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24章小政府下大社會百家爭鳴想出路

()第424章小政府下大社會

百家爭鳴想出路

統治中國的思想有三個,一個是自炎黃二帝以來的諸子百家,一個是佛教,一個是來自德國、蘇聯的馬列。只有諸子百家是來自于自己民族的思想,是黃帝以來的先民們感天悟地,或來自于造物主的親口傳授,或來自于對其它四紀文明的感悟。這是中華民族對上代人對下代人想說的話,是值得留存的記憶,是是一個民族處世主命,引以為傲的精神產品,也是民族的思想精髓,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並能夠延續的順理成章的理由。是民族的思想內核,是民族的前進的指路明燈,是民族避免在前進的道路上避免犯同樣錯誤的理論,更是民族內部、民族與自然之間化解沖突的方法,是本民族與其它民族和睦相處的技巧。是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不斷發展的學問,是匯聚民族思想的結晶,並用于指導民族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英雄紀自原始人到現代人千萬年的歷程中,前四紀的文化如同放電影一樣在人類進程中快速閃現,英雄紀的人要對前四紀的人進行一場全面的總結,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隨後的資本主義萌芽,六億年的人類歷程,在第五紀似乎要有一個華章般的總結,人類的思潮錯綜復雜地交匯起來,就連人類自己也無法理清哪是現代的,哪里是過去的,哪現實的,哪是傳說的,哪是真實的,哪是虛幻的,如同降龍十八掌,在最後一掌,是前邊十七掌的一次全面的匯總,只是速度更快。

文明是包裹心靈的一件件衣服,她鼓勵並支持靈魂的感觸能力,記憶讀出能力,思維交叉能力,讓人們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使現實生活的苦難對心靈所造成的創傷降到最低。只有在欲火難耐,不能自持的時候,在殘暴與變態的時候,心靈的外衣——文明才能夠被燒毀,或被月兌掉。但靈魂,如同勤勞的小妹妹,待人心平定下來,趕快把扔掉的外衣撿起來,重新把靈魂包裹起來,文明是心靈的呼喚,是心靈的慰藉,是眾生賴以生存的借口。

英雄紀的人們是幸運的,每一個靈魂,都沉積了太多的文化,只要給人們以溫飽,思想的火花就會閃現,只要給思想者生存的機會,每一個人都會成為集大成者,只要不奪其生命,整個民族,都會成為諸子百家。可是,殘暴的統治,一直讓整個民族,成了思想的沙漠,成了文化的淨輸入國。

歷史在有節制地漫步,社會情不自禁地步入了春秋戰國,思想者在周禮的基礎上,思考著過去,現在與未來,感觸著深邃的內心世界。此時,靈魂如同從心靈深處延伸向外部的觸須,感知著事物的趨勢與規律,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學說,有相同感受的人的共同參與,形成了學派,思潮,它們被更多的人深思與評價,逐漸成為思想。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能夠形成了諸子學說,百家爭鳴的局面,是他們對于善良的追求與渴望,是祖先遺傳的尊重歷史的沉澱。人們的思維活動如同一個個飽滿的ru房,是到了可以擠出乳汁的時候了。思維沉甸甸的,到了可以豐收的時候了。周王朝的衰敗,對百姓言論自由的限制已經不可能了,各種思**薄而出,成就了全民的思想大解放,大共鳴,思潮與思潮交織,如海浪般,後浪推前浪,不斷誕生出新的學問與知識。

