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五十五章 熱愛和平

「武知縣,應當這樣……」

宋說道。

其實來到太原後,宋邊防管得不多,也不用管,潘美在河東做得很好了,蕭規曹隨,沒必要畫蛇添足。

宋將精力主要放在民政上。

河東戶數少得可憐,特別是北部,現在的人口密度還不及落後的夔峽地區,盡管陸續遷徙了一些百姓,有的就安置在河東路的路。

這個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宋朝與北漢交戰造成的結果,也有一部分卻是整個河東水利建設落後產生的。

于是宋便化作嶺南時轉運使的宋,小心翼翼的經營著民政事務,從水利到民生,從作坊到種植養殖,從商業到運輸……事無巨細,一一指導。甚至時常騎馬下去看,走鄉串戶,也不擺架,與百姓交談,問題疾苦。

而且他跑的面積很廣大,不僅是太原,也去其他各州察看,一度讓太原附近各州軍官員壓力山大。

比如太谷縣這個武知縣,听著宋將眼前這個水堰缺點一一指出來,額頭上不停地涔出汗水。

但相反的,有一些有能力的官員春天也就到來了。

就在百姓好奇的圍觀,郭大送來潘憐兒的信。

宋打開一看,微微一笑。

讓趙匡義向蕭燕燕低頭請和,是那個風計劃的一部分。

但用韓德威交換玉隻,宋沒有說,這麼多年下來,許多遼國百姓擄到宋朝,許多宋朝百姓擄到遼國。相互俘虜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其不乏有將領以及官吏,宋無法說出口。

不過宋隱晦地說了一句,楚國伍胥到了吳國,楚國悲催了,但伯嚭到了吳國。那就是吳國悲催了。象這種無能的遼國重臣,與遼國交易,再釋放回去,未必他能成為遼國的伯嚭,但最少讓遼國名臣韓德讓難堪。

其他的沒有再說,後面就看趙匡義如何想。

實際宋料到趙匡義會這麼做。但事情未決定下來,宋也就沒有向潘憐兒透露。

然而接到潘憐兒的信後,宋忽然想到一件事,提筆在太谷縣衙書寫了一道奏折,讓郭大遞向京城。

這時候京城同樣開了鍋。

倒不是為換玉隻吵的,實際以前趙匡義就打算有這個想法。準備用蒲奴寧的兒交換玉隻,然而宋看到蕭燕燕性格「囂張」,怕蕭燕燕不同意,反而將玉隻加害,此事作罷。

用一個遼國西南招討使換一個小妾,有點兒不大適合,但宋這個小妾不是一般人家的小妾。再說宋立下這麼大功勞,未進入東府做首相,相反的下去了,這可能是朝廷一個補償吧。

吵得是另一件事。

趙匡義忽然改變主意,主動請和,這不應當啊,非是在岐溝關兵敗時,宋朝連番三次大捷,要請和的不是宋朝,而是遼國。

有的主和派默認了。但多數大臣認為皇上這樣做,是一件奇恥大辱,失了國體。

大嘴巴們如田錫王禹偁之流差一點要騎在龍椅上向趙匡義抗議了、。

無數宋朝大臣認為很委屈,可遼國那邊反應更讓他們憤怒。

王化基風塵樸樸去了遼國,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也斬也扣押,但那是〞chiluo〞luo的藐視,它萬萬不會發生在蕭燕燕身上。

于是在幽州接見了王化基。

听王化基稟報後,蕭燕燕與一干遼國大臣同樣傻眼了,這不合理啊!

當時沒有給回復,讓王化基下去休息。

蕭燕燕留群臣商議,宋朝為什麼突然提出請和?

這是一場獅虎斗,可能宋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然而無蕭燕燕打下的江山,那可能來的未來遼聖宗,聖個怪啊!

