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十二章 捷徑 02

「工程?」我與尸體異口同聲。

楊久明點點頭,然後看向我,問道︰「你對鬼湖了解多少?」

「幾乎毫無了解,只知道是個一會兒冒出來一會兒跑不見的湖。湖的外圍修了一個巨大的迷魂陣,另外還套著一個月軌陣,致使不是混那一行的都無法往里多走幾步。」我說。

「我那筆記,你翻到第四十七頁。」楊久明說。

我連忙打開筆記來往後翻,只見第四十七頁畫著一組很簡約的圖,圖中心曾蓮蓬狀,標注為白蓮之地。左上角涂鴉了一片黑影,標注為陰龍,右下角也同樣有一片黑影,標注為陽龍。外一圈是鋸齒狀的涂鴉,標注月軌陣。再外一圈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寫著大紅門大白門大黑門大青門。

我還沒來得及提問,楊久明又道︰「往下再翻一頁。」

而下一頁則是全文字,主要描寫了楊久明對鬼湖內外的研究心得,他首先從生態環境方面確定了鬼湖是肯定存在的,因為那一帶到處都有曾經淹過水的痕跡。其次是他對白蓮之地中那堆亂石的看法,之一跟我們這邊推想的差不多,認為那些是倒毀了的眾神台。不過比我們走得遠的是,他發現了一些地裂的痕跡,認為已不知道是多少年前,這里曾發生過大地震,可能是眾神台最終損毀的原因。而那些巨石也不盡然全是神台,通過楊久明的勘測,這其中有一些屬于牆體、建築,很久以前,這白蓮之地恐是古蜀國的城邦。

白靈山中遍布溶洞、地下水,古蜀人把他們利用起來,在山頂匯集成一個護城湖,又或者整個城都矗立在湖中形同威尼斯那樣。而這些水又經由那些天坑向外排出,循環輪回。然而經過了那場災難後,溶洞中的「水利工程」顯然也遭到了損毀,造成了一場波及面積十分廣的淤塞,很可能直到笮王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後才得到清理。

二次元宅多了的結果就是想象力十分好,我的腦海中很快出現一片壯觀的城邦之景。在「及天」的山頂,杜鵑花盛開如海,然而被花海所包圍的,是另一片煙波浩蕩的真正之「海」。海中不分日夜的蒸騰起淨白雲霧,繚繚繞繞,使建在其中的樓閣、諸神造像皆仿若置身在雲端。這是遠古信仰的極致,也是古文明藝術的極致。

然而,天地猛然驚變,山崩地裂,花木凋零,瓊樓玉宇化為碎石,神墜于地連自己也救不得。「雲端之國」瞬間陷入泥沼,只留下處處廢墟,逐漸逐漸湮沒于黃土、荒草、植被。

「太慘烈了,難怪每逢戰爭災難出家的人都會激增,可以理解、可以理解……」我嘆了一句。

楊久明卻不搭理我的感悟,指著筆記本說道︰「月軌陣,是古蜀國布下的陣法,在這偏遠山區對付夷人部落已足夠,但並不單單只為了防止外來者入侵。此陣法與其說是陣,不如說是一個龐大的‘機器’,研究得越深,我越懷疑這些溶洞中的水利工程也與之環環相連。只是驅動這個機器的動力不是現代概念中的那些動力。而是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氣’。」

我立即想起那個被司馬舞懷疑是「佔律」的青銅箱子,還有洪鏖那一番「開機」、「待機」的非主流解釋。轉念又想到那個養鬼的陣,還有在我們所穿越的那個月軌陣陣眼中被毀的神秘瓷器。那時候我就懷疑是楊久明干的了,但當時沒法對證,這會兒想著便問了出來,道︰「大叔,那個用猴子來養鬼的陣是你布下的?」

楊久明毫不否認,神色間甚至還有些得意,說道︰「只是想試試你們。」頓了一下,又道︰「當時不確定你們會從哪里走,于是在大致方向上都設下了障礙,有幾處與原本的古陣法相結合,你們倒是誤打誤撞選了一個簡單的。」

我寒,差點就忘了,雖然他救了我們並且願意教我東西,帶我走到這里,但本質上這人還是一個亡命之徒,生死觀念與道德理念跟一般人有偏差。想著我也不敢跟他討論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只能不痛不癢的抱怨了一下︰「就算是簡單也……」

