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零八章 揚州

這段時間到10月1日,聯通做3G活動,搞的我頭都是大的,哎,沒辦法,誰讓咋是小嘍呢)

紅花會眾高手和九門提督衙門的人一齊押著吳應熊等人回到額駙府。

張天寶見到吳應熊被押回來,笑眯眯的說道︰「駙馬爺,你這是到那里去了啊,怎麼不知會兄弟我一聲啊。」

吳應熊嘴唇嗦了下,面色惶恐,低頭不語。

張天寶又是嘿嘿一笑,小聲對吳應熊道︰「駙馬爺,皇上得知你這次逃走,大怒之下要剮了你,多虧兄弟我在皇上面前替你說了不少好話,才保住了你這顆腦袋。你下次再逃,那我可就保不住你了哦。」

吳應熊听後忙連聲稱謝,心中卻是驚懼交加,僅有的一絲逃跑念頭也被嚇沒了。

隨後張天寶吩咐一千驍騎營官兵好好‘保護’吳應熊的安全,接著就帶著張勇等人走了,走時還把吳應熊府上的騾馬全部牽走。

隨後張天寶就進宮把處理的經過奏報了康熙,康熙自是嘉獎一番,調張勇等人在張天寶麾下听用。

隨後朝旨就下了來,對張勇等三將獎勉一番,各升了一級,歸張天寶其屬下。

康熙不欲張揚其事,以致激得吳三桂提前生變,因此上諭中含糊其事,只說各人辦事得力。

吳應熊這麼一逃,康熙知吳三桂造反已迫在眉睫,但總算將吳應熊抓了回來,使他心有所忌,或能將造反之事緩得一緩。康熙這些日子來調兵遣將,造炮買馬,十分忙碌,只是庫房中銀兩頗有不足,倘若三藩齊反,再加上台灣、蒙古、羅剎三地,同時要對付六處兵馬,那時軍費花用如流水一般,支付著實不易,只要能緩得一日,便多了一天來籌餉備糧。

過了一日,康熙下了旨意命張天寶去揚州立碑,同時魏東亭的‘大清周刊’也大加宣揚此事,搞的各地官府、鄉紳、百姓紛紛上書、萬民感恩傘什麼的稱贊康熙聖明,康熙自是大喜,對張天寶越發的喜愛看重,當著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等人面大加贊賞張天寶乃上天賜予他的福將。

當然朝中還是有些少數守舊派跳出來反對,結果被索額圖及岳樂等人聯手打壓下去,自此再無人敢跳出來觸康熙的霉頭。

張天寶率領一千‘忠勇軍’騎兵,紅花會五位護法等一應隨從,帶著聖旨一路往揚州晃悠而去。

沿途官員、百姓自是擺道迎送,每過一府、一縣賄賂從豐。張天寶自然來者不拒,迤邐南下,行李日重。

用張天寶的話說,這些錢可以幫不少窮苦百姓了,不收白不收。這廝還把這些送錢送禮的官員都給記了下來,表示以後查明凡是貪污巨額的都給砍了示眾。

一干親隨之人,白天看著他們的軍門大人笑著臉收禮,晚上就看著賬本在琢磨要先砍哪個的頭。眾人一陣惡寒,軍門實在太陰險了。

不一日眾人滿載著賄賂風風光光的來到揚州郊外。

兩江總督麻勒吉、江寧巡撫馬佑以下,布政使、按察使、學政、淮揚道、糧道、河工道、揚州府知府、江都縣知縣以及各級武官,早已得訊,迎出數里之外等候。

張天寶讓眾人把衣甲穿戴整齊,自己也是把康熙御賜的正黃色鎧甲穿上,帶眾人打扮完畢,一千‘忠勇軍’騎兵在悍將吳三的帶領下分作二列護著張天寶和車隊進發揚州。

當真是軍容整齊,兵士精悍,這些個士兵馬鞍上掛著長刀,腰側佩著火器‘連珠統’,個個神色傲然,眼神冷淡。

一眾迎接官員看的神色一震,各自暗暗贊嘆不已,對張天寶這位欽差大人更是恭敬,皇上能派這樣的精銳軍隊護送,就表示了皇上對這位天寶大人的喜愛。

眾官員待得張天寶下馬,紛紛上前去巴結、稱贊,張天寶與眾人寒摻幾句就進了揚州城,當然百姓的夾道歡迎是不可少的。

「看到了麼,這就是勇除鰲拜的天寶大人,當真是少年英雄啊。」百姓甲小聲的對周圍的人說。

「听說天寶大人在除鰲拜叛黨的時候,一人獨自殺的上千叛逆跪地求饒。」百姓乙樣樣自得的和周邊人說道。

「你們知道什麼,天寶大人奪城門那才叫神呢,一刀劈下,偌大厚實的城門就被劈做兩半了,殺鰲拜這奸賊不是動動手指就解決了。」百姓丙口沫橫飛的講道。

百姓們紛紛在下面說著張天寶的豐功異事,張天寶听的心里只嘀咕,娘的,老子啥時候這麼牛逼了。

欽差行轅設在淮揚道道台衙門,張天寶覺得住在衙門太過拘束,只住得一晚,便對道台說要另搬地方。

他這次欽賜衣錦榮歸,自是心里以回去故居迎接那韋春花為主,但是現在康熙交代的事情還沒辦好,只好先把事情辦好了在去迎接這個世界的母親。

那道台听張天寶要換地方住,就諂媚的笑道︰「大人,揚州鹽商有個姓何的,他家的何園,稱為揚州名園第一。加上他對大人敬仰已久,早就把一切預備得妥妥貼貼,盼望大人光臨。只是他功名太小,不敢出口。大人若不嫌棄,不妨移駕過去瞧瞧。」

張天寶點點頭便道︰「恩,你辦的不錯,本人這就去住上幾天,看看這揚州第一園。」

那道台听張天寶的稱贊,頓時感覺渾身骨頭都輕松了幾兩,能得這位皇上眼前第一紅人的贊賞,以後也可以在同僚面前吹噓了。

那何園棟宇連雲,泉石幽曲,亭舍雅致,建構精美,一看便知每一尺土地上都花了不少黃金白銀。

張天寶看後大為滿意,這人修建的何園比自己的伯爵府還要豪華,精美,真不愧揚州第一園之稱。當下吩咐吳三帶著親兵和五位護法都住入園中。其余將官率領部分官兵,分駐附近官舍民房,大部留在城外駐扎。

其時揚州繁華,甲于天下。

唐時便已有「十里珠簾,二十四橋風月」之說。到得清初,淮鹽集散于斯,更是興旺。據史籍所載,明末揚州府屬共三十七萬五千余丁(十六歲以上的男子),明清之際,揚州慘遭清兵屠戮,順治三年只剩九千三百二十丁,但到康熙六年,又增至三十九萬七千九百余丁,不但元氣已完全恢復,且更勝于昔日。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