趙匡義也不簡單,盡管他上位上得來歷不正,但不可否認他的拓取精神,只是趙匡義有些悲催,遇到最強盛的遼國君臣,還有最狡猾的黨項人李繼遷崛起。若是幾十年後澶淵城下故事提前上演,放在趙匡義手,很可能就讓蕭燕燕母休想回去。蕭燕燕是一頭凶悍的猛獅,趙匡義同樣也能算是一只惡虎。

所以這次請和太不合理了。

大家都在猜測,猜了半天,竟然推斷出來一個驚人的「真相」,宋朝出大問題了,會出什麼大問題呢,不是災害,前些年那麼大的災害,宋朝也安然渡過去,況且根本就沒有听到宋朝有什麼重大災害,況且能逼得趙匡義請和的災害。那麼只有一種可能,趙匡義快不行了,這才將宋調出京城,不然那個宋影響力太大,會危害他兒的順利權利交接。所以才與遼國議和,給宋朝一個平穩的權利過渡時光。

猜出這個「真相」後,蕭燕燕將王化基喊來,對于第二條私人請求,蕭燕燕也明白這是宋朝皇帝對勞苦功高的宋補償,但她也無法拒絕,畢竟韓德威是韓德讓的親弟弟,再加上幾十名西南招討使將領與官吏,這筆交易遠超過了玉隻價值。

這筆交易蕭燕燕認可。

但真正的請和,蕭燕燕卻提出了自己的條件,那就是宋朝將關南十縣交出來,石敬塘將這些地方割讓給我們遼國,俺遼國也不貪婪,只要將這些地盤一起還給我們遼國,余下的宋朝土地送給我們遼國也不要,答應就兩國和好如初,不答應,繼續開打。

所謂關南十縣,就是瀛州與拒馬河南三關之地,一旦交給遼國,遼國兵馬直接就快布到黃河邊了。

王化基搖頭,無奈回去。

前面人剛到大名府,後面趙匡義得到他的快奏,又給了他一份詔書,只好重新騎馬返回幽州。

趙匡義又加碼了。

為了表示誠意,宋朝將這些年來所擄獲的遼國將士全部集合起來,與遼國交換戰俘。一比一交換。

這個人數比較多。然而許多戰俘在礦下面干活,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多被折磨而死,因此宋朝現在只有一萬四千多名俘虜。擄到遼國那邊的宋朝士兵更多,特別是高梁河與岐溝關兩役。然而遼國所剩下的也不多,一部分有本領的官吏將領蕭燕燕听從韓德讓建議,先後拉攏所用,若不听,便殺害了。余下的普通兵士大多數賞賜給各部做了奴隸。

