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零七章 求和

「對也好,錯也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況且我在李沆臨薨前也做過承諾,等我致仕後,大家再對我評價吧。」

僅是一句話,听在大家耳朵中便產生不同的聲音。

不要貪圖我的功勞,事情結束後,我反而會因避嫌徹底離開官場!

不要眼紅我的位子,這個位子不久就騰給你們了。

但這也是大義。

肯定不服氣,包括寇準與王欽若在內,這麼大的事,自己身為宰相,卻蒙在谷里,弄得自己象一只小猴子一樣在表演。

當然,能找出許多借口,例如宋九所說的殘忍,例如居然兩府宰相除了張齊賢外,無人知道,不合制度。

但人家都說出來了,不管是不是大功,都會退出官場,還要怎的!

不過最後還是采納了寇準部分意見,天雄軍駐地就在大名府內,孫全照的兵力不能抽向翼貝二州,而且動都不能動。本來孫全照手中的兵力少,一旦抽走了,遼軍南下大名府,可以想像一場災難到來。

大名府城中此時不僅容納了許多百姓,還有無數的民用軍用物資,包括糧草武器鎧甲等等。

但瀛州也得要救,于是從貝翼二州分出部分兵力前去瀛州,又讓莫州的石普帶著少量兵力支援瀛州。

瀛州不能丟,一旦丟了,這個口袋就扎不起來了。

然而翼貝二州宋九未提,意思也明了,能守住就守住,守不住二州同樣會成為犧牲品。

一系列命令下達後,宋九手指微微有些顫抖。

慈不掌兵哪。

遼國拼命地攻打瀛州城。

其實道理很簡單,河北前線雄州往東就是霸州與滄州的東部,哪里本來就有許多沼澤與湖泊,後來響應楊六郎的計策,又挖了無數湖泊,並且還設有水軍。

此路不通。

保州以西是太行山,宋人嘴中的西山,這里地形也不適合遼國鐵騎作戰,況且飛狐關又丟了。

實際遼國入侵路線只有西從長城口,保州與滿城,破虜軍的遂城,雄州西側的黑蘆堤,這一條寬不足兩百里的狹長平原地帶入侵。

但這一段對于宋朝來說,同樣有點兒悲催。

可能說建長城,這個長城不是北方的古長城,那個長城依據崇山峻嶺修建的,因此易守難攻。在這里建長城,以宋朝財力能辦到,可要守住近兩百里長的城牆,得用多少兵力?不講厚度吧,只用一個人站成一排,想站滿兩百里長的城牆,那最少就得十幾萬大軍。況且北邊還有易水與拒馬河。不用多,在汛期挖挖堤,時常給這個長城泡泡澡,幾次一泡,那不知花費多大代價的長城就倒塌了。