既然是學說,就有一定的客觀依據,既然是學派,就有很多追隨者,既然是思想,就會有規範的價值標準。每一個學派、學說、思想者,就是當時社會的輿論掌握者,也是社會的具體實踐者。這些人物,各諸侯國都把他們視為人才,因為他們可以傳播統治者的名聲——好的壞的有爭議的,正規的野史的,道听途說的,眼見為實的。他們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觀點,諸侯的行為常常成為觀點例證。哪個諸侯不想美名遠播、流芳百世?哪個諸侯不想成為他人頂禮膜拜廣受敬仰?思想者為了體現自己卓爾不群的鮮明個性,迅速地月兌穎而出,各諸侯國,已經像個俱樂部,專門招收出類拔萃的思想者或思想家,高薪誠聘,或許以高官厚祿,或提供場所,或許以幫助出書,應有盡有。至于轉戶口,子女入學,家屬安排工作,更不在話下,這麼好的待遇,思想者只能拼命鑽研,大力鼓吹了。

除此之外,民間組織,社會團體也廣泛動員起來,參與到招賢納士來,把人家稱為食客,甚至不入流的雞鳴狗盜之徒,但只要有一定專長,在當時,都被視為人才。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食客、門徒,既參與國事,也研究學問,還進行公關活動,是民間自發的政治力量。盡管四君子都有一定的職位與產業,相信他們的維持生存的主要手段是收取公關費用。他們與地方政府既合作,對政府行為又有一定的制約力量,從而使他們既能夠代表民間力量,又能夠傳播政府聲音。四君子的地位很高,諸侯都不敢得罪。平原君因此而被秦國聘為相,信陵君竊符救趙,魏王還不敢處罰他。平原君最有名的當屬其門生公孫龍,其白馬非馬論,盡管正常人認為是狡辯,卻引來不少听眾。

正是在這種寬松的政治環境和地方政府的支撐下,諸子百家才有了自己生存的良好環境,才成就了中國唯一的思想黃金期。思想成就不同于物質生產,只要有工具,有技術,有勞動力就有生產力,也不同于動物交配,只要公母,男女兩廂情願,就可以流氓起來。思想行為必須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環境,有廣泛的交流傳播渠道,有思想者達到成就感的渠道,上述幾項條件缺一不可。

思想者之所以與現實是矛盾的,就在于只有在矛盾的環境下,思想者才能夠思考形成矛盾的原因與方法,沒有矛盾,就沒有思想,但統治者不喜歡矛盾,他們只想四平八穩地統治,他們那些見不得人的事不想被曝光。最重要的是,統治者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這讓他們成為最自私的個人或群體,他或者她們,已經把自己的利益凌駕于民族利益之上,他或者她們只想著眼前的統治,根本不會去思考民族的未來,在矛盾中,他們采取了回避矛盾的鴕鳥政策,愚民政策。他們對思想者恐懼,害怕,進而采取簡單地辦法︰一殺了之,或者把各種思想書籍焚燒掉,不讓人們接觸思想。他們只想把人民當成養豬場的豬一樣,用一個統治階級的思想模式統一教,或者,給思想者以妖言惑眾的高帽子進行批斗,摧殘,讓思想者自生自滅。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累計繁衍幾百億人,竟然找不到一個思想家,不能不說明了一點︰統治階級真的是罪大惡極的無恥之徒!

中華民族的思想家當首推老子,其《道德經》,成就了中國的道教,這是中國唯一的能夠發展成宗教的學問,他以道為核心創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包括世界本源,辯證法與認識論。他認為,道先于萬物存在並且是產生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道為基礎,老子提出了他的辯證法有無,福禍,美惡等,每一個矛盾的兩個對立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認識論方面,他否認人的知識來自于感覺經驗,入道,完全不需感性認識,只需要虛靜,玄鑒的方法,即可達到聞道的目的。

以後,莊子將老子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進一步發展起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逍遙游》充分體現了超然的觀念,以及忘卻自我,與道合一的精神修煉。其《齊物論》以相對主義的認識方式齊是非,齊彼此,齊物質,《大宗物》以論道和修道為主要內容,介紹達到逍遙游的修道方法。