也不要指望他們能過上好日,不亞于宋朝的礦奴。

現在遼國一難以收回。二有許多人也被各部首領貴族活活折磨而死。

但想收回一萬來名俘虜還是可以的。

這筆交易似乎對遼國依然有利,因為遼國多是騎兵,他們價值比勝過了宋朝士兵。遼國人口基數少,擄來的百姓未必放心,這些原汁原味的兵士才是遼國忠誠的士兵。

不過宋朝重內治,能換回來一萬多名戰俘。意味著最少有一萬來戶人家得以團圓。其得失就看大家站在那個角度來分析。

總之,宋朝和意十足,誠意十足。

然而蕭燕燕還是那句話,交易戰俘可以,想和,還我們遼國關南十縣。

王化基嘆口氣說道︰「太後,兩國億兆百姓是否能安居樂業。全在太後一念之間,臣听聞太後信仰佛釋,佛祖慈悲為懷,難道太後不知嗎?」

「既知慈悲為懷,為何佔我關南十縣。」

這個理兒就沒法說清楚了。

王化基只好沮喪地與蕭燕燕拾成交換戰俘事宜,匆匆回國。

它是大事兒,想瞞也瞞不住。

宋在徐河大捷後,大肆宣傳,舉國上下許多人成了宋憤,特別是李繼隆一句主辱臣當死。廣為流傳。

王化基剛到京城,就迎來遭到許多大臣的唾罵。

你好歹是堂堂的言臣之首,然而提出這種喪權辱國的請求,居然還沒有搭成和議,遭到羞侮而回。當辭職以謝君王。以謝天下宋朝百姓。

前線將士更是踴躍上書,請求朝廷再度北伐,以報這次的羞侮。

書上,全部不報。

並且趙匡義就當沒有這回事發生一樣,而是將戰俘集起來,押到易水河畔,于易水橋交換。

……

「玉隻,你終于能回去啦。」一個穿著黃袍的青年黯然說道。

「陛下,哪里才是臣妾的家。」

「這就走了,朕有點舍不得。」

最少耶律隆緒所有算術全部是玉隻與大小蘇教的,若沒有遼國這個小皇帝保護,玉隻三人早就被蕭燕燕大卸八塊了。

「陛下,你是一個好皇帝。」

「朕是好皇帝嗎……不知道你們宋朝那個皇帝想請和是真是假。」

玉隻同樣納悶。

當然,能回去是喜事,她父親在因為在戰場上打來殺去受傷,不久前去世,那個後母不提也罷,還有幾個弟妹,雖然同父異母兄妹,但父親一死,在那個勢利後母教育下,幾個弟妹同樣變得勢利,甚至她的那個二弟一度貪戀大小蘇的美色,借看望自己,想動手動腳,被遼國這個小皇帝發現,狠杖五十下抬回去。

這也讓玉隻傷透了心,于是對北方這個家,幾乎沒有任何留戀了。

「玉隻,你若回去,對你那個相公官人說一句,至少朕也不想打,兩國征戰多年,百姓太苦了。若是他有意,只要制止遼東不再反叛,就以拒馬河為界,朕會說服母後,同意兩國議和。」

事實遼國想佔有關南十縣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讓宋朝滅亡吧,不然將關南十縣交給遼國,不如讓遼國派十萬精騎駐扎在東水門外河洲上呢。

但宋朝想佔有燕雲所有十州,那同樣不可能。沒有了燕雲,遼國與以前那些游牧民族有何區別?縱然強盛一時,不久就會衰弱,如匈奴突厥等一樣,消失在歷史長河。

「陛下,你做不了主的。」

若是宋听到耶律隆緒與玉隻這段對話,肯定會驚訝。

不錯,耶律隆緒算是一個比較熱愛和平的皇帝。

這也是澶淵之盟能執行的真相之一,蕭燕燕死後,遼宋之間幾乎再無戰事。甚至遼國也不主動參與宋朝與西夏之爭。但到了他未來兒遼興宗手不行了,勒索宋朝加碼,又兵出西夏。

但玉隻這句話卻點出真相。

你想和平,就能和平嗎?你雖是皇帝,可誰听你啊?

可是蕭燕燕做錯了嗎?

就象宋對太祖的認識。他的評價並不高的,國家極度倒退,百姓確實餓死了很多,某些方面還不秦始皇。但若非他于高麗交趾戰場上兩度擊敗美帝,若非珍寶島一役,若非藏南一役打下的底。說不定整個國又被一群餓狼撲上來撕得粉碎了。以至他穿之前,整個國家依然在享受太祖的余威,美帝對國打主意猶豫不決……

蕭燕燕的功勞就是太祖的功勞,甚至做得更好,民生上勝出一籌,軍事上更不差。生生打出一個和平環境,還享受到宋朝豐厚的歲貢!

不然和平……

當真宋朝後來幾個皇帝全部是吃素的?

因此在遠見上,耶律隆緒不及其母遠矣。

但現在出現宋這個變數,一切有點不大好說了。

「陛下,我會帶給官人听的,不過宋朝皇帝也未必听臣妾官人的話,不然也不會發配到太原。」

耶律隆緒同樣在奇怪。放著這麼好的大臣,宋朝皇帝為什麼不重用呢?這些年,他听群臣商議國事,宋的名字出現概率都勝過了宋朝皇帝。甚至母親每每後悔,當初在岐溝關沒有擊殺宋,以至邊境險象環生。