可現在遼國也有些兒不妙,從長城口到保州再到破虜軍,幾個重將一個比一個凶悍。

因此撕開瀛州十分重要,一旦攻陷了瀛州,整個北方防線成了單薄的所在,遼國鐵騎可進可退了。

于是蕭燕燕與耶律隆緒親自擂鼓助威,曰夜攻打瀛州城。

戰後據說城牆上擋箭的幾寸大小的木板就插滿了幾百支箭,光在護城壕里撿出來的箭支就達到了四十多萬支。

惡戰開始。

還好,貝翼軍隊趕得及時,搶在遼國主力未到之前進了城,知州趙延渥將城中的所有兵士,包括帶著百姓進城避難的鄉兵,城中的廂兵,一起聚集,用祁州城的遭遇發起動援。

城在我們就在,你們家人也在,城破我們必被遼人**,你們家人也可能被**。

幾句話便將三軍士氣鼓動起來。

然後讓集巡檢史普帶著士兵防御。

遼軍拼命地攻城,城頭上用提前準備好的壘石巨木往下砸,甚至將房屋都拆了,用木頭砸下去。

登上城頭,史普帶著諸將哪里有危險就補救哪里,一次次又將遼軍擊下城頭。

猛攻了十幾天,蕭燕燕傻眼了。

瀛州城岌岌可危,實際從一開始攻打時瀛州就岌岌可危,但這十幾天的代價,三萬多遼兵死于這個城牆下,傷者幾乎達到六萬人。

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就是攻下了瀛州,三十萬遼軍也丟失了一半兵馬。

于是迅速撤走,保存實力,撲向大名府。

然後傲氣的蕭燕燕破天荒地做了一件事,請和。

趙恆在京城便收到一個人的來信,王繼忠。因為斥候的作用,趙恆沒有弄出以為王繼忠戰死的烏龍。蕭燕燕抓到王繼忠後,十分善待,加官,賜契丹族中美貌出身良好的女子為其妻,這種情況下有三個選擇,一是象楊業與文天祥那樣壯烈就義,決不屈服。不過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了,所以他們才能被後人敬仰,稱為偉大的存在。其次象張元洪承疇汪精衛那樣,馬上屈服,然後為了效忠,帶著夷人瘋狂地對同族人展開**。有,還真有不少。包括郭靖的大半個師父丘處機也是這類人,盡管他沒有直接用屠刀對準自己的同胞,但在元蒙攻打花剌子模時,丘處機見了成吉思汗說了一句話,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處無敢違。這個我非是指他本人,而是我方我們,就是元蒙,隱約的意思就是南宋不行了,蒙古取天下是天理。所以元蒙將注意力漸漸從西亞轉移到中原。為什麼這麼做,傳教啊。

還有一類人,如周作人,王維,氣節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王繼忠無奈了,生命寶貴,再加上蕭燕燕對他不錯,于是投降。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他與張元等人有著本質區別就是雖投降了遼國,但不會帶頭將遼國禍水往宋朝引,傷害宋朝百姓。

因此多次提議蕭燕燕與宋朝和好。

得到他的一些消息後,趙恆本來就不是慘忍的主,更不會做出漢武大帝對李陵一家子的事,況且王繼忠算是他的藩邸舊人,還賜其幾子為官。

王繼忠先在信中主動承認了自己于望都一戰中的失敗,沒有怪周瑩,也沒有怪王超,然後解釋了議和的意義,並且表示遼國蕭燕燕與皇上為了兩國百姓,都想議和。

這封信讓宋朝大臣們產生了**。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南邊李繼隆他們的部下,或者是中路雷有終他們的部下,還在路上。

而且他們到達後,還不能投入戰斗,畢竟有的走了一千多里路,有的走了兩千多里路,到達後必須得休息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戰斗力。

但整個北方鋪滿了幾十萬遼國鐵騎,與河北邊境音訊完全失去了聯系,甚至傳來瀛貝翼等州全部滄陷的消息。

能和平也不錯。

特別知道真相的人仍不多,上次宋九被迫無奈,在政事堂將真相說出來,然而能在政事堂議事的官員不過二十幾人,都是宋朝最頂尖的重臣,不管對宋九此舉有多少怨恨或支持,這麼大的事皆不敢泄露的。至少現在這些大臣還沒有為了打擊政敵,不顧國家亡國。

因此其他大臣不知真相,附和同意議和的人更多。

主要是瀛州大捷消息未到。

听著大家議論,宋九忽然睜開眼楮,問︰「遼國氣勢洶洶而來,以前先帝與陛下多次請和不同意,為什麼在佔據優勢情況下他們反而主動請和?」

這是一個問題。

趙恆道︰「為何?」

「有兩種情況,他們在河北遭到重創,擔心失敗了,所以逼陛下議和,得到好處,及時撤軍回國。第二個可能就是迷惑我們,削弱我們的勇氣,同意議和了,那麼我們就會不備,將士也沒有信心浴血奮戰,那麼兵臨大名府,拿下大名府後,大軍抵達黃河,馬上就到了最冷的時刻,黃河冰封,遼軍鐵騎可以從容渡過黃河。國家危矣。」

究竟當時蕭燕燕是什麼想法,這成了一個謎團,不過宋九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若是議和也最好不過,但想和好,大家必須拿出一些誠意出來。若是要關南十縣,那絕對不能答應,丟掉了關南十縣,遼國鐵騎隨時輕易就沖到黃河邊來了,那無疑是亡國之道。因此求地我們不能同意,若是求財,倒是可以談一談。」