「如果連這樣的關卡都過不去,往里走你們也走不了太遠。而且放心吧,我心里有數,就算你們過不了我那些陣,最終落下的也不過是大病一場,不會致命。」

「……謝了。」

說著我們已經下到了這處溶洞的底部。之前走進來時,從洞口裂隙處往里百來米,山洞走勢陡然往上,進入一片鐘乳石亂長的區域。沒人在這里開山鑿路,全靠楊久明指點著我們才攀上去,然後在好幾個隧道中穿來穿去,反正我是沒記住路,很快就被帶進了一處下坡。鐘乳石依然亂長,但是漸漸可以看出一些人工削鏟痕跡,使路不是那麼難走了。

後來又听見了水聲,滴滴答答、嘩啦啦的,有的水跟下雨似的不停從上一層溶洞往下漏,有的干脆形成了一小股一小股的泉水、瀑布,在這洞中恣意亂流,壓根不在乎你人類的路好走不好走。

一路上我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尸體也摔了不少,也就楊久明步伐穩健得跟在自家門口散步似的。好不容易至洞底,一個電筒照不到邊的地下湖出現在眼前,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氣,說道︰「……我覺得這個不好游啊。」

楊久明撿起一塊石頭丟了下去,說道︰「其實不深,大約只到脖子,只要別踩到洞子里。」

頓了一下,又說︰「這個地下湖,是人工建造的。」

「哎?」我驚訝著,蹲下去查看湖的邊緣,發現確實有切割修整的痕跡,又將電筒光往水里照去,只見清澈的水波下,可以看到湖底是由一塊又一塊巨大的方形石頭拼接而成的。而在石頭與石頭之間,每隔一定的距離和角度,就會有一片黑影出現,細看之下,水泡和渦流在黑影上盤旋著,如果猜測無誤,那些黑影應該是連接了別處的空洞。

楊久明在一旁解釋道︰「我說過,月軌陣更像是一個被‘天地之氣’所驅動的‘機器’,古蜀人將其調制為隨天地自然的規律變化而變化,後世奇門遁甲陣最基礎的理論概念也來自于此,只是後世人們耽于追求更復雜更能唬人的陣法,而忘記了奇門遁甲原本出自易,易則出自種種自然變化。中國古人創造這些,最初所追求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並能更有效的利用天地靈氣和自然變化。比如說,這月軌陣的東北方小陣,立春時節開合,將春風引進白蓮之地,促萬物生長。而置換到奇門術中,便是生門之相。」

又指著這湖底說︰「清明過後,雨水漸多,至立夏,隨著立夏之陣開合,這一方的雲氣被大量集中到山頂,化作雨水,補充進地下水,逐漸抬高,又至山頂水閘中流出,進入鬼湖。所以我說‘路在水中’,便是只要順著水道,就可以攀至山頂。」

「雖然听不懂,不過好像很高科技!」尸體撓了撓頭,神色茫然中帶著仰慕。

我倒是懂了一大半,楊久明的意思無非是說山頂的氣候全靠月軌陣來調控,而這些溶洞中的水利工程則是月軌陣的輔助,其本身可能也含著陣法,或者機括,能配合月軌陣的運行將水往山頂送,參與氣候調控。我把這幾句簡單的歸納告訴了尸體,尸體模著下巴說︰「這種科技不錯啊,如果一直流傳到現在,三峽大壩就不用老被拖出來背黑鍋了吧。」

「不然。」我說道︰「沒有人能真正的控制大自然,即使是這些看似很高科技了的古蜀國人。大叔剛才說了,立夏時節這些溶洞里的水就該高漲了,可是你看眼前的,一點漲水的跡象都沒有。上山以來,我也只見過幾場雪一場雨,山下更是旱得一塌糊涂。月軌陣在幾千年前那場地震中恐怕就毀得七七八八了,而古蜀人千算萬算也算不到那一場地震的破壞力。就算沒有地震,以月軌陣這樣‘靠天吃飯’的狀況,也難免不會因為其他的天災人禍而出另外的差錯,造成另外的損毀。」

「而之後笮王把月軌陣當做護墓迷陣重新修整了一番,也顯然根本沒有把月軌陣真正的力量重新運用起來,說不定還多弄出一些雜七雜八的副作用。如果我的推論沒錯,流傳在當地的‘立夏不進山’的諺語,恐怕就是月軌陣在笮王之手被折騰出了什麼問題,造成山中在立夏時‘氣’大亂,只不過,又經過了那麼多歲月,這些問題恐怕也被大自然給解決掉了,又或者問題進一步加深,比如這大旱的問題。」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我歇下來喝水,尸體悶不啃聲的消化著我的話,楊久明卻贊賞的看著我,但隨即又搖了搖頭,說道︰「立夏的問題不止是月軌陣出了問題,這次大旱也不止是月軌陣的問題。」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作者題外話︰大家新年快樂~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