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十八章 荒誕(上)

早在宋九未動僧前,楊業等人就召到了京城。」

原先是報朕如此之速,現在變成如此之隆。

楊業對趙匡義那是死忠,然而許多大臣無語啊。人家當然對你回報如此之隆了,一個降將,僅立了一些功勞,眨眼之間就讓你升起了河東軍區二號人物,換我,也拼命回報你啊。

楊業以頭叩地,悲痛地說道︰「臣那敢當隆,三軍崩敗,傷亡無數。天子受辱,百姓妻離子散,臣當死啊。」

「楊卿,揭開袍甲。讓朕看看你的傷勢。」

楊業將袍甲揭開,又說道︰「陛下,我們人人帶傷。非是臣一人。」

「好,你們揭開袍甲。讓朕看,讓朕之近臣看。」

二十幾個大將將盔甲月兌開。露出上身。實際這些人都有機會逃走的,然而沒有一個逃跑,個個都在拼命,因此個個都挨了很多次刀箭。

趙匡義唏噓不止,道︰「卿等,皆朕之忠臣,國家棟梁也。」

不知道他是真的動情,還是在作秀,反正這幾十名大將一起感謝零涕。

趙匡義又問道︰「楊卿,劉卿,你們二部一在前行一在中軍,宋卿如何將你們攏在一起?」

實際這時候趙匡義差不多猜了出來,盡管符昭壽說得不清不楚。楊業悲憤地說道︰「陛下,曹將軍誤國啊。」

他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出發時就宋九就感到不好,然後問楊業,楊業也感到不好,一是三路離得遠,又隔著萬重山,不便聯系,二就是曹彬的能力可能欠缺。隨後宋九就想到了糧草,問曹彬,曹彬利用老資格將宋九搪塞過去。到了涿州,宋九仍不放心,到處看,只看到軍中有少量糧食,這才著急起來。然後不顧曹彬看法,越職授權楊業領兵前去固安護糧,結果糧草一起被耶律休哥劫了。

回到雄州就食,再等後方將糧草籌集,趙匡義詔書到了,宋九是贊成趙匡義詔書的,新城離邊境近,運輸糧草方便,二軍合一,也有威懾力。即便不利,也利于撤退。

然而曹彬態度不堅決,崔彥進看到中西二路立功,貪功心切,最終從白溝道赴岐溝關。宋九感到不妙,便將幾將聚在一起,為什麼是劉知信符昭壽與楊業,這個不用解釋,大家都清楚。

但楊業也沒有說宋九籌資獎勵兵士,輔助兵士加強軍紀的事,只是說了讓他們加強軍紀,以防萬一。隨後自涿州城撤向岐溝關。宋九隱隱感到不妙,便有意讓幾部靠擾,看護好武器,以備不測。果然遼軍撲來了,宋軍無路可逃,一起穿著盔甲就往拒馬河中跳,本來大多數就不善水性,這一跳那能上來?

宋九無奈,開始拼命。

前面的大家不知道,後面的幾乎快家喻戶曉,楊業沒有再說。

但楊業同樣不知道宋九的那份奏折。

大家听得義憤填膺。

不是皇上錯啊,皇上多英明哪,錯就是曹彬,必須要嚴懲曹彬。

這是宮宴,不是菜市場,趙匡義制止了大家的討伐,然後回顧過去,有悲的一面,也有喜的一面。再展望未來,感慨萬千,賦詩一首,傳閱近臣。

李昉更是感謝萬千。

當初是當初,現在他心境又不同了。宋琪下去了,這次北伐悲催了,再也上不來。宋九下去了,要回來,可是大病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理政。西府還有一個王顯,但王顯是打醬油的。因此李昉幾乎是獨相,嘗到權利滋味後,他也不想給趙普挪窩了。

因此說道︰「這次陛下出兵是對的,只是錯在將帥無能。」

在這里比趙普更明確,趙普說連出兵都是錯誤的。那麼趙匡義還多少有些錯誤,你是皇帝唉。為什麼耳朵邊子軟?現在連趙匡義最後一點責任都沒有了!

諸臣深以為然,紛紛附和。

那麼正式審問曹彬吧。

曹國華。是不是這樣?