但這是國事,耶律隆緒生活不會對玉隻說的。

耶律隆緒又拿出三塊玉佩,這是回鶻人進貢送來的和闐美玉,送給玉隻與大小蘇。

三個女齊齊彎腰施禮︰「謝過陛下。」

玉隻又說道︰「臣妾走了,陛下一定要保重啊。」

拋開國家不談。只談個人,遼國這個小皇帝愛護百姓,重親情,重友情,比傳聞宋朝那個弒兄鳩佷的二大王皇帝要富有人情味了。甚至在玉隻心,比陰陽怪氣琢磨不定的趙大也要強。

而且這個小皇帝也是她看著長大的,從小就教他識漢字,算術,此時分別可能是永別,玉隻心也有些感傷。甚至心想,若是兩國真不打了,那該多好啊。

但她的想法在易水河畔眨眼就被擊得粉碎。

這麼多戰俘交換,兩國都不敢大意,宋朝派出最強大將李繼隆親自主持,遼國派出耶律休哥親自前來易水。

玉隻主僕三人這時也送到易水河畔,先是看著面黃饑瘦的宋朝戰俘,心想,遼國做得太狠了,然而到了易河邊看著對岸的遼國戰俘,忽然啞然失笑。

大家彼此彼此。

耶律休哥說道︰「李將軍,我要看人。」

「我也要看人。」

不是看戰俘,而是看重要的兩人,雙方不約而同將韓德威與玉隻推了出來,確認後開始互換戰俘。但玉隻與韓德威都是留作最後交換的,耶律休哥怕出意外,李繼隆也怕出意外。

一隊隊戰俘從易水橋上涌上河對面,不時的歡呼。

終于逃出生天!

換得有些慢,大家都在甄別。

甄別後又送向後方,然而這些戰俘一邊向後方走一邊繼續歡呼,有許多人喜極而泣。玉隻又想到她被蕭燕燕強行推到岐溝關戰場上那種慘戰的場景,心再一次想到,若是兩國和平該多好啊。

陸續在交換,直到第二天下午,雙方才將戰俘換完,最後才是主題。

耶律休哥譏諷道︰「僅是一名小妾,貴國居然如此看重,不知貴國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心如何感想?」

李繼隆反擊道︰「若大的西南招討使,加上幾十名將官,僅與我朝一個小妾相當,不知道貴國那個宰相心如何作想?」

耶律休哥隔著河又大聲道︰「有本事就莫要乞和!」

這句話很是振奮人心,他身後無數遼兵舉起手兵器一起歡呼︰「太後萬歲,陛下萬歲!」

李繼隆同樣大聲說道︰「我朝陛下愛護百姓,不忍作戰。但貴國不珍惜百姓,仍想征戰,那麼讓我們代替陛下將你們契丹打得求和吧。」

對岸宋兵宋將同樣舉起兵器大聲喊道︰「陛下萬歲,大宋萬歲,主辱臣當死!」

看到這情形,玉隻心才嘆了一口氣,和平?小皇帝,你來易水河邊看一看吧,就憑這個樣,還想和平?

這個口水戰也沒多大意思,看到佔不到對方便宜,兩員虎將都主動停下來不說話,不約而同做了一個手勢。

雙方各派幾十名虎賁,帶著人上了易水橋,這時最緊張的一刻,可是兩人都是膽大包天之輩,居然沒有下令做任何警戒。

韓德威與幾十名豐州將領帶了過來,耶律休哥鄙視地看了他們一眼。打敗沒有事,勝負乃兵家常事,然而下馬投降,是你韓德威能做的嗎?

但在對岸李繼隆卻恭敬的行了一禮,說道︰「玉娘,你終于回家啦。」

大小蘇眼不由涌出淚花,喃喃道︰「玉娘,我們回家了。」

多少次午夜夢回,多少次遙望南方,在這一刻終于踏上宋朝的土地!

就在這時,荊嗣忽然說道︰「人接回來了,李將軍要麼我們殺過去吧。」

兩邊力量差不多,而且易州宋朝經營了多年,不能算是遼國的土地,人也接回來了,正是殺敵的好時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