與此同時,還有思想者把道解釋為規律,以道為禮,為法的思想依據,形成了道家學派,以韓非為代表的《孤憤》、《內外儲》、《說林》、《說難》,洋洋灑灑十萬字,暢論治國當修明法,去邪枉之臣,用賢明之士。他綜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術治,申島的勢治,創立了法、術、勢三合一的法制思想。他看到了人性惡的一面,直接批判儒家的治國思想,必須依靠嚴刑峻法,而不能依靠仁義道德。

從思想成就來講,第二位的當屬孫子,其《孫子兵法》提出一整套克敵制勝的的戰略戰術。他總結了以前軍事思想的成過,對夏商以來,特別是春秋時代的戰爭進行研究,並將其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軍事理體系。其軍事思想主要包括戰爭觀,戰略理論和作戰思想三個方面,他對戰爭的基本態度是慎戰重兵,重視戰爭而不輕易發動戰爭,反動窮兵黷武,主張非危不戰。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其「不戰而屈之兵」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戰爭對生命的傷害,最大限度地減少戰爭所引起的仇恨,是周禮觀念在戰爭理論的延續與實踐。

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孫臏的《孫臏兵法》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上,提出了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他強調一個國家只有富裕了,強兵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礎與保障。關于強兵,要重視訓練,軍紀和將帥人選,並提出以少勝多、以強勝弱的戰法。

從影響來講,儒家也可以稱為思想,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個人要從信、仁、忠的方面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範,再教育。他的方法是有教無類,在治國上,他提倡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孔子的思想被韓非認為太軟弱了,無法達到社會治理的效果,被後人非議為統治階級服務。後來孟子進一步發展了仁政理論,直到荀子,善于涉及諸子學派之所長,發展並改造了儒家思想,不僅集儒學之大成,也集諸子百家之大成。

接下來當屬墨子,以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作為拯救天下的方法,反動窮奢極欲揮霍浪費,節葬,非樂由此而提出的,其最大貢獻是三表法的應用,也就是其力學,光學,幾何學等科學內容,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開拓了人類的未知領域。

另外,蘇秦,張儀的縱橫學,子產的辯證法,惠施的異中之同,晏子的《春秋》,季札的預測學,屈原的《離騷》都反映了諸子的成就。

在北方諸國鑽研思想與學問的時候,楚國堅守並發展著鬼文化,楚人相信,人死形消,而其魂則變為鬼,作惡人間,因此,信鬼好杞,樂舞娛之,這逐漸發展成為楚人的習俗。在沅水,湘水流域,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活動開始時,巫師作歌樂以取娛諸神,巫歌與舞蹈結合,場面宏大,風格熱烈活潑,極富浪漫情調,顯示神人相融的良好關系。楚國的鬼文化是楚辭產生的基礎,楚辭又稱為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因此鬼文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思想。

總之,只有諸子百家的思想,才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是可以發展的思想,才能夠取得突破的思想,其它兩種主流思想都是被發源地被拋棄的思想,但在中國被全盤接受。以佛教為例,早已被印度教所取代,這個結局,關鍵在于這個宗教依靠自覺自悟,可是在利誘、色誘面前,能夠抵擋誘惑的有幾人?即使是和尚也不例外,方丈開名車,進出賓館酒店甚至包養女大學生,佛教在中國已經淪落為心理診所。關鍵在于,佛教被捧為國教之後,眾生只能夠選擇的宗教信仰很少,在國家保護下,寺廟缺乏競爭對手,因此,不思進取2000年了,寺廟提倡信徒行善,竟不知道自己怎麼做善事,甚至連後來者的聖誕老人那樣的簡單善舉都難以作出,只能夠把自己的場所成為信仰奉獻的場所,成為一個洗錢機器,斂財手段,成為國家的第二個稅收機構,而自己卻把這些奉獻用于富麗堂皇、金碧輝煌的自我建設中,用于住持的高消費中,數典忘祖,遲早成為被信仰拋棄的對象。佛教之所以還能夠在中國生存下去,就在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太無德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