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47章大西洲從天而降太平洋不幸誕生

()第147章

大西洲從天而降

太平洋不幸誕生

但災難所引起的地殼運動並沒有到此結束,撞擊力仍然在延續著,南北美洲大陸在向西運動的過程中,遇到了原來彗星著陸點所引起的堅硬地殼的阻擋,形成了現在的安第斯山系。()

地球的燃燒是在瞬間完成的,所有的生命也在瞬間消失的,在沒有什麼物質可以燃燒時,地表便停止了燃燒,彌散在平流層的塵埃、二氧化碳、碳黑和水蒸氣等遮蔽了太陽的輻射,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數十度,分散在空氣中的水蒸氣,熱脹冷縮,這些水蒸氣迅速凝聚成雨滴,紛紛從空中降落下來。它們像受了委屈的小孩,晝夜不停地下著大雨,下了多少年,誰也說不清,也就從那時起,原來的小水坑變成了大池塘,有的變成了湖泊、海洋,水流從高處不停地流向低處,沒日沒夜。

原來的華北華南的低矮地帶,受到來自東邊力量的擠壓,地勢抬高,成了以後的平原。同時,原來比較高的地方,在擠壓的作用下,更是錦上添花,越來越高。太行山、橫斷山武夷山、泰山、黃山、廬山都直挺挺地樹立了起來,成了高高在上的南北走向的山系。

太平大陸已經不存在了,只有在扶桑到台灣,馬尼拉一帶,留下一個一段狹長的陸地,作為自己曾經是陸地的證明。現在的島嶼分布,還不是當時的形狀,只是當時的大致輪廓。

低矮的地方,已經灌滿了雨水,但是,依然有源源不斷的河流向這里輸送,河水就繼續向上邊堆積。水越積越多,越累越高,周圍的山體承受不住了,聰明的湖水,就尋找山體最薄弱的地方,向更低的地方沖去。

水流長期流經的地方,逐漸滴水穿石,形成了河流。河流以水為工具,證明著哪里是地表的最低處,最後,它們找到了,在被星際雲團鏟出的地方,那里地勢最低。于是,豬婆江不再向西流淌,而是向東運動。

由于那里成為世界最低的地方,河流都領悟了這一點,就連還是雛形的黃河,也感到了由高向低的輕松,把流域內的水分,都向這里匯集。

那老練的淮河,海河,遼河,正在切割地面,企圖以更大的力量,控制更多的水流範圍,一齊滾滾而來。

龐大的珠江,趕緊整合一個個河流,向東流去(不是現在的形狀),在汕頭一帶入海。幾大河流的注入,是這塊遍體鱗傷的大地,成為地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大洋下邊的地表,隨著地下熔岩大理石涌出,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島如夏威夷群島等,就像青春期的男孩子臉上長出的粉刺,高低不平。隨著雨量的逐漸增加,許多像青春痘一樣的小島,都被越聚越多的海水淹沒住,絲毫無法看到當時驚天動地的抗爭。

陰星已經被地球全部俘虜了,包括跟著陰星四處作惡的大氣,都聚集在大氣層內部。整個臭氧層吃得飽飽的,幾乎撐破了肚皮。這些整天游蕩在宇宙中的大氣,現在,已經感受到地球的溫暖,還有上下流動的同類,如同來自三峽庫區的移民,正在融入當地的社會。

它們也開始隨著大氣的脈動,上躥下跳,左右搖擺,也開始了熱脹冷縮,也在形成降雨,最後,隨波逐流,成為大地上的水分,向著低矮的地方前進。

大地如同受盡了委屈的孩子,日夜不停地哭泣,降雨越來越多,雨勢越來越大,到處都是溝滿河平,都在尋找著突破的方向,進攻的線路,自己的歸宿。

空氣中,彌漫著雨水的氣息,密密麻麻的,連風都無法撼動。大風已經把自己的統治權拱手讓給了雨水,自己躲在山腳下睡大覺。隊伍越來越難帶了,還不如暫時退居二線,自己好好歇歇!

風不干了,雨水更沒有了主張,只會上下攢動。臭氧層更難受了,它們依然手拉手,要把一切入侵者,趕到地面。大氣層上邊有壓力,下邊有推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擠水分,大雨鋪天蓋地。

外來的空氣,還沒有醒過來勁,就已經變成了雨水了。這是地球誕生以來最強大的降雨量,直下得天昏地暗,到處都是水茫茫,水汪汪,濁水連天,分不清哪里是陸地,哪里是海洋!以後的生命,將永遠也見不到這樣的降水!

老天爺是公平的,給了你一場驚天動地的降雨,就會給你一個接水的盆子。這個盆子,就是太平洋!