趙恆額首。

這樣說,也堵住了悠悠貪生怕死的文臣之口。

不過宋九在心中冷笑,求和嘛,那就議和,看誰迷惑了誰。

然後王繼英推薦了曹利用前去議和。

這是一幕屈辱的場景,寇準氣得牙齒都咬了起來。

不過這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然而曹利用到了大名府卻讓王欽若與孫全照攔住。

大名府也在浴血奮戰,這一戰無論王欽若心態如何,也立下了大功。

遼軍逼迫大名府,宋朝擔心之下,決定派一名重臣前去大名府,寇準說道就王參政你去最好。王欽若臉氣得發青,不過他還是毅然去了最危險的前線。

並且他到了大名府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對孫全照的大力信任。

將相和,天下興。文武和,才能有作為。

幾十萬遼軍殺了過來,要知道大名府天雄軍兵力真的不多,否則寇準也不會講出兵力可能不到一萬的話。那麼只能仿效李延渥在瀛州的做法,將所有鄉兵、廂兵集合,甚至發起丁壯為臨時兵士,準備防御。

而且王欽若也知道真相了,不要說和,和也要慢慢談,若是戰,也必須將遼軍主力全部吸引到大名府,甚至澶州城下,那時候才能扎口袋,這意味著在這之前,大名府只能孤軍奮戰。

所以這時候王欽若強行將曹利用扣下,馬上大名府都有危險了,士兵在拼命奮戰,你代表著朝廷去議和,讓將士還有信心作戰嗎?

遼軍快到了。

王欽若將這支雜牌軍分配,並且分配各自看守的城門。辦法很公平,探符(抓閹)。

孫全照沒有辜負他的信任,說道︰「我世代為將,就不探符了,諸位將軍你們隨便挑選,挑剩下的士兵與城門就是我的。」

于是孫全照便擔負著北城門的重擔。

前面分配好,後面遼軍殺死。

然而他們來到北城門前,看到古怪的一幕,城門大開,吊橋落索,一個兵士的影子也沒有看到。

蕭燕燕奇怪地站在哪里,許久才問道,北城門是誰為主將。

斥候稟報說是孫全照。

這個名字太熟悉了,特別是他曾跨海到達鴨綠江那一戰,而且他刻意讓手下將勁弩染成鮮紅色,一次又一次在遼軍身上射出無數個窟窿。在遼國人眼里,他的名氣比魏能還要大。

想了想,此人最好還是不要招惑,于是轉攻東門。

東門宋兵十分郁悶,北門多好打啊,往里面沖沖就行了,然而遼國不打,偏偏打我們的東門。不過血戰了一天之後,蕭燕燕滿眼的失望,似乎瀛州故事再次上演。

于是夜里改打大名府的老城,又沒有成功。不過到了這里,蕭燕燕選擇變得多起來,于是大張旗鼓地攻打臨近的德清軍,德清軍城就在大名府的南邊,離得不遠,而且就在黃河邊上。一旦德清軍城失守,大名府與京城聯系也將中斷,被遼軍成功隔離起來。

王欽若無奈,派出城中唯一的正規禁軍,天雄軍。

然而天雄軍剛一出城,便被遼國伏兵圍堵起來。

眼看天雄軍可能會全軍覆沒,孫全照對王欽若說道︰「如果丟了天雄軍,大名府轉眼就會失守。你立即派人接手北城門。」

說完帶著手下出城接應天雄軍。

經過血戰,天雄軍被孫全照帶了回來,可只剩下三四成兵馬了。不過黑夜之中,遼軍沒有理他們,既然此計不成功,那就全力攻打德清軍城吧。當夜德清軍城破,遼國做了一件**人怨的事,將全城幾萬軍民一起**,連嬰兒都不放過。

然而蕭燕燕一邊做著殘無人道的事,一邊又讓王繼忠寫信,我們遼國同意了你們宋朝議和條件,請速派使者前去商議……美好的和平!(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