是。

是你錯誤吧。

是。

是你害了國家,害了百姓吧。

是,罪臣當死……

曹彬慫了,其他幾名大將也無輒了,都懂的,于是干脆的承認錯誤。

賈黃中于是上書,曹彬、傅潛具伏違詔失律,士多死亡;米信、崔彥進、董願、張紹勍違部署節制,別道回軍。為敵所敗;杜彥圭不容士晡食,設陣不整,軍多散失;蔡玉遇敵畏懦不擊,易服潛遁;陳廷山涿州會戰失期;薛繼昭臨陣先謀引退,軍情撓惑︰法皆當斬。

「斬啊……?」趙匡義喃喃道︰「斬就不必了,諸將也為我朝立下大功,朕就免其死罪吧,但活罪難饒。」

貶曹彬為右驍衛上將軍,崔彥進為右武衛上將軍。米信為右屯衛上將軍,攻張二人為右屯衛大將軍,傅潛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好養老去了。杜彥圭為歸州團使副使。陳延山為復州團練副使,蔡玉帶頭逃的,性質最惡劣。除名配商州管制,薛繼昭罷文思使為供奉官。

然後再詔。若郡臣列校,有沒于軍陣或陷于戎寇者。宜加撫恤,錄其子孫。百姓有運糧不還者,免稅二年,家賜粟三碩。

再到賞賜。

楊業等將校皆有厚賞,史珪甚至追贈為褒國公,這個不意外,中原王朝制度向來是封死不封活,象宋九,若沒有犯重大錯誤,死後甚至可以追贈郡王。

各將士犧牲者加輩撫恤,不過有的士兵就悲催了,大部分士兵都有戰友存活下來,後來讓宋九派人通過他們的嘴巴,將犧牲者姓名籍貫一一記錄,到雄州後,上報朝廷。然而當時三軍混亂,包括楊業與符劉部下都有一半以上人逃走了,難以分辨,特別是後來主動沖上去參戰的各部,甚至許多兵士都不成編制了,這些士兵無法甄別了,只好享有普通兵士的待遇。

還有各鄉兵、義勇、壯丁、弓箭手的賞賜。此戰過後,禁兵元氣大傷,因為這些民兵,或鄉兵在這一戰中表現出色,特別是鄉兵,經過十天持續性血戰的錘煉,一起編入禁兵。

若是不同意加入禁兵,額外再有豐厚的賞賜。

三司官員愁腸百結,這樣一來,國庫哪里有這麼多錢帛?

但沒有過一個人吭聲,站在蕭燕燕的角度來看,啃下宋九的軍隊以及在雄州即將到來的援兵代價太大了,又要防止潘美軍隊撲到幽州,于是下詔撤軍。可站在宋朝的角度來看,若不是宋九率領著這幾萬兵馬,死死地將遼軍拖住,那時候整個河北兵力空虛,遼軍揮旗南下,至少整個河北將會是一團糟。

不僅有宋九功勞,也有這些悍兵強將的功勞。

再賞田重進,田重進明智,跑得那個叫快,甚至有降卒後到的,田重進就要斬殺,還是袁繼忠阻止,以殺降不祥才沒有殺。因此大踏步從蔚州撤了回來,幾乎所有主力全部保住,甚至還帶走了一部分百姓,許多蔚州飛狐的降兵降將。

因此提為馬步軍都虞候。

就是馬步兵執法官,原先是張令鐸擔任的,後來張令鐸改任,二十五年這個官職一直未授過他人。

但田重進一撤,將潘美害苦了。

連番敗于耶律斜軫之手,若是田重進不撤,他部下有袁繼忠,荊嗣等勇將,二路合一,兵力雖劣于耶律斜軫,然而相差不會太大,最後會不會打敗遼國這頭凶狠的狐狸?或者兩人聯手,就象曹彬與崔彥進一樣,你不服氣我,我不服氣,不但沒有產生一加一等于二的作用,反而在內耗中更加虛弱,從而大敗?

這永遠是一個謎面了。相比于田重進,潘美因為數次失敗,雖然主力也保住,最後因為沒有很好執行趙匡義移民政策,導致耶律斜軫大軍抄到朔州,將百姓一起截回去,又將各州少量駐兵與官吏一起坑殺,于是不獎也不罰。倒是李繼隆代替了楊業的職位,在先前諸戰役中攻城撥寨,表現出色,調向河北。楊業暫時還留在京城養傷,這是朕賞識的人,讓你們看看他是如何的忠心!

面子工程是必須要的。

但最慘的還是經濟。

國庫這一戰打得空空如也,內庫一毛也不剩了。

那麼怎麼辦?只好加稅!

宋九就快到京城。

趙匡義很感謝,宋九挽求了宋朝的命運,並且做事很謹慎,就連那封奏折,至今都沒有第二人知道,這讓趙匡義很滿意。因此隆重地讓二子元佑與三子元休前去滑州迎接宋九。

待遇雖隆重,不過也當受之。

如果沒有宋九在拼命,現在北方會是什麼樣子,都沒有人敢想像。

當初興兵時,趙匡義只召樞密院計議,甚至一天六召,中書不預聞,若勝了,當然沒有人說話,趙匡義召西府數相是干什麼的,那是補漏拾遺,主要計劃四個西府宰相誰敢更改?

但敗了,話題也就出來了,皇上想出好的策略,本來是大勝的,然而各個細節上出現了失誤,不能怪皇上,難道皇上每件事都要管嗎?這個軍政是西府的責任。

前線諸將做得不好,西府更有失職之過。(未完待續……)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