與降雨相伴的,就是落到地面上的雨水,還要掙扎著向上,形成水蒸氣。要形成水蒸氣,就要吸收大地的熱量。地面上,除了雨水相互摩擦,江水相互沖撞所形成的熱量之外,陰霾天氣幾乎阻止了陽光的照射,這樣地表之上,幾乎失去了熱量來源。再加上太平洋的形成,地球像挖掉了一大塊肉,熱量大量散去,地球內部的熱量也無法傳播到地表。

于是,地面溫度越來越低,漫長的、寒冷的、黑暗的冬天來臨了,地面上的冰蓋增大,即使是赤道地區,四季都成為冰天雪地。

降雨已經停止,只有在赤道地區能夠降下來少量的雨水,但是,在距離地面很近的地方,雨水就變成了雪花,飄飄灑灑降落下來。很快,沉沒在冰天雪地之中,分不清那是新來的,那是原來的!

平流層塵埃等顆粒在幾百萬年內慢慢沉降,陽光照射逐漸得恢復,但地表並沒有因此而顯著增溫,相反,當時形成的雪被及冰蓋,因為反射率對寒冷氣候產生巨大的正反饋作用,使降溫進一步加劇,寒冷的冬天持續了好上千多萬年。

雨水想掩蓋陰慧的罪行,把下邊的火山壓住,但是,地球內部的岩漿,正在調動,由于地殼異常薄弱,薄弱到就像懷胎9個月的孕婦,稍不留神,就流產了,不過,地殼的流產,就是不停的火山噴發、地震以及伴隨而來的海嘯等大型自然災害。

這個災難一直在持續,即使到了現在,仍然沒有停止。環太平洋西海岸的地震頻繁,就是這次災難所造成的。太平洋西海岸一帶日本、琉球群島、中國的台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東部,原來都是在這次災難之後形成的環太平洋西邊的山脈、山峰、高地,隨著這一帶的東部由于地殼薄弱所引起的大量火山爆發,上述高山地區在自身壓力作用下,在周圍陸地的下沉的拖累下,,山脈逐漸逐漸下沉,淪落為小島模樣。

從長遠來看,都會逐漸沉沒于太平洋之中。即使現在中國東邊的黃海、東海、南海,在這次災難之前,一直都是陸地,隨著東邊陸地的沉沒,也拽著中國東邊地區的大量陸地,也完全沉入海平面以下的地幔之中的熔岩里邊了,用來彌補由于熔岩大量外泄所造成的地幔物質的缺失,成為了太平洋洋的最西邊沿。

為什麼馬里亞納海溝、日本海溝、琉球海溝這些地殼最薄弱的環節,地震反而不多,或者就不曾發生地震?原因在于在災難中,地球在強大的外力作用下,磁場短暫消失。以後,陰慧由于沒有了地球的吸引力,其慣性運動也由于地表與地殼的阻力,慢慢降了下來。在馬里亞納海溝一帶竄出了地面。

為什麼要在這里竄出地面呢?原因就在于其運行線路本身就是一個半弧形的形狀,再加上地球的圓形結構。

在陰慧的內核部分已經運行到西太平洋地區時,彗星對于地球的壓力,造成了地球的反作用力,兩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了排斥力。排斥力推動陰慧離開了地面。

陰慧被推出的時候,其壓力已經穿透了地殼,大量富金屬的岩漿已經涌了出來,並與彗星外表的氫、氧等元素進一步結合,形成凝固力更強的固體物質,就如同在這些海溝一帶,修築了固若金湯的工事,因此,地表最深的地方,反而地震並不多。

值得慶幸的是,地球磁場當時失去了磁性,否則,陰慧會沿著太平洋的中心地帶,繼續向前運動,非把地球撕成兩半不可。

這次兩星相撞,其實也暴露出了現在日本大陸的最大薄弱環節。有的說假如中日之間爆發戰爭的話,要用多少枚導彈打擊日本的軍事基地,其實,如果知道這次災難的話,只用兩枚威力強大的原子彈,把支撐日本大陸的海溝堅硬的岩石炸毀,整個日本大陸就會完全沉沒。何必去興師動眾?

地球的災難還沒有停止,在這塊被稱為陰慧的星球經過摩擦燃燒後,最後撞到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亞歐板塊的結合地帶的同時,還有大量的碎屑不規則地砸到地面上,不是形成高山,而是扎入地表面之下,成為一個個坑洞,隨後雨水注滿,成為湖泊,像中國的鄱陽湖、洞庭湖、巢湖,以及美國的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等,都是由于這次災難的產物。甚至南海,也是巨石撞擊的結果。當然,這些災難,成了後人的財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