擇了架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