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即便薛蠻的話很不好听,這些依附男人如同傍水而居的水草的女人們,卻依舊只能陪笑,也許她們剛剛嘴上表示對鄭淑穎的不屑,但心中還是異常羨慕的。

因為作為摘花詩社的社長,鄭淑穎的確有這個資格與王維傳緋聞,而她們連資格都沒有,即便她們說自己與那位名揚長安奠才詩人有一腿,也沒人會信。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傳言,所以那位趙郡李氏的公子,就自我膨脹得厲害,大概覺得自己比王摩詰的魅力要高了,當時王摩詰似乎無意寫詩,而那李公子卻硬要逼著王摩詰出丑,結果反而自己出了大丑。」薛蠻有些幸災樂禍的說著。

對他來說,像王維這種層次的人爭斗,那就是神仙打架,他這種凡人只能仰望,所以他並沒有什麼立場可言,不過男人自然也有嫉妒心。

對于王維這種萬眾矚目的存在,他心中當然十分嫉妒,所以很期望看到王維吃癟,只可惜吃癟的反而是那位李家公子,名氣小得連他都不知道名字。

「最好笑的是據說這重陽登高活動之後,鄭淑穎就與這位李家公子劃開了界線,還義正詞嚴的澄清了之前的謠言,說自己其實是仰慕王摩詰的,不過卻從來沒有與王摩詰有過什麼交集。」

薛蠻用嘲諷的語氣說著,顯然他對鄭淑穎這種女人看得很透徹,不過心中卻也佩服鄭淑穎手腕確實高明。

楊鵬有些戚然道︰「這個女人不簡單吶,不過她這樣做,難道不害怕那位李姓公子的報復?」

薛蠻搖了搖頭,道︰「這位李公子並不是睚眥必報的人,據說在世家圈子里名聲還是不錯的,只是自不量力挑釁王摩詰被狠狠的打臉了而已,如今這鄭淑穎的名氣一來二去已經大了起來,李公子若是報復,那名聲真的就臭了,他甚至還要保住鄭淑穎,要不然誰再栽贓他一下的話,那可真夠嗆的。」

周澤深深吸了口氣,心中對女人提高了警惕,有時候真的不能小看女人,哪怕她們看似手無縛雞之力。

「不提這些傳聞了,來談談王摩詰的那三首詩吧。」滿臉橫肉的薛蠻,卻是異常喜歡附庸風雅的人。

楊鵬當先說道︰「兩首《詠菊》,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毫無疑問,其中最好的是第二首《詠菊》,里面那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最為讓人動容,因為這著一種寧死不屈的品質,將菊花的風骨體現得淋灕盡致。」

周澤接著說道︰「不錯,第一首《詠菊》雖然用詞非常精致典雅,這算是王摩詰的風格了,這種充滿意蘊卻並不空洞的華美,非常得女子們的歡心,但毫無疑問,在立意上,第一首《詠菊》是不及第二首的,哪怕第二首的用詞更加平實一些。」

薛蠻微微點頭,只是興致卻不怎麼高,他有些期待的問道︰「那你們怎麼看第三首?」

楊鵬與周澤兩人對視一眼,兩人都是土生土長的長安人,哪里會被這首「口水詩」所觸動,不過看樣子這薛蠻倒挺喜歡第三首啊。

本來就是為了結交這個薛蠻,所以楊鵬當先說道︰「這第三首嘛,坊間傳聞這是王摩詰為自己所寫,寄托他異常真摯的情感,所以我想這種發自肺腑的詩歌,應該不錯吧。」

雖然楊鵬嘴上這麼說,但心里確實不覺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麼好,只是因為寫詩的人是王維,才會有這麼大的爭議性,這就是所謂的暈輪效應。

認為它好的人,把它吹到天上,說是古往今來思念家鄉寫的最真摯最感人的詩。

而那些從沒有過思鄉之情的,如楊鵬這樣的本地人,單純的從遣詞造句立意來看,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水準真的非常普通,有不屑者,直接將這首詩冠以「口水詩」的稱號。

雖然周澤也是來結交薛蠻這個人脈頗廣的富商之子的,但他還有點文人的傲氣,所以盡可能委婉的評價道︰「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確實是三首詩中爭議比較大的,因為這首詩王摩詰並沒有當場拿出來,所以有人覺得王摩詰自己都對這首詩沒什麼信心,我認為這首詩雖然寫得流暢可讀,優點是通俗易懂,但論起文學價值,卻是不如兩首《詠菊》的。」

