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不敗而敗 第一百三十章 巴林銀行的危機

劉飛揚接著道︰「臣的第二件禮物是奉給太後的,頤和園是太後榮養之所,風光綺麗,但有一遺憾。」

慈禧一听不知劉飛揚要說什麼,而光緒則心里一繃,如果再為頤和園上工程那花的銀子又是海了去了,朝庭不知又要去哪里籌銀子。

「頤和園風光雖好但天一黑就什麼也看不見,臣想為頤和園裝上電燈,這樣晚上頤和園也能燈火通明,別有一番韻味。」

慈禧問道︰「電燈是什麼東西?」

「電燈是洋人發明的一種燈,它不是用火來照明的,而是用電。這個臣來說不清楚,但是它可比咱們那燈亮多了,而且只要打開就不會被風啊、雨啊滅了。太後晚上在屋里若悶了,想出來走走,頤和園里也是亮坦坦的。」

光緒急切的問︰「這恐怕要花不少銀子吧。」

慈禧一听,眉頭皺了,心想怎麼為我花些銀子舍不得啊,我可把大清國都給了你。

劉飛揚道︰「臣說了,這是臣奉給太後禮物,只要太後高興,一切都由臣來辦。」

慈禧笑著說︰「哀家在頤和園里也怪無聊的,若晚上也能出來散散心也好。這也是你的一份心意,哀家準了。」

「謝太後。」

劉飛揚這次進宮,慈禧和光緒兩個都高興。光緒想到真要是在京師建一支禁衛軍,太後不管事了,那禁衛軍一定抓在自己手上。自己正感手中沒有兵權,調不軍隊。

而慈禧當然不讓禁衛軍旁落的,既然是劉飛揚獻的,說明他是忠心不二,否則他不會提這個議。而掌管禁衛軍的是德爾泰的兒子,也不怕軍權落入光緒的手里,只在自己手里拽著這兩人,禁衛軍就得听自己的。

當然對劉飛揚要給頤和園里裝電燈,她也是很期待的,倒想看看晚上的頤和園是什麼樣子。

劉飛揚也是高興的,既然要把第二團分解了,那就別讓它待在上海礙事,給它調到京城來。這樣劉洪恩可以名正嚴順的再擴充新軍。而給頤和園裝電燈,雖然將花費很大,但它的回報將無可估量的,這等于給天下做了一個最好的廣告。

擇了個黃道吉日,三日後,劉飛揚和譚亦凡正式到頤和園里,慈禧和光緒給他們賜婚。

之後,劉飛揚他們就離開京城,先回了上海。劉飛揚找到了德興阿,把事情跟他一說,他也高興。能回到京城不說,而且組建禁衛軍那可是飛黃騰達的路。而劉飛揚也讓劉洪恩準備擴充第二團,恢復建制。

上海的事完後,劉飛揚要回台灣,他讓譚亦凡也跟他去台灣。譚亦凡當然是沒話說的,現在她可和劉飛揚正在熱戀中。但譚延覺得這于禮想讓譚亦凡跟著他回福州。

劉飛揚千番邀請譚延一起去台灣玩玩,譚延想自己父親讓自己跟他多學學,自己也就跟著,多學點本事。

一回到台灣,劉飛揚就下了一道令,所有的台灣適齡兒童都必需上學。所有的台灣童生想考秀才的,都必需教三年的學生,而且童生必須學會其本算學才能去教學生。當然學生上學都是免費的,童生教學生有工資的。雖然對士人有所影響,但影響不大,而且大多的童生生活並不太好,能有一份工資他們是很高興的。只是劉飛揚又增加了很大的資金負擔,但他認為這是值的。

劉飛揚台灣全力,也強力的推行教育改革時,到了6月歐洲的金融危機開始席卷實業。

德國工業需求開始大幅下滑,由于資金短缺,40%鐵路修建被迫停工。美國、英國也步其後,美國的金融行業由于大量的參與德國的金融行業和鐵路建設,一些銀行因為資金周轉不靈,開始無法兌現現金且停止兌付,這導致了美國的擠兌潮,一些銀行破產。但是美國國內的工業和建設的基本面還是不錯的,而英國自持有大片的殖民地,可以把危機轉嫁給殖民地。所以這兩國雖然出現了金融恐慌,但還暫時還未到真正危險的地步,劉飛揚根據自己腦中有一些美國這次危機的記憶,決定在美國賭一把。在美國進行一次投機,賺一把。

6月中旬,劉飛揚把譚亦凡和譚延送回福州,他則去上海,開始一場金融投機。

他的第一個目標是英國的巴林銀行。巴林是英國最受尊敬的家族,「當羅斯查爾德家族依舊在買賣舊衣物的時候」,巴林家族就已經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領導者了。1792年,在英國反對法國革命和拿破侖的戰爭中,巴林家族扮演了主要融資者的角色。1803年,巴林家族為美國購買法國位于北美的路易斯安娜殖民地牽頭融資。他們還帶領歐洲為美國的對外貿易以及美國政府融資,直至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在19世紀40年代早期,巴林的合伙管理人亞歷山大•巴林—後來受封為阿什伯頓勛爵—成為駐美大使,並與美國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特協調緬因州和加拿大之間的邊界爭端。所以巴林銀行在英國的金融乃至國家都有重要的地位,但這個時候巴林銀行深陷阿根廷的深潭。

在19世紀70—90年代,流向阿根廷的移民使該國的人口增長了一倍。阿根廷的歐洲移民與流向美國的「流離失所者」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隨身帶去了資金,用以購買和開發廣闊的適合畜牧和農耕的土地。結果,由此刺激了對于鐵路、供水系統和工業企業的巨大需求。僅僅在1882—1889年間,歐洲投資者就為阿根廷注入了10億美元。正如一位學識淵博的觀察家所指出的︰「在歐洲,沒有任何一個治理良好的政府可以獲得如此巨額的信貸。」

然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末期,信貸激增的結果導致阿根廷所負的大量外債已超出了它的償付能力,通貨膨脹則開始抬頭。

但阿根廷的不幸來的如此突然,1889年阿根廷的小麥產量下降,隨後便是1890年春季爆發的一場血腥的政治革命。金融恐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蔓延。這一事件立即對倫敦的主要銀行產生了影響,最為顯著的當推巴林銀行。

巴林銀行在19世紀80年代承購了4200萬英鎊的阿根廷證券,其中在1888年和1889年的承購額為2800萬英鎊。到1890初大部分證券並未售出,巴林銀行被套!

巴林危機發生的時間實在是糟糕。1889年,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僅有900萬英鎊,在危機最高峰時也不到1100萬英鎊。而僅巴林兄弟家族就要求英格蘭銀行立即提供400萬英鎊的融資,唯有如此,方可避免破產。英格蘭銀行預計西班牙銀行和俄國銀行將會撤回儲備在英格蘭銀行的黃金。《經濟學家》在11月15日報道說,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僅能應對日常的國內需求,但額外需求發生時,便顯得捉襟見肘了」。

第一百三十章巴林銀行的危機

第一百三十章巴林銀行的危機,到網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