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不敗而敗 第二百三十九章 爭權

劉飛揚的諸多追隨者們也要求啟用劉飛揚,宣稱︰如不用劉飛揚,指日可亡;如用劉飛揚,或可不亡。至此,處理局勢必用劉飛揚的強大輿論已經形成。

但事實上,劉飛揚對武漢起義是一清二楚的,雖然武漢的起義並沒有他的參與,但是他很清楚國民黨的孫中山等一直在籌劃武漢的起義。國民黨等革命黨在劉飛揚控制的新軍外,大量的做著軍隊的工作。一些革命黨人加入軍隊當中,在里面充當中下層軍官,以此進行革命宣傳和行動。

在湖北的新軍中,革命黨人是各地中最多的,而且軍隊中大多數的士兵,經過宣傳教育後也傾向于革命。

而國民黨等革命黨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劉飛揚,所以他本人就是中國最大的革命者,他是不可能真心去鎮壓革命的。但是,劉飛揚他一直沒有發動革命是因為他並不想用革命的暴力手段進行一場破壞力大的內戰。

他支持「新政」以改變國內的落後,支持改良派、立憲派等以開啟民智。一方面,使中國繼續向前進步,一方面,以落後的清王朝的事實來教育民眾,也使民主黨等立憲派認清清王朝的面目,最後達到以一場低烈度的戰爭來結束清王朝,開啟新時代。

所以,直到此時劉飛揚還是利用清庭來獲取更大的權力,最後一擊致命。

因此,早在3月份,張謇從江蘇赴京途中,即專程赴上海拜訪劉飛揚,其目的是與其交換當前時局的意見並鼓動劉飛揚出山。劉飛揚對張謇表示︰「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飛揚出山,我一切遵從民意而行。但我要求您,必須在各方面,把我的誠意告訴朝庭,並且要求民主黨等立憲派同我合作。」

張謇對這次面談結果也表示滿意,他對隨從說︰「劉飛揚畢竟不錯,不枉老夫此行也。」

東交民巷使館區也傳出「非劉出來不能收拾大局」的聲音。

「西方記者莫里循在與友人談到這一時期的中國政局時斷言︰劉飛蛋白質是皇室的惟一希望,在中國有好聲譽,在外國有好名聲,是惟一可以從動亂中恢復秩序的人。同期的《泰晤士報》直接刊文,公開提出要清廷召回劉飛揚,而且聲稱︰只有他,才是能夠挽救時局的惟一人物。在列強的心目中,處于‘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之列’的劉飛揚不但關系著中國政局的穩定,而且這種穩定也關系著他們各自在中國和遠東地區的利益。」

1907年4月15日、23日及28日,政啟三下諭旨起用劉飛揚,劉一番推諉之後,于5月4日赴京上任。劉飛揚的猶豫不決不僅僅是出于一代權臣的老謀深算,也有他的現實顧慮。

對于如何應對武漢起義,清庭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

盛宣懷認為︰「武漢地據中心,亂事一日不定,恐他省望風響應,糜爛更不堪設想;即兵力、財力亦將無可分布,外人生心,尤屬可慮。故大軍急赴武漢,再復武漢,則各省便可無事。安危大局,決于遲速之間。惟自來用兵,未有統帥畏縮不前而能使將士用命者也。為今之計︰一在催錫良進兵;一在命劉飛揚赴鄂。」除盛宣懷之外,翰林院侍讀景潤、給事中高潤生等人也持速戰之意。

而第二軍軍長劉洪恩在劉飛揚的授意下,致電政啟,主張多方策應,徐圖之,待到戰機來臨,以圍殲。

劉飛揚是在爭議之中赴任的。在劉飛揚的新任頭餃中,特別被加上了「督辦剿撫事宜」幾字,而當初清庭下達給錫良的任務卻只有「剿辦」。「剿辦」改為「剿撫」,實質上表明了清庭對湖北新軍采取的攻勢策略發生了改變。這與劉飛揚的拖延時間,達到自己獲取最大權力的願望是一致的。

自5月8日開始,第二軍達到漢口,雙方在漢口、漢陽展開對峙。

從5月10日起,清庭多次下令,要求陸、海軍發動前後夾攻。但第二軍軍長劉洪恩則回電稱大軍新到,而匪軍以逸待勞,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要求朝庭加派援軍。

局勢的發展在此時已經超過了朝庭的料想。在這樣一個驟變的時代,誰都不能確切地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或者不會發生什麼。在1907年5月中旬,湖南、陝西、山西、雲南、江西等省都先後宣布月兌離清王朝。

而在漢口對峙時,在京師近旁的山西、遼東境內,有兩支軍隊發生了嘩變。

一支是駐守大同的新軍第八軍第二十五師,師長是段祺瑞,他從北洋加入南洋新軍後,在進京勤王戰中,由一上尉參謀在戰後提升至少校。之後幾年他累績升為上校師長,駐守山西大同。

兵變的另一支部隊是駐錦州的新軍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是劉飛揚是原左宗棠給劉飛揚的親兵伍祥楨,跟隨劉飛揚後逐步提升至上校師長。

兩支嘩變的軍隊都是在劉飛揚的授意下展開的,劉飛揚想以此來索取更大的權力。

1907年5月24日,段祺瑞致電資政院,要求「采用英國立憲主義」提出了十二條政綱。

劉飛揚則提出召開國會,重新組織責任內閣,以安撫兵變,收攏民心。人民力量黨聯合一部分民主黨等立憲派議員也向政啟施加壓力,資政院總裁世續代表議員們提出解散現有內閣,另組新內閣。

在眾多方面的壓力之下,1907年5月30日,政啟皇帝下「罪己詔」,檢討多年來的政策失誤。

緊接著,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協理大臣康有為、那桐主動提出辭職,載澤等主要的皇族國務大臣也提交辭呈。同日,清廷發布上諭,批準了內閣總辭職,並宣布「劉飛揚著授為內閣總理大臣,該大臣現已前赴湖北督師,著將應辦各事略為布置,即行來京組織完全內閣,迅即籌劃改良政治一切適宜」。

1907年6月1日,朝庭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劉飛揚為內閣總理大臣,要他趕快從前線回京,籌組新責任內閣。

1907年6月3日,劉飛揚抵達北京,6日組織新內閣,以陳其昌為外務大臣,袁世凱為民政大臣,張力才為度支大臣,梁啟超為學務大臣,劉洪恩為陸軍大臣,林德風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吳信鋒為郵傳部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譚學衡、德興阿、熙彥、梁加浩、榮勛分任各部副臣。

劉飛揚的內閣成員中大多為他的嫡系,沒有皇室成員,但是並沒有排斥民主黨和滿人。

第二百三十九章爭權

第二百三十九章爭權,到網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