薛蠻的臉色不是很好看,他可不是長安本地人,他也沒資格在國子學、太學這樣的首都學校讀書,不過他通過在家鄉的勢力弄了舉人,便來這長安考省試了,不過他已經多次落榜了,如今的舉人可不是長久的頭餃,而是通不過省試,就會沒了舉人資格,再想要考進士,就必須再考舉人。

薛蠻對自己的家族家鄉感情非常深厚,為了博一個功名,已經在外奔波了不少年歲,屬于典型的游子,他第一次讀到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便覺得這首詩寫到了他的心坎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麼一句非常質樸易懂的詩,就讓他想起了多年在外鄉受到的各種不平待遇,他甚至在那一刻想直接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不只是他想家,對他寄予厚望的父母,也定然是很想他的。

幾位士子中,還有一個叫做江平的,他敏銳的察覺到薛蠻的陰郁,一下子便揣摩出這個中心人物的偏好,于是他在一片安靜之中,忽然冷冷的哼了一聲。

「楊兄、周兄對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評價太低,我覺得王摩詰的這首詩,是三首之中寫得最好的,完全就是大巧不工,返璞歸真!」

江平一邊說著,一邊暗暗觀察薛蠻的表情,見他果然用更加期待的眼神望著自己,江平不由心中大喜,雖然他自己一點都不覺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麼好,但卻听過一些名家的評點。

于是他侃侃而談︰「我的詩詞水準雖然並不怎麼出色,但我卻知道,有幾位緯大佬都對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非常看好,比如那位賀老賀博士、張若虛老前輩,還有盧象、崔顥等這些後起之秀,我認為以他們的人品與詩詞鑒賞功力,絕不會胡亂說這首詩好。」

楊鵬、周澤兩人臉色不怎麼好看,如果是江平自己說這《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好的話,或許他們還能反駁一二,但既然抬出那麼多影響力的人物,他們還真不敢反駁什麼,雖然他們月復誹王維明明本來就與這些人關系莫逆,他們哪會拆王維膽?

不過楊鵬、周澤兩人敢這樣想,卻不敢這麼說,要不然傳出去可就會被人嘲笑成目中無人,若追究起來更是個誹謗之罪,如果有才且目中無人的話倒也罷了,畢竟不少人還是比較欣賞那些恃才傲物的狂士的。

只可惜楊、周二人的這個水準,確實不怎麼樣,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巴結薛蠻這種人。

薛蠻才不管兩人臉色難看,而是拍案叫好道︰「說得不錯,我也非常敬佩賀老的人品與詩詞功夫,他既然都說這首詩好,那肯定是真的好,雖然我無法仔細說出這首詩好在哪里,但我讀了確實有許多感慨,甚至還有馬上回家鄉看看的想法……對了,你叫什麼名字?」

江平不由大喜,只覺得自己賭對了,而其余的士子,則用羨慕的目光看著他。

接下來,由于薛蠻定了一個基調,眾人自然開始重點吹捧《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也不管什麼傲骨不傲骨了,中心人物說好,那他們當然要附和,誰唱反調就是作死,大家可都看到了,江平就因為第一個說這首詩好,便得到了薛蠻的熱情對待。

旁邊的文藝女青年們,也紛紛配合眾人的步調,雖然她們大多數人,其實更喜歡第一首《詠菊》,因為用詞華麗,格調清美,只要稍稍改編,便是一首能夠傳唱開來的名作。

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因為很「土」,實在難以改成唱曲,且這首詩的個人意味太濃,並不適合演唱。

薛蠻這個圈子發生的情景,只是一個縮影,不少士子都在討論王維的這三首詩,或贊或貶,或仔細研究以此提高自己的詩詞水準,或大而空談只為吸引才女的注意……

總有人爭論這三首詩哪首最受歡迎,其最終的結果還是讓不少人出乎意料,好比後世傳唱甚廣的流行歌曲大多都是具有中毒性的口水歌一般,三首之中最「土」最樸實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毫無疑問最受歡迎,因為它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士大夫的圈子,而被普通人民所喜愛。

長安在這個時代可是國際性的大都市,有不少異族都定居長安,並漸漸被華夏文化所同化,由此可以想象,這首通俗易懂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出,甚至連這些異族人都贊嘆不已,並有人心血來潮的決定回^H小說

千百年後,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甚至入選了小學課本,實在是膾炙人口。

僅僅憑借三首詩,就又將王維的名聲送上一個高度。

而這個時候,省試終于要來臨了。

===========

求收